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汉字的构造与创造性思维徐瑞泰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属于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之一。古人将汉字、语言、思维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人这一概括准确地表述出言、意、书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汉字是语言的书...  相似文献   

2.
部首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通过对小篆形体作全面分析,归纳得出的汉字表意偏旁。部首的表意主要是通过部首的构形体现出的构意来实现和完成的,所以部首构意不仅是确定汉字本义的有效方法,也是了解和掌握词义的重要手段。确定部首构意的方法众多,在此我们仅从《说文解字》释义的角度,阐释和说明确定部首构意的方法:一是通过类聚《说文解字》同部字字本义归纳义类所属来确定;二是通过义素分析提取《说文解字》所释字之中心义素来确定;三是通过分析《说文解字》训释方式体现出的字义关系来确定;四是通过字的其他义项与《说文解字》本义释义的比较来确定。  相似文献   

3.
《说文》是一部说解汉字构意的系统专著。它根据汉字形义统一的原则,以丰富的文献词义为基础,以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理性地分析文字形体结构,归纳构件部首,在较为周密的系联中解释汉字构形理据。许慎构建的文字构意与文献语义、文字构形、文化信息等多维度联系,符合汉字构字的客观规律。《说文》在阐释构意中体现的系统思想具有方法论意义,是传统语言学的精要。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通过对“昜”和“易”的甲骨文、金文构形构意分析,得出:“昜”的造意是“云开日现光线下射”,“易”的造意是“日月半现光辉交互”。一个汉字作为词使用时的众多义项,总是在该汉字的造意基础上引申衍生的,汉字的造意是该字作为词孳衍的各种意义的语源。  相似文献   

5.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会意字通过字符的组合构拟出新的意义。在意义构拟的过程中,字符之间表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体现了汉民族创制会意字的思维过程,即构意过程。甲骨文会意字字符间的逻辑关系具有规律性,体现为几种构意模式。甲骨文会意字的构意模式多样化,是会意字系统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疑”字是一个形体结构变化极大的汉字,历代学者对其构形与构意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各说不一,就是近代学者以甲文金文为研究对象,也是如此。我们认为郭沫若和徐中舒二人的解释较为明确合理,他们不但说明了“疑”字各构件在构形中的功能,而且说明了各构件的变化来历,同时说明了“疑”字由象形发展为形声字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形体结构总是和本义直接相关;也就是说汉字的形体结构是用来表本义的。字形与本义的这种直接关系在古代汉字特别是上古汉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现代常用汉字中,有很多字体已经看不出这种关系了。要知道这种现代汉字与本义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它原来的的字体来分析,汉字的形体与本义之间有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也就是汉字的四种表义方式。这就是象形式、指男式、会意式和形声式。本文仅就形声为例谈谈汉字形体与字(词)义的关系。用形声式表义的字叫形声字。形声手由一个表义们旁和一个谐音偏旁构成。表义偏务简称“义旁”,是用…  相似文献   

10.
梁披云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云:书法是借助于汉字的书写以表达作者精神美的艺术。这一定义抓住了书法艺术的载体(汉字)及其内涵(人的精神美),符合古今书法创作实际,应予认同。这一定义可从三方面加以理解:汉字是书法的唯一载体;书写是书法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人的精神美是书法不可缺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美国非裔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小说《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探讨了作者的妇女主义宗教观。小说通过人物不同命运轨迹的发展和意识的觉醒,表现了作者妇女主义宗教观对西方白人上帝的颠覆,对万物有灵、尊重女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命运相连的极大关注。爱丽丝·沃克敬畏自然的原始宗教观,对净化人的心灵、回归人性之美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人"的哲学维度的渊源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人类如何产生,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如何从神性中解脱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是什么;人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全文通过对西方哲学中有关人在宇宙中地位问题的若干思考,将人类摆在宇宙体系中观察、认识,把人性的以上三个不同方面综合起来看待,则有利于整合各种孤立的或貌似对立而实为互补的人性观点,形成对人性的系统认识,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人性及其本质,有效地指导和解决和谐社会构建中人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了显要位置,它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依托的。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只有尊重自然规律进行人化自然的合理改造才能够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对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提出理论设想,分析现代城市发展问题,并结合中国传统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思想,提出“三个统一”的生态城市建设构想,即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相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生生之德”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生”的意义不仅仅表现为生命,更表现为生生不息、和谐有序的深层次含义,尤其在儒家的世界观里,宇宙的本质即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动态过程。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仅充分体现出主体性,同时也生发出“民胞物与”的极具包容的博大情怀。天地有四时,人体亦有春夏秋冬,以人道应天道,才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应循之道。  相似文献   

15.
荀子对人性的关注,源于其设立的天人分途。他设定在人身上"性""伪"二分对立,同时又主张二者相合,这二重关系构成荀子性恶论的核心。由性伪分,突出人的原初之性朴,由性伪合强调人归于礼义之善。性伪之分合,关键在于心的作用。因此,对荀子人性论的理解,不能仅追问"性"字的含义,而尤要在性伪二者的动态关系中去理解。所以,荀子的性恶是针对于礼义之善的恶,而并非本性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文-象-意关系脱胎于道家思想中的言-象-意关系,老子的"无名"论、庄子的"得意忘言",在魏晋时期的刘勰那里被引申为文、象、意彼此贯通的文论思想。在中国古典文论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学实践中,充分展现了文-象-意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彼此依存,蕴含着一种整全式的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与阐释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特征。  相似文献   

18.
表音文字是有音符带义的文字,表意文字是有义符带音的文字,兼有义符和音符的才能称为意音文字。汉字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缘于人们对音、音符、表音等概念用语有不同理解。汉字有音但无音符,固然不能称为表音文字,也不宜称为意音文字。语素文字是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角度着眼,属于低一层级的划分。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可以站在最高的层次上,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便于与世界各种文字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休闲与人性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国内的休闲研究,唯经济视角的功利休闲是值得怀疑的。休闲的本质应在于人性的和谐发展,在于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关于休闲与人性的内在关系研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含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