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立足于中国农村经营制度变迁过程,以家庭经营的"规模有效性"和"有限理性、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前提,对目前盛行的"龙头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给予效率比较,以"声誉机制"或专用性投资来产生商品契约的稳定性,会导致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强力支配和非合作状态,抢夺"合作剩余",剥夺农户利益.对此,农户迫切需要成立自己的经济利益体--合作社,以寻求市场力量均衡,改变弱势地位,实现和保障自己的利益.在肯定强制性变迁的同时,应强调农民"自己作主",而"农业合作社+农户"会提高群体的社会谈判能力,解决农村制度创新的瓶颈.  相似文献   

2.
农户和农业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效益的提高.现阶段,企业和农户的合作模式是以契约为基础的订单农业合作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存在经济主体利益不一致、农户违约成本低和地位不对等的缺点.为有效解决农户和企业之间契约合作的不足,将绩效管理思想和指导方法引入龙头企业和农户关系治理中,为农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关系治理提出建议和流程指导.  相似文献   

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北省413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心理契约对农户交易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感知的心理契约显著影响农户交易模式的选择.其中,交易型心理契约对农户交易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关系型心理契约,农户一旦感觉到龙头企业不关心其利益,农户选择合同式交易模式的“愿望”会强于合作式,由心理契约的破坏或心理契约违背而引起的交易关系会更加“冷淡”,此时,再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间以长期合作为基础的交易关系就会愈发困难.为此,建议完善农户和核心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模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构建一体化的合作关系,这将有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心理契约的建立和更好地开展营销合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交易属于"关系契约"的一种,其治理不能仅仅依靠法规、制度、合约等正式措施,而需要加入信任、互惠、合作等关系治理手段。本文回顾了农业龙头企业的相关研究和关系契约理论,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从关系契约角度分析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交易的关系性特征,指出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治理模式由正式的合约与关系治理两种手段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适应不同的交易特点和商业环境因素,并带来不同的交易绩效。  相似文献   

5.
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为节约交易费用而发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典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文章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与农户的3种主要利益联结模式:市场联结、契约联结与产权联结。探讨了契约式利益模式的缺陷并提出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提高农户续约意愿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户”模式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基于海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陕西6省共552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考察治理机制(正式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与续约意愿的关系机理,并深入探讨市场不确定性对两种治理机制与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契约约束力和关系治理均正向影响农户续约意愿,契约包容性负向影响农户续约意愿;关系治理强化了契约约束力对农户续约意愿的正向影响,但对契约包容性和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没有调节作用;市场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契约包容性和农户续约意愿的关系,正向调节契约约束力和农户续约意愿的关系,但对关系治理和农户续约意愿间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的联结方式是采用要素契约还是商品契约,不能一概而论,而要视具体条件而定.具体而言:(1)如果农户的投资决策是无弹性的,则适宜采取要素契约;(2)如果农户的投资变得相对缺乏生产力,则适宜采取要素契约;(3)如果龙头企业的资产和农户的资产互为独立,则适宜采取商品契约;(4)如果龙头企业经营人员的人力资本是必要的,则适宜采取要素契约;(5)如果龙头企业经营人员的人力资本和农民的人力资本都是必要的,则无论采取要素契约或是商品契约都是可行的.若放宽对龙头企业的资金、风险中性等假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是采用要素契约还是商品契约,可能更多地取决于龙头企业一方的意愿.  相似文献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着签约双方地位的非对等性、契约本身的非完善性以及契约执行过程中的败德问题.将合作制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对分散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有效降低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增加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的收益.但同时,合作制的制度缺陷促使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即集合作制与股份制特征于一身的股份合作制的引入,它不仅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促使公司和农户增加资产专用性投资,稳定契约,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在于通过股份制的利益机制联结农民,通过合作机制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重塑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制稳定性的博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组织中契约制是一种具有不稳定性特征的组织形式,我国契约制中的龙头企业和农户处于不完全信息状态,由此而引起的双方短期行为,导致了屡屡出现违约现象。以“信誉机制”这种市场力量和“专用性投资”方式增加企业和农户彼此的信任与依赖,使他们的利益趋于一致,可实现增强契约稳定性、降低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农户签约或违约与否,关键在于契约安排能否满足其偏好。来自安徽省砀山县果农及混合Logit模型的证据表明,农户对签约表现出强偏好,并且相比于龙头企业,农户更偏向于与合作社签约;向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市场信息、农资集体采购等服务难以提高农户效用。尽管如此,农户对签订契约及上述契约安排的偏好呈异质性,并且基础设施条件、果农风险偏好及家庭劳动力禀赋的差异是农户偏好异质性的重要来源。此外,保底价+随行就市、预付部分果品收购款的契约安排不能实现农户效用的明显改善,合同固定价格条款则会显著降低农户效用。针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签约农户比重依然偏低以及已签约农户违约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困境,可重点从两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呼吁农民合作组织的介入,实现产业组织模式的创新;第二,科学合理地设计契约(合同)条款,提高农户签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