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净空法师的佛陀教育思想是站在教内立场对于传统佛教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现代诠释,它对传统佛教的现代转型和当代的佛教复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的意义。他首倡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凸显传统佛教的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又顺应时变,使佛教主动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从而使他的佛学思想既涵有传统的精神特质,又具有很大的适应性、融贯性的特色。净空佛陀教育思想是当代佛学发展和佛教现代化思潮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在北美部分道场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美国西海岸最早佛庙的建立、檀香山“观音庙”与“虚云禅寺”的建立、纽约法王寺与慈航精舍等道场的建立、旧金山金山圣寺与万佛圣城等佛庙的建立,揭示了中国佛教寺庙从最初在孤独无援的异国他乡,作为乡人集会、互助、祈福的场所,到中国移民主动邀请中国法师去美国教授佛法以自利,再到中国法师和信众竭尽全力弘扬佛法,不仅利益本国移民,还想方设法服务当地政府和本土民众以及他国移民,用实际行动使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深入人心,有利于世界对中国佛教及中国佛教文化的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3.
印顺法师是当代中国佛学大师,民国年间曾振锡贵州,住持贵阳大觉精舍,创办大觉佛学院和觉华图书馆,弘扬中观和唯识之学,并在贵阳完成其名著《唯识学探源》,从而影响和促进了贵州现代佛教教育事业和学术活动的发展,提高了贵州佛教的信仰层次和文化水准,与贵州结下一段难得的佛缘。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冷漠问题和道德滑坡现象.净慧法师晚年以佛理阐释良心,为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开出了一济药方.他以佛性、佛心、本心、真心、大悲心来阐释良心,重塑了良心的崇高品格;以佛理守望良心,从佛教信仰论、因果论和五戒十善的规则来帮助人们守住良心;以良心净化社会,将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融入人们的心中,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净化和心灵的安顿.净慧法师的良心论超越了儒家良心理论的范围,他以佛学理论激活了儒家良心理论,为发挥佛教的道德功能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 《社区》2011,(23):17-17
我家里信奉天主教.但我对佛学很有兴趣。我当初决心要做和尚,是在松江的禅定寺,主持是逸琳法师,“大干”就是逸琳老方丈为我取的法名。起初,我完全根据佛经。崇奉释迦牟尼的方式:“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思想史上,佛教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一种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近现代以来,思想家们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试图通过儒学的自我变革和重构来支撑传统文化价值和回应西方思潮.在这一过程中,佛学以其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思想家们重构儒学的重要理论工具.在此过程中,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不但影响大,而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并在建构各自思想体系时都与佛学有较大关系.因此,以他们的思想与佛学的关系为中心,揭示佛学对第一代、第二代新儒家思想影响的主要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应当是一个颇有价值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欧美学术界,有一种引人注目的潮流:即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去解读佛教,或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去探测佛教精神训练的神经生理机制。近年来,欧美学术界的这种风潮,也传入到中国学术界,并成为了中国佛教研究现代化的一种方向。因此,在当代中国的佛教研究中,如何正确看待佛学与科学的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学术界的佛学科学化研究,是基于西方哲学与科学立场的,或者说是非佛教本位的。在中国佛教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佛学与科学的关系,尤其是基于中国传统佛教的立场,去处理这种关系,是十分关键的。太虚法师是中国佛教界较早开始思考佛学与科学关系的人,而他的见解,对于今天佛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慈航真人是一位深受民间崇奉的女仙。慈航真人信仰的形成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佛道双栖的现象是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特别是仙释圆融宗教文化的产物。慈航真人仙话传说中的性别困惑既体现了古代社会性别意识的特殊取向,也反映出观音形象不断演变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9.
杨文会被誉为“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晚清国势衰微,杨文会提出以佛学教育振兴佛教,拯救人心,进而振兴中国。他主张佛学人才必须具备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精神,通过兴办佛学学堂、刻印流通佛经、建立佛学研究会等教育实践培养佛学人才。杨文会的佛学教育思想和实践在思想文化革新、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文化强国缔造、教育条件及教育方法等方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 《百喻经》是一部佛学著作,全称《百句譬喻经》,古印度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摘录譬喻事类辑集而成.南朝萧齐永明年间,由懂得汉文的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余年.《百喻经》用寓言故事来宣扬佛法教义,寓意深刻,趣味隽永,语言通俗而生动,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同时,对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汉语,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来为语言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