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秦嘉《赠妇诗》三首和徐淑《答秦嘉诗》一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当中出现较早、艺术上较有成就的一组五言诗。秦嘉、徐淑赠答诗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创作已趋成熟,五言诗的文人化倾向已趋明朗,五言诗体已告形成且开始活跃于诗坛。秦嘉、徐淑赠答诗还开创了赠答诗这一创作形式,开拓了五言诗题材上的创作领域。徐淑《答秦嘉诗》的骚体五言形式,是四言体、楚骚体与五言诗体相结合的产物,是五言诗体发展史上难得一见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木斋先生、宋娟女士以秦嘉五言《赠妇诗》与其夫妇四封书信比照、考察秦嘉所在的东汉时期政治氛围和诗坛状况,提出秦嘉五言诗《赠妇诗》三首为伪作,观点与传统迥异,若这一立论成立,这几首五言诗的文学史地位也将改变,但命题的论证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3.
赠答诗是一种古老诗歌样式,如果说楚汉时期项羽作绝命诗其妻虞姬和之还不算赠答诗的话,那么汉桓帝时秦嘉的《赠妇诗》三首以及其妻徐淑所作《答秦嘉诗》;可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赠答诗。在此以后,文人以诗赠答互述友志,便屡见不鲜,成为一种专门的诗歌形式。以往文人赠答,在内容上虽也多少流露一些对现实生活以及政治的不满,但其主要的部分,还是叙说友情,应酬答对之类,属文人诗歌创作中较为闲适的部分。并且,赠答的彼此双方,或朋友,或君臣,象东坡与子由兄弟间以诗赠答的实在是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山谷)被后人尊奉为宋朝诗家宗祖,江西诗派皆师承之,除了别的原因之外,还在于他的诗歌创作理论能给人以具体的写作指导,使初学者能懂、易学、会作。他自己曾经说过:“置酒未容虚左。论诗时要指南。”(《子瞻继和复答》)山谷论诗指南,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赠高子勉四首》、《再用前韵赠高子勉四首》、《次韵答高子勉十首》等诗篇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约翰·邓恩 (JohnDonne)《告别辞 :请勿悲伤》和秦嘉《留郡赠妇诗 (其一 )》的文体比较 ,略窥中英诗歌在文体上的异同。虽然两首诗的主题和创作背景大同小异。可是在文体上 ,两首诗又体现了英汉诗歌各自的特点。同为与爱妻的惜别之作 ,除了意象的选择和词语的运用各具特色外 ,韵律特征和句法差别也很大。究其根源 ,英汉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7.
一、《赠康叟》诗辨疑白居易《赠康叟》诗云: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这首诗除王汝弼选编的《白居易选集》选入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而王注有几处颇令人费解,值得探讨和商榷。《白居易选集》在《赠康叟》诗后的“康叟”条下注云:“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以  相似文献   

8.
何水英女士的《秦嘉五言诗〈赠妇诗〉三首为伪作说献疑——与木斋先生、宋娟女士商榷》,认为木斋先生和宋娟女士的论证疑点颇多。但是,笔者以为何水英女士的献疑之作,也多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9.
这是1961年姚雪垠《题<李自成>第一卷原校》组诗中的第一首。作者在该诗的附注中说:“不仅《李自成》第一卷的草稿是在痛哭中写出来的,而且以后我经常为自己创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激动得热泪横流,泣不成声。”这首诗记载了作者在《李自成》创作过程中的艰难起步,抒发了他强烈的创作激情,也表明了他艺术上的宏大抱负。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王守仁语)“走你的路,让人们去  相似文献   

10.
星期天到古旧书市淘金,在一堆“文革”期间的旧资料中,偶得一本《鲁迅诗注》,让我喜出望外。鲁迅一生写过许多诗,他的诗与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是投枪,是文艺宝库中的珍品。但他的诗,生前没有编成专辑出版,除《集外集》比较集中地收录了新诗6首、旧体诗43首和《集外集拾遗》收录17篇早年诗文外,还有一些诗只见诸其他文章中。因此,对系统学习、欣赏和研究鲁迅的诗,带来了诸多不便,需要从不同的鲁迅著作中去查找。而1968年3月,由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印的《鲁迅诗注》,不仅将鲁迅一生写的诗汇集在一起,而且一一作了注释。《鲁迅诗注》虽然是“文革…  相似文献   

11.
张船山的政治诗和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船山(1764—1814年)名问陶,学仲治,四川遂宁人。清乾隆时曾授翰林院检讨,嘉庆十五年选授山东荣州知府。后因病罢官,流寓吴门,于嘉庆十八年卒子客舍。他十五岁时就能写诗,随着阅历的加深,他的诗愈写愈好,与当时的名诗人李调元并峙西蜀,驰誉海内。袁枚在致洪亮吉书中说;“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船山)诗犹未见耳。”《遂宁县志》称他的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时人推崇他,有“青莲再生”的美誉。他一生写的诗,总数当在四千首以上,经过删  相似文献   

12.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13.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一○五六年),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赠王介甫》一诗中写道:“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欧公以李诗、韩文自况自勉,并以此勉励王安石.“后来谁与子争先”一句,足见欧对王的殷殷寄望、切切推重.于是王安石答以《奉酬永叔见赠》:“欲传道义心虽壮,强学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王安石显然置“道义”于“文章”之上,表达了壮心  相似文献   

14.
谐就是诙谐。谐谑,是逗趣取乐,开玩笑。诗中的谐正如戏剧中的插科打诨。黄庭坚生性诙谐好谑。他说:“作诗如作杂剧”,“临了须打诨”。(《王直方诗话》引)又说:“发于呻吟调笑之声。”(《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的这些主张。翻开他的诗集,可以见到他有许多“戏呈”、“戏赠”、“戏答”之作。  相似文献   

15.
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1931年11月27日,赵景深在徐志摩去世之后,写了《志摩师哀辞》。文中记叙了1926年春天作者访问徐志摩的情景,在谈诗时,“问他对于自己的诗所最喜欢的是哪一首,他说是无题。”(《新月》四卷一期)《无题》收入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这首诗为什么被作者自己喜欢,我想大约是鲜明地表现了他的性灵与诗魂。全诗以“朝山人”自喻,抒写为了攀上那“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赠诗给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董乃斌先生撰文,从对党争的态度不同、文学观的不同、个性不同和两首诗本身四个方面分析比较,论述李杜二人交谊。董文侧重于对"李赠而杜不答"这一现象展开分析,中肯而有见;而对两首诗本身进行细读,并补刘蕡一例,或可为董文补充。  相似文献   

17.
诗是人的性格、气质、抱负、能力等内质的无意识外现,也就是说诗是诗人人格的体现。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诗篇,光辉的人格方能铸就不朽的诗篇。屈原博闻强记,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辞令,且为人刚正,不向恶势力低头。正是这种非凡的能力和刚正不屈的性格,才铸成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离骚》)“、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的不朽名句,光辉的人格给予了诗句不朽的生命力。无独有偶,晚唐诗人刘禹锡也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屈之人。他被贬官十年,回京后写了“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  相似文献   

18.
袁崇焕诗存世不多,《三管英灵集》载诗六十六首,加上广州中山图书馆藏《袁督师遗稿遗事汇辑》所载诗十二首,去其重复,总计有诗七十五首。袁诗无编年可查。《三管英灵集》是按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序列编次的。现就袁诗的写作年代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袁诗的写作年代问题。大致上可以分类如下: 第一类诗可知其写作年月。这一类诗最早的一首当算《秋闱赏月》写于1619年旧历8月中秋。袁崇焕是这时考中进士的。他在诗中写道:“战罢文场笔阵收,客程不觉遇中秋。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锁蟾宫任我游”。诗中告诉我们:秋闱收场之后即是中秋,表达了他认为一定高中的得意心情。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说:“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在毛泽东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在年青时代就开始作诗。他的第一首诗:五言古体诗是在1915年为悼念同学易昌陶而写的。如果说,这是他攀登诗峰的起步,那么到了1923年,他写《贺新郎》时,已达到了高峰。当代诗词评论家都把这首词称为千无古人的“绝唱”,足可见诗词造诣之深了。理论源于实践,认识开始于经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以前,据现在掌  相似文献   

20.
补白两则     
邓拓同志曾于1960年来镇江,与了《古京口吟》十二首,原载《镇江日报》,《邓拓诗词选》中收了六首,文字也略有改动.其中有一首《咏东坡玉带》:“坡公玉带古如新,睹物难忘舌辩人.佛印设题奚足道,何妨空处坐空身.”诗中有个故事原来是这样的;苏轼有一次去杭州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方丈室看佛印,说要暂借和尚的“四大”作坐处.佛印问他:我和尚“四大本无,五蕴非有”,你何处去坐?东坡一时语塞,答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