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字形“易”古字本有繁、简二体,甲骨文作、,金文作、和、其中繁体象(用手)持两器皿倾注液体形,简体则象直接从器皿中倒出液体形[1]。金文的后一形在器皿把手的圆耳中加一装饰性点符,遂讹为小篆作。《说文》:“易,渐易,蜒、守官也。象形。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这完全是据小篆笔势的望形生训,其失同其释“为”为母猴。其实汉代时“易”字已失去笔意,许氏也拿不准三说何说为胜,故一并录出。从古文字字形可明显看出,“易”字的最初构形是倾倒、倾注液体(金文的第二个字形尤似),既非晰蝎象形,更非从日从…  相似文献   

2.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的需要,一九八零年,在主编徐中舒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搜集殷代至战国文字,编写了《汉语古文字字形表》.这部《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即《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的续编.《汉语大字典》要求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它要在楷书单字的条目下,收列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加以简明的解说.这是从汉字特点出发,为这部大型字典的特有内容.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主要以小篆为字头并尽当时的客观条件所能及,收列了比小篆更古的字形.由于许慎的著书意恉,在于探本求源,对文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千八百年前,东汉许慎写了一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这是我国第一部有严整体例的古文字字典。《说文》以小篆为主体,以“六书”为理论,在分析字形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说解体例,“省声”就是许慎提出来的一种“字例之条”,它对我们认识省声字的来龙去脉,以及认识这一部分字的简化规律,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从古至今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上,出现字形讹误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列举大量字例进行分析论证,认为讹误字可以分为“混误”与“讹变”两种。混误是由于字形相近造成的。在具体的文章词句中,字形的混误对词和词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有干扰的。字的讹变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划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讹变字不是汉字字形的合理的演变,但由于长期使用而积非成是,一般的并不会影响人对词和词义的正常理解。文章还对混误与讹变的产生原因、类型以及进一步研究字的混误与讹变的规律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中,有三个隶定为“蟡”的字,从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角度来看,当是“为”字的后起分化字,实质上可以直接隶定成“为”。战国古文字材料中,“蟡”字形已经分化出来,分担了其所从出的母字“为”的部分表义功能。唯有如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蟡”视为“逶”字或体,而没有把“蟡”字单独列为字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续复古编》是元代曹本编撰的一部“复古”类专书,曹本在《说文》小篆的基础上,广泛搜求典籍用字、器物款识、古文奇字以辩证俗字、讹字。《续复古编》的字形在构件、结构、书写等方面与《说文》小篆有明显差异,可据以比勘古文字、校正《说文》字形;从学史来看,《续复古编》是元代的一部重要字书,是研究当时正俗字观念的重要参考;《续复古编》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用语也是研究当时字际关系的切入点;它对汉字形、音、义的辨析充分体现了“一点一画皆有意焉”的理念,也是当今识字教学所应注意者。  相似文献   

8.
在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可以找到以“省”字分析字形的现象有164处,其中的95处省形现象为不合理的.通过对这些字的归纳分析,发现这些字并非许慎所谓的省形,而是应该分析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复体字”[1].另外还有一些字虽应是省形但许析形有误.本文就按这六大方面对《说文》中的疑误省形现象作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释“蜀”     
对“蜀”字造字本义的传统解说提出质疑,指出“蜀”象野蚕之形或象毒虫之形的传统看法缺少有力证据,认为“蜀”字的原始构形理据是由蟾蜍与蛇嬗等动物构成的。考释佐证采用古文字字形材料、地下出土材料和现有文献书证材料作综合论析。  相似文献   

10.
《说文》中从"■"的字共有9个,大部分是用"省声"来注音的。这种方式不仅起注音作用,还反映了汉字读音变化。从字义上分析,《说文》对几个省声字的归类,既有一定的道理,又存在不足之处。《说文》中会意字有"寒"和"塞",二者来源不同,所从"■"的古文字字形不同,意义有别,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其中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典籍经过历代传抄改写流传至今,必然会有不少讹误之处。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材料保持了古时的原貌,没有经过后人的整理和窜改,可信度较高。用出土古文字材料来对传世古籍进行校读,可以解决许多古籍中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3.
2 .7 汉人对致动、意动语义关系的分析“致动”(现在古汉语语法书上多说为“使动”)、“意动”是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提出的 ,现在古汉语语法著作 ,特别是教科书都要谈及 ;认为这是古汉语述宾 (包括名词、形容词做述语 )意义关系最重要的两种 (有的称之为“特殊动宾关系”、“名词、形容词的活用”等 )。这两种语义现象汉人已有所认识 ,注释书中有清楚的表现[2 6] ,其表现方法可用转换公式表示。2 .7.1 致动语义关系的分析动词作述语 :V—O—使 /令—O—V( 1)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教扰之。 [扰 ,驯也 ;教习使之驯服。]  《周礼注·夏…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是由具有近六千年历史的汉文字承载着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从"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继而到"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去创造"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无不以象形来表现物态。在世界上,书法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本源性的影响,同时又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性的影响,这也是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引起世界性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具体事例,可以发现古代公文写作在文本上用词力求准确,反对过分修辞和用典;在写作过程上强调严格保密;在写作主体上强调结合实际,立论高远,这些与现代公文写作相同。但是也有一些原则是我们现代公文写作所不具备的,如写作过程应又快又好,写作主体应有所不为,执道而行。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数量多,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人与物、性别以及单复数的区分,另外还有兼类现象,这些特点都是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17.
文体文风改革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重要内容。针对六朝以来的淫侈靡丽文风,韩愈标举复古,借古文以明儒家之道,创建出一种既承载儒家之道,又采用奇句单行的体式,而且没有对偶、声律的严格限制的新体散文。这种新式散文不仅与当时流行的骈体文相敌对,而且不因袭古圣先贤之成言,而是自铸伟辞,既明道传道,又抒泄郁积于胸中的怨愤不平及遭遇不幸之情,体现出韩愈对于创造性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溪州铜柱铭文》中的古奥难字难倒了无数历史学家,上千年以来,尽管解读者无数,但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从古代书写中的“避讳”规律入手,对其中的古奥难字进行逐一解析。  相似文献   

19.
清中叶岭南四家诗歌中隐含着二百多年前岭南语言的一些重要信息,诸如广东粤语中古庄、章二组合流与高频使用古代汉语前缀“阿”、客家话保留“爷”的“父亲”义项、闽语潮汕话无轻唇音与鼻音韵尾-m并入-ng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岭南汉语方言历时发展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偏误及 应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对古语词的释义存在详略偏误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上位概念越级,二是未释区别特征,三是未分总名与专名,四是不辨同义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详略度应该掌握的三条原则,即:上位概念准确的原则、解释名物词的区别特征的原则、兼顾系统平衡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