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两淮海盐的赋税是朝廷的大宗收入,在其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名目繁多的私盐的冲击。为售销淮盐、保证朝廷的课赋收入,清代统治者极其注重两淮海盐的缉私,为此建立了涵盖两淮海盐的产、供、销所有环节的完整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完备的法律法规。但因自身的没落,其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两淮地区海盐生产规模庞大、管理完善,曾经是历代封建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作为传统暴利产业,盐业本应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因盐业专卖制度所带来的财富集中与外流,盐业生产却成了两淮地区经济社会长期贫困与落后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草堰镇     
草堰镇位于江苏大丰市西南端,历史上盛产海盐,曾是两淮盐场的主要基地。秦汉时期人们就在这里从事渔盐业活动,以“堰”成名,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朝两淮二十九盐场中,草堰是草堰场、小海场、丁溪场三场衙门所在地,设有盐课司署;明代在草堰设有东、西察院堂,是钦命的盐务管理机构。历史上的草堰不仅以盛产海盐而享誉,更因有范仲淹筑堤御海和盐民张士诚起义而出名。1917年,民国实业家张謇在草堰创办了全国首家盐垦股份公司“草堰场大丰盐垦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草堰为“古盐运集散地保护区”,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以海盐文化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古代两淮盐政中有关“河工”的情况,兴工最早、规模最大、修筑次数最多的是范公堤.而兴办“河工”则是与海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密切相关。兴办“河工”所需巨额经费的筹措方法,一是朝廷拨款,二是盐商捐款。此外,还介绍了“河工”的施工办法、工价及经费管理。  相似文献   

5.
【盐海文化研究】海盐文化………………………………………………………………………………………………论海盐文化研究会1(1)大丰草堰古盐运集散地再认…………………………………………………………………………识夏春晖,黄明慧1(6)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曹爱生1(12)简论苏北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的内容与特……………………………………………………………………点杨学功2(1)论华中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民主选举(以乡选为中心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以详实的史料,论述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清代两淮盐政中的社会救济,而稳定淮盐生产、保证盐课收入是清代两淮盐政中实行社会救济的客观与主观原因,朝廷政策性救济和民间互助性救济是清代两淮盐政中社会救济的形式,两淮大大小小盐官们是实际操作者。  相似文献   

7.
几千年的海盐生产造就了盐城这一"黄海明珠",更重要的是在盐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凝结了底蕴丰厚的海盐文化。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开放包容、不屈不饶构成了海盐文化的精神实质。发挥海盐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着力打造海盐文化名城,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弘扬海盐文化时代精神,助推盐城社会发展是海盐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尤其是在16—19世纪,两淮盐区多发潮灾,而大风暴潮则因其突发性和狂暴性,给两淮盐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两淮盐业事关明清王朝的财政和民生,所以明清官府和民间社会皆十分重视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救与防治,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有效的包括救人性命、缓征、带纳、捐课、平粜、赈粥、赈粮、赈银、赈贷、工赈、掩骼、建盐义仓、修捍海堤、筑避潮墩等措施在内的潮灾救防体系。明清两淮盐区潮灾的赈恤和防御,既有传统农业社会灾害救治的共性特征,又有与陆地农业社会、其他盐区的灾害防治体系相区别的独特措施,陆地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在两淮盐区广泛交融,陆海互动,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盐文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海盐业贯穿了盐城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盐城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特色表现为海盐文化,而盐城是了解、研究海盐文化的重要代表。深入研究海盐文化的特征与以盐城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形成的关系,将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海盐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扬州,自唐代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盛的著名都市。清代,扬州是两淮都转盐运陡司的所在地,因而,四方豪商大贾鳞集■至,扬州成为两淮盐业的大本营。扬州盐商即两淮盐商,又称淮商、扬商,是两淮地区盐业商人资本的统称。扬州虽为盐商荟萃之地,但扬州盐商并不一定都是扬州人。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以“盐课”满足“军国急需”由来已久、而两淮的盐赋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清代在两淮盐政中征收助军费用的形式、具体做法及激励措施,最后剖析了征(加)收助军费用对淮盐产销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两淮私盐异常活跃,尤其是清中叶,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私盐与官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私盐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超过官盐。有学者认为,在清代,两淮盐区老百姓的食盐消费量基本上有一半来自私盐,即所谓的"官私之半"说。但对私盐经过合理的量化后便可发现,在不分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情况下,笼统地将两淮私盐比重定性为"官私之半"其实是不确切的,这种现象可能只是在某一年、某几年,或是某些特定区域内出现过,而并非有清一代和两淮各个行盐口岸的常态。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太平军足迹遍布淮盐销售引地,从而对淮盐运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淮盐的运销才又渐渐复苏。  相似文献   

14.
盐课约占清政府全部财政收入的1/6,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837年林则徐任两湖总督前,由于四邻私盐的买卖猖獗,造成淮盐大量积压,严重影响盐课收入。林则徐出任两湖总督后,采取得力措施,堵缉邻私,搜查夹带,补偏救弊,很快取得突出成效。  相似文献   

15.
自同治至光绪年间,淮盐因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而失去了在两湖地区的大部分引地。为规复两湖引地,两江总督采取了种种措施:从重税邻私到禁止川盐入楚;从川、淮分界行销到代完川、鄂饷银;从设卡辑私到设卡缴税;从加强运销机构管理到提高淮盐质量。然而这些措施却遭到了四川总督、两湖地区督抚的联合抵制。"引地规复之争"背后折射的是地方官僚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同时也反映了盐业从生产、分配到运销、管理最终走向市场化的历史必然性。至光绪中叶,在中央政府的催促下,淮盐盐引虽然恢复,但私盐贩运依然屡禁不止,此后也一直未能彻底解决。两淮盐场遂逐渐转向垦殖。  相似文献   

16.
淮盐重要历史遗存——古海陵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代泰州淮南大盐场地处江海流域,两淮中部,滨江临海,700余里广袤的滩涂资源,又有得天独厚舟楫之利。公元前195年,吴王刘濞在此开山铸钱,煮海为盐,由扬州茱萸湾开运盐河东通海陵仓专事运盐。汉、唐、宋年间史籍、文学著作中经常出现“海陵仓“一词,对此史学界一直颇多争议。从多角度、多侧面、客观公正地分析当时当地的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展示出这里两千多年前从海陵仓形成以来淮盐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江淮东部沿海海盐发展的历史见证——串场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串场河位于江苏沿海北部,是从宋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人工运河,因串通诸多盐场而得名。串场河沿线地区从春秋战国开始就是重要的海盐产区,汉代的海盐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唐宋以后因该地区海盐业的发达和实际需要逐步开挖形成淮盐重要的运输线,从而也带来了沿线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并与大运河一起共同铸就了江淮海盐辉煌历史的姊妹篇章。  相似文献   

18.
荡地是明清时期苏北沿海制盐业与垦殖业的基础。沿海荡地为煎盐提供了燃料,也便于就近取用海水,盐产量与荡地的多寡有直接联系。随着海岸线东迁以及淡水冲刷,原有荡地盐碱含量逐渐降低,垦殖业具备了发展条件。明清时期,荡地淤涨或圮坍对苏北盐业、垦殖业以及税收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现代作家的梁实秋在精神气质上受传统文化心态影响很大,他的小品文与明清小品文相比,在文化境界和文化心态上既有所继承又有所超越。雅舍小品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对市民文化的关注,并以现代文化的目光加以审视。在创作心态上,梁实秋的文学选择与明清小品文大家的文学选择一样,经历了由迫不得已,不再关心于重新架构文学理想,选择独抒性灵的小品写作,到认同这种边缘的文化身份而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