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不久,我发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一篇佚文——他为彭丽天的新诗集《晨夜诗庋》写的《跋》。这篇《跋》,似少为人知,不仅《闻一多全集》未收入,连有关闻一多的年谱、传记、论著也未提及。众所周知,闻先生是一派诗宗。他影响、鼓励和帮助过一批青年诗人,彭丽天就是其中的一个。彭在《晨夜诗庋·后记》中说:“我在此尽忱谢谢闻先生给我许多的教益和帮助。”闻先生在《跋》中也说:“当丽天初碰见我的时候,我对新诗还是热心的,自己热心作,也热心劝别人作。丽天之走上诗的道上来,总算是因为我的鼓励而感着更起劲的。”《晨夜诗庋》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四月,这时,闻先生虽然已停止创作,但他仍然作为这个诗集的发行人,使它得以问世(代售处是北平佩文书斋);还为它作了  相似文献   

2.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人民的诗人——屈原》)这是闻一多先生在他一生的最后给予屈原的评价。然而,闻先生认识屈原是经历了一段曲折道路的,正是在通过这段曲折道路时,他得出了屈原所以成为人民诗人也有着艰苦历程的结论。闻先生的这种认识经历以及这种经历下获得的认  相似文献   

3.
想象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 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 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  相似文献   

4.
试论鲁迅杂文的体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式一词,最初见之于《文心雕龙》《体性》篇,指的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对《文心雕龙》深有研究的鲁迅,在《坟》的《题记》开头说自己这一本杂文集中的文章“体式上截然不同”,因为《坟》中除杂感之外,还有论文、演说辞、读书随笔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因此鲁迅所说的“体式”,指的也是文章的体裁和样式。  相似文献   

5.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6.
谯周与陈寿     
文章对蜀中同时出现的两大史学家谯周与陈寿进行了研究 ,对谯周的史学思想与政治见解作了客观评价 ,尤其对劝降主张和归晋见解予以历史评析 ,作出公允判断。陈寿是谯周的学生 ,文章对陈寿修《三国志》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的同时 ,也对所谓的“正统”观念和“曲笔”“回护”予以辨析 ,指出《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继央视《读书时间》香消玉殒之后,北京电视台的《东方书苑》、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有益》、上海电视台的《阅读长廊》、湖南电视台的《爱晚书亭》等10余个电视读书节目也相继消失。有评论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读书节目本身,认为读书节目的“精英化”,失掉了“大众化”最终迷失了自己。笔者以为,此论未免偏颇,显失公允。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温暖冬阳下的午后,我合上了2006年11月的《读书》。这些天,翻看着28年《读书》,28年的光阴就这样在我手指尖似乎不经意的滑过,一瞬间恍惚,有一种事易时移、岁月易老的感觉。诚如师力斌所言,一本小小的《读书》,似乎平淡的28年,却在不经意或者其实是经意的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这28年的心灵史。这部心灵史中,贯穿着两个主题:启蒙和现实关怀——在不同时期,《读书》在二者之间有所侧重。在《读书》所涉及的文史哲、经济、法律、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里这两个主题都有体现。而涉及后者——现实关怀的文章,经济学类文章可以说是《读书》“以…  相似文献   

9.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齐洲教授著《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流变》2005年7月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季羡林为总主编的《长江文化研究文库》的一部分。笔者在读这本研究长江流域文章风格的专著时,被作者博赅淹通的大家风范所震撼,情不自禁写下一点自己浅薄的读书见解,以期与喜爱这本书的读者作心灵交流。由于笔者自觉学问才情都很有限,虽然在这篇文章中谈了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和看法,仍不敢称“评”,因此,标题只称“读”王先生的大作。1998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国内知名学者撰《长江文化研究文库》,在学…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1.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有一习惯,当他读到他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好的文章或著作时,或向其他同志推荐,或印发给有关同志阅读。“成都会议”期间,毛泽东也印发了一些东西给与会同志。逄先知在《博览群书的革命家——毛泽东读书生活我见我闻》一文中说:毛泽东“亲自挑选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一并印发给与会同志。”张贻玖在《毛泽东读史》一书中说:毛泽东“还将《华阳国志》印发给与会同志,要求大家都了解这些历史。”石玉山《毛泽东怎样读书》则完全引用了张贻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文学评点大家。他所评批的《水浒传》,由于分析透彻,立论高奇,见解独到,300多年来流传最广,向被《水浒传》研究者所重视。他还批过《西厢记》,写过《杜诗解》,但成就远不如《金批水浒》,以致许多人径直称他为“小说评点家”。在《金批水浒》书前,金圣叹写有几篇总论《水浒传》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文字,其中以《读第五才子书法》最为读者所称道。这篇名为读书指导的文章,实际上是一篇《水浒》艺术论。他分别从创作和欣赏的角度对《水浒传》的创作动  相似文献   

14.
读书分两种目的,或为修身(做人)而读书,或为治学(立业)而读书,相应有两种读法:为修身而读书当重在一个“悟”字,为治学而读书则当重在一个“懂”字。《论语》在记载、誊写、编纂各个环节造成了语境缺失,使读“懂”《论语》变得很困难,要读懂《论语》就要尽可能恢复《论语》的语境。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论语》章中所透露的信息(诸如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来追寻某言某事得以发生的场景,以追溯其言语背景。  相似文献   

15.
高中六册语文课本,有12个单元是文言文,课文达48篇。其中关于《史记》的选文有毛篇,即:《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起》和《毛遂自荐》。如果能紧紧抓住这4篇选文,进行精讲,甚至最精讲,很可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为什么要最精讲《史记》几篇选文呢?“文不过秦汉,诗不过盛唐。”这是茅盾母亲教茅盾读书的秘诀之一。秦汉文章能造就一代伟大作家吗?那也不一定。但茅盾受益于秦汉文章,那是毋庸置疑的。有专家将我国古文分为三个阶段:秦汉以前为古代汉语,唐家为中古汉语,明清为近古汉语。所谓“汉语”,…  相似文献   

16.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先生把自己的书斋取名叫“匡斋”,表示对汉代学者匡衡“说诗解颐”妙语的赞赏,同时也隐寓着先生个人说诗的旨趣和取向。闻先生以学贯中西的诗人兼学者的造诣,写过不少推陈出新的诗歌理论,这便是本文所要简析的“匡斋诗说”,即对闻先生诗歌理论总体的概述。闻先生的诗歌理论比较零散,据现有材料初步综合考察,他的诗论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从民族本位出发的爱国思想,二是融合中西、面向世界的创新主张。“匡斋诗说”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可以1930年划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广州多家报纸特别是《广州日报》连续发表专家学者文章和新闻报道,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广州是中国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最早始发港”、“最早起点”等。本文据古今有关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对人民教育版《教师教学用书》(下简称《教师用书》)提点不同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1、学习与思考 上册第8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则,选自《论语·为政篇》第15则.《教师用书》译为“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杨伯峻《论语译注》也以“读书”来解释“学”。这似乎不够周全。“学”的本义是“效仿”、“效法”,所以宋人朱熹说“学之为言,效也”;毛晃父子也说“传教受业曰学”。《论语》中的子张“学干禄”(《为政篇》),樊迟“学禄”、“学为圃”(《子路篇》),俱属这一类用法。勇毅粗豪的子路甚至断然宣称:“有民人焉,有礼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先进篇》)大致说来,全书60多处“学”字,不管带不带宾语,都不单单专指“读书”。《教师用书》说这一则语录“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概括确当。不思之学,往往停留在技能的层面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必陷于迷茫,不学之思,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和操作,徒然苦思冥想,即使疲倦至极也不得有豁然开朗之境界。  相似文献   

20.
拜读了《作文教学研究》2005年1月号上陈春娥老师的《关于写作“中心”的再讨论》一文,很是赞赏陈老师的文章有根有据有新意,极为佩服陈老师发人之所未曾发的独特见解。但在赞赏和佩服之余,也情不自禁想谈谈我对于写作“中心”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