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在表现空间上除了近大远小与透视等方式外,还用其它方式表现空间。其中之一是山水画利用空白产生空间,这种空间仍然是在二维平面上展开的,同时又作为虚实来看待,并使山水画的意境新奇别致,虚实相生皆出妙境;风景画则是利用模糊构成一种三维的视觉空间,体现一种远的感觉,使风景画更符合视觉的真实,同时也产生一种玄妙的新境而高于对象。“空白”与“模糊”是构成山水画与风景画空间的重要符号,本质不尽相同,但似乎又都是对具体对象的弱化的表现手段而作空间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理论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其高山大河、沙漠等多种地貌形态与内地是不同的。但在中国美术史上,新疆并没有像其它省份那样形成山水画理论体系和画派,从而造成了中国山水画史在这一区域上的空白。该文提出构建新疆大山水画的“四大板块”理论,具有一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意义,但需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的总体精神氛围总是表现出一种清净的空灵,这正是由于透射出了艺术家从事创作和欣赏时的审美心态的缘故。文章探寻“静照”这一山水画特有审美心胸,目的在于阐明其对山水画艺术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点与线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构成元素。在古人总结出的十几种皴法中,大体也就分为点状皴与线状皴两大类。考察一下中国山水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上千年来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流派与大师,其风格之形成就在于对点、线的不同审美处理而呈现出最基本的视觉特征。或者说,是由于点、线在不同时代(或个人)所蕴含的观念不尽相同,点、线在画中的功用不同,这就导致了风格上的差异。点、线在山水画风格上的形态呈现与功能演变,在山水画发展史上大致体现在三个阶段。一、隋、唐及此前时期作为构成元素的专门称谓,“点”、“线”…  相似文献   

7.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8.
“空白”,原是绘画艺术中的说法:“空白也是画”,讲究在画幅上留出空白。它能使艺术品形神兼备、虚实相映,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总是藏着许多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去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它是教材中的“空灵”部分,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形态。中国古代文论中虽未明确提出过"空白"这一概念,但诸多有关文学创作、批评的言论的确都言中了空白的无限蕴藉。本文力图探寻宋词这种特殊诗体的内在精蕴,着重讨论"空白"给宋词带来的审美特质——空灵,以及词作为有宋一代文学巅峰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画山水序》是把中国的佛学、道学的思想渗入了山水画论之中。就山水画功能而论,宗炳认为山水画是用来体现圣人之道,肯定了现实山水的感性形象的美在于它是“灵”“道”的表现,同时也是“神”的表现。“畅神”的提出对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画论在重视精神性和理性上最早为中国的山水画艺术奠定了基础,确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居首”,这确是事实。然而,在五代荆洁之前,山水画尚居人物画之下,并非画之主于。真正把山水画推向中国画首位,并开北宋以下千年之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是画家心灵化的产物,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为表现内容,既是一种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的统一,也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文章以《石涛画语录》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与“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之句为立论。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4.
“留白”在历代中国画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是精心安排下的空白,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在中国美学基础之上的审美观念的产物。本文从中国画的“气韵”、“虚实”、“意境”与“惜墨如金”四个角度对中国画的“留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临摹是山水画教学的基本方法临摹作为传授中国画技法的重要手段 ,在美术院校的山水画教学中一直被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成为中国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掌握中国画基本要质的最有效方法。经过多年对山水画的研究和教学 ,我们认为临摹是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传授基本技法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绘画技能的一条最简便、最有效也是最必要的途径。它是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也是每一个山水画家成功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初学者 ,通过大量的临摹练习 ,能够尽快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临摹作为山水画教学的重要部分 ,必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诗化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使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那就是对“空灵”美的极力追求。就创作对象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讲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就创作主体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曲达隐写,含蓄蕴藉;就创作境界而言,中国古典艺术要求与道合一,与气同化。本文正是从“天人合一”的文化视角,探讨了中国艺术着意虚无、崇尚空灵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成熟最早的一种样式,宋代以后,青绿山水画逐渐退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主流。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观源自南齐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在今天看来,青绿山水画的设色仍然有着较大的探索空间。随心、随情、随境赋彩,让色彩走出随类的局限,对青绿山水色彩的重新审视将有利于现代青绿山水画的深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称道的阶段,也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范宽作为北宋时期贡献最大的山水画家,其作品《溪山行旅图》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杰作。《溪山行旅图》构图独特,富有空间感,山石树木生动逼真,其“独特面貌”足以挑战人们的审美习惯。此画被后人董其昌评为“宋画第一”。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以大观小”,天道与人德的结合,体现了“体道”而“同于道”的“天人合一”观念。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与绘画姚汉荣中国绘画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具体说,飞跃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山水画的兴起。在此之前,主要是人物画,山水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到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画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而且在以后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