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理论基础不同: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其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关于民主与法制的理论等。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分析了法律现象,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它的理论立场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层动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邓小平的法治观,不能只限于他有关民主法制的论述,而应当把它作为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以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时代精神和基本原则为立论基础和指南。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党权与政权的关系的理论、关于“三个有利于”的唯物史观的价值标准论,是形成邓小平的法本质观、法权力观与法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要义、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都是其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具体阐述;发展为第一要义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则是对唯物史观中关于人与自然辩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这三个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义的深刻的唯物史观.是毛泽东全部哲学的基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在呼唤着这种哲学。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全部理论,正是这种哲学的反映和体现,是20世纪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之一。毛泽东从这种唯物史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引导着中国共产党人走出教条主义的误区,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行动指南。这些卓越的理论建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学说。诸如关于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问题,关于大部分由农民构成的党和军队的建设问题,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问题,等等。都是毛泽东在中国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实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直接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的科学思想。本文拟就他关于改革的哲理思想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理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突破。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对唯物史观文化功能价值理论的创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对唯物史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的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际风云变幻,错综复杂,国际共产丰义运动处于低潮,马克思列宁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重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刻领会唯物史观的实质,对于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出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进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以及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阵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既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哲学基础和思想基石,又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中的新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也体现了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有其科学的客观依据,唯物史观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不但没有推翻,反而是不断证明着“两个必然性”理论的正确性。民主社会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社会主义建立在抽象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仅仅看作是一种价值目标,这是以唯心史观代替唯物史观,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早在唯物史观诞生之日就受到质疑。时下教科书对唯物史观教条化、简单化表述,学界对唯物史观不恰当的修正,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看,并不鲜见,其观点也不新颖。这主要归因于人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时,把逻辑表述等同于理论阐述和实际运用,从而造成了三者的背离,并导致人们对唯物史观科学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12.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关于法的本质认识的评价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各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人们追求利益的冲突之必然要求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只能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我国关于法的本质认识的评价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是基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各社会主体对利益的追求和人们追求利益的冲突之必然要求的产物.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历史上出现的一切法"只能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相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根本的特点,是他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恩格斯曾多次声称,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发现的。但是,纵观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起共同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而且(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后)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各个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恩格斯曾多次声称,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发现的。但是,纵观恩格斯一生的理论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不仅同马克思一起共同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而且(特别是在马克思逝世后)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各个方面,对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学术定位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主流学界将其视之为一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争.这一定位以政治立场界分学术派别,武断地缩小了马克思主义史家范围,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对手.毛泽东的"文化围剿"说是形成这一看法的重要依据.然而,若从纯粹学术的角度看,论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系统内进行的,是唯物史观的内部争论.这是因为:第一,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治中国史是论战各方共同的理论立场;第二,论战各方基本遵循和使用了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术语.总之,视角在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切换,造成了论战学术定位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创立的中国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其形成与发展都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相关。其中,马克思唯物史观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影响较大:孙中山民生史观贯穿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孙中山师马克思唯物论之意,倾及中国国情,在不少方面创造性地阐发了马克思唯物论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当前所谓的“史学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身的危机,而是那种传统的割裂、僵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的危机,史学界当前并不存在以某种新的学说、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问题,而是重新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马克  相似文献   

20.
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基本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政治地位以及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的辩证统一关系。王明的妇女解放思想不仅较好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理论,而且结合中国的实际也提出了一些正确的主张,丰富了我党的妇女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