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扩张政策的产物,也是其称霸远东的工具,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应与帝俄时代政策彻底决裂,把中东铁路无偿归还中国,但就苏联处理中东铁路的做法来看,其力图继承沙俄在华特权的企图昭然若揭。循着中苏之间中东铁路交涉的历史轨迹,可以使我们对苏联的对华政策有一个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并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黑瞎子岛是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苏联从中国占去的,这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侵害中国的事件之一。中东铁路是帝俄强占与掠夺中国领土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要求收回中东铁路是争取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收回主权的正义行动。苏联在1929年对中国东北边境发动武装进攻;1935年苏联把中东路“卖给”日本伪满洲国;1945年苏联又获得中东路特权;1952年苏联将中东路交还中国。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以后,根据两个以前签定的未发表的秘密协定,苏联恢复了贯穿满洲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中东铁路的大部分控制权。第一个协定是在1924年5月31日与北京政府签定的,第二个协定是在1924年9月20日与满洲的张作霖政府签定的。苏联政府签定了这些协定,尽管它再三承诺;将永不采取秘密外交它也恢复了俄对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尽管一份1919年苏联宣言答应将这条铁路归还给中国。为了巩固在这条铁路的权力,苏联于1925年1月20日又同日本签订了协定,该协定承认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权力(控制权),同时日本默认苏联对中东铁路拥有充分的权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苏联向伪满转让中东铁路的性质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不顾1924年中苏协定的规定,擅自与日伪谈判出售中东铁路问题。1933年6月25日,苏联、伪满、日本三方面代表在东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开始谈判转让中东路问题。其后,又经过57个回合,历时21个月,终于在1935年3月23日,苏联与伪满在东京正式签订了《关于北满铁路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权利让渡于满洲国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间缔结之协定》(《苏满协定》)。 根据上述苏“满”关于让渡中东铁路交涉过程的史实,我们可以判定其具有双重性质,即:从苏联方面来说,是以中东铁路为己有,背信弃义,出卖中国主权的卑劣行为;就日本而言,是假托伪满之名,行侵吞中国主权之实的强盗行径。  相似文献   

5.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至1924年中苏建交,苏俄从其国家利益出发,采取了武力夺取和外交谈判两手策略,坚持保留沙俄对中东铁路的旧有权益,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对华采取了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政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阐述的历史是指苏联建国之后至今,即俄罗斯的现代历史。从历史上看,俄联邦与我国都是多民族国家,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有着许多共性。我国和俄联邦在领土上接壤,对俄联邦民族政策的历史剖析,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对其当时民族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阐释现代俄联邦对苏联时期民族政策的改良,对我国现代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洛伊·亨德森是我们研究美国冷战政策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美国国务院最早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和主持起草"杜鲁门主义"的资深外交官。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确立反苏立场,并坚信苏联将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外交目标;二战结束后,他从研究美国中东政策入手,向国务院建言插手中东事务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并主持和参与了杜鲁门宣言的起草工作。本文全面探究了亨德森遏制苏联思想的形成和推动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过程,以图对全面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与实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某些历史教材与著作把“中东路事件”称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亲帝反苏外交”内容之一,是不确切的。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路,同苏联发生的对抗冲突事件,也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侵害中国的事情”之一。  相似文献   

9.
1970年代初,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问题成为影响苏埃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美苏缓和、苏联与萨达特对在处理阿以争端理念上的分歧等方面的原因,苏联对埃及采取了保守的军事援助措施,并将援助承诺一再搁置,这引起了萨达特对苏联的不满,进而导致了苏埃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政策,是使苏埃关系走向破裂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苏埃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战争后,美国和埃及复交,而苏埃关系逐步走向终结,美国有效地防止了苏联势力在中东的进一步渗透.  相似文献   

10.
当前,苏美两霸为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激烈角逐遍及全球。随着中东人民维护石油资源、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的斗争日益发展,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地位将会不断削弱,而苏修则妄图利用时机向中东进行扩张和渗透。因此,对苏修掠夺中东石油资源的问题加以探讨,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苏修掠夺中东石油是为了与美帝争夺世界霸权苏联的石油资源是很丰富的。它的石油产量多年来一直占世界第二位。(据美国矿业局统计,苏修一九七四年石油产量已经超过美国。)长期以来,苏联又一直是一个石油出口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苏联官方机构和历史学者一直认为,“中东路事件”是中国军阀张学良挑起的“反苏反共的前奏曲”,并从此对张学良衔恨在心。笔者认为,对中东路事件的这种定说是不公正的。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政府对中东铁路的态度如何呢? 1918年7月4日,在第五届苏维埃代表会议上,苏俄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发表演说,他指出,苏俄政府“愿放弃沙皇政府在满洲所有的掠夺品,恢复中国在该地区的主权。而中东路实掌握该处的主要商业动脉……,假若中国偿清俄国人为建造这条铁路所投的资本,即可购回,勿须等待以暴力迫其同意的合同所规定的期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分析了1947到1948年间国际社会在围绕犹太人建国问题上的立场与政策。客观评价了英国“抽身”政策的作用和美国、苏联等大国对犹太人建国的支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意愿也作出了较为全面和公正的阐述。重温这一段历史,将会有助于在中东地区实现全面、持久的和平,对以色列而言犹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中,小国以色列受挫于先,制胜于后。战争为双方综合国力的对抗,而武器与人是战争的两项基本要素,笔者从这两项基本要素着眼,管窥中东战局,对以色列扭转战局的潜在因素作一粗浅的分析。1.第四次中东战争时阿、以在武器装备方面基本呈均势状态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即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相互争霸的时期。当时苏联为达到控制中东的目的,将大量现代化武器提供给了阿拉伯国家,而美国则大力武装以色列。仅在1973年10—11月间的20多天中,苏联即向埃及、叙利亚海运和空运了近20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美国则赶  相似文献   

14.
在1921-1979年间,苏联与伊拉克、库尔德关系的变化是以1958年为分界线的.1958年前,苏联欲以中东为跳板,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伊拉克是西方阵营的一员,库尔德人力图建立独立的国家,苏联亲库反伊.1958年后,苏联的大中东战略没有改变,但伊拉克采取亲苏政策,三方关系重组,苏联亲伊反库.苏联、伊拉克、库尔德之间关系的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由各自利益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东欧国家苏联模式化问题上,中外学术界普遍强调它的外部因素,认为苏联模式是由斯大林强加给东欧各国的。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简单化的作法,不足以充分说明东欧国家接受和推行苏联经济发展模式这一重大而又复杂的历史现象。本文拟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考察东欧国家苏联模式化的社会历史背景,以期揭示它的内部成因,并为正确分析东欧各国剧变后的形势及其政策走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的对外战略,改变了中国两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开启了反对以苏联为主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新局面。在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过程中,珍宝岛和钓鱼岛之岛屿因素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使中苏关系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北部边疆的安全问题突出地摆在中国第一代领导人面前;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对钓鱼岛问题的初步"搁置",以未提及的方式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岛屿问题上的"一动"和"一静",是促进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战略调整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遗产的识别、确认与存留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文章从文化线路的遗产化、基本内涵、识别标准和保护要素出发,论述中东铁路作为文化线路遗产在空间的可识别性、功能与用途属性、跨文化属性以及整体价值属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指出铁路网线、铁路相关建(构)筑物、工业市镇、铁路沿线自然景观及与中东铁路历史相关的非物质技艺等要素,通过中东铁路及其蕴含的历史关系联结起来,形成遗产保护完整的要素系统,这将有利于提升遗产的整体价值,实现遗产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8.
论中东铁路事件─—兼谈苏联从中国占去黑瞎子岛王春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一文指出:从鸦片战争起,中国由于清王朝的腐败,受列强侵略。欺负中国的列强总共是十几个,“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沙俄通过...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解体之所以被称为覆亡,就是因为各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标志着苏联的终结,而苏联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错误的民族政策,是导致各民族离开联盟的重要原因,这些民族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民族冲突,破坏了社会生产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撕裂了苏联社会。苏联的这些经验教训,为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的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日本侵占后移植大量近代工业,解放后在苏联援助下很快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工业遗产十分丰富。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价值,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如何保护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历史遗产已成为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措施方面,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个人投入相结合的方式或更为可行。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应及时确定本地区本企业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方案,边保护边开发利用,以确保保护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