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意象的存在形态与情感空间的创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诗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符号,是以建构具有空旷感、流动感、超越感的情感空间为旨归的。情感空间是一种高级诗美形态。而情感空间的形成取决于意象在诗中的存在状态,包括意象的内在含量、意象的密度及意象的组合结构诸方面。  相似文献   

2.
宋词中有一些雪意象与渔钓意象的组合,构成了宋词中优美而富有韵味的“雪钓”意境。  相似文献   

3.
围绕诗歌意象问题,长时期来形成了一系列的纠结,亟需梳理。"意象"作为诗的本体性范畴,其确切的界定应是"表意之象",作用在于表达人的诗性生命体验。意象不应当混同于诗中名物,表名物的词语有可能产生表象,但难以揭示人的情意体验;只有在表象的关联与组合中构筑起张力,让诗人的活生生的感受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来,意象始能成立。诗歌意象的构成材料亦不限于物象,举凡事态、情状、理致都有可能用为意象,从而体现出意象艺术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适用性。而由意象向意境的延伸,即从"立象尽意"进入"境生象外",更标志着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自我圆成。  相似文献   

4.
魏玮  刘锋焘 《齐鲁学刊》2012,(2):115-118
花间词在意象的选材、组合与描述上有鲜明的特色。在选材方面,花间词主要由两大意象群构成,以花鸟、草木为代表的自然意象群和以女性为中心的身体、服饰、闺阁意象群。意象组合的特点表现为意象密集程度高,艳丽意象出现的频率高,意象组合相互模仿性强。在意象描述方面,花间词中复合意象有轻柔性、艳丽性、残破性、阻隔性等四种常见特征。  相似文献   

5.
刘燕歌 《理论界》2009,(12):128-130
南朝行旅诗对山水自然描写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细读文本,试图抽绎出行旅诗自然意象营构的主要特征,分为意象经营与语意的丰富、意象组织与情景的契合、意象熔炼与情景交融三个层面进行讨论,揭橥南朝行旅诗是如何通过意象的营构来抒发情感这一问题,从而体现其在山水自然描写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魏六朝时期隐逸诗的意象群,包括自然意象和神仙意象,构成隐逸诗人独特的隐逸世界,为后来隐逸诗歌的意象形态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7.
重复意象与创作心态——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无题”诗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复意象与作者的创作心态和作品的主题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诸如肖像、自然、情感(悲泣)等反复出现的意象大都与怀才不遇、政治失意、环境艰险、心境悲怆等紧密相关。这些重复意象足以构成“无题”诗意象链条上的坐标或经纬。它们如同主旋律,奏鸣出一个伤感悲怆的主题,伤己、怀人、悲社会,而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则是其中的最强音。这是李商隐“无题”诗意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许晓晴 《晋阳学刊》2007,(4):121-124
中古隐逸诗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固定的隐逸意象群,用来表达诗人对隐逸复杂的思想感情,而研究中古隐逸诗歌首先需要了解中古隐逸诗人对隐逸意象的运用情况。根据中古隐逸诗意象的特征,可将其分为原型意象、衍生意象与自然意象三类,它们具有不断衍生发展的态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固定为文人表达自身隐逸情结的隐逸意象群。  相似文献   

9.
黄鹂 《南方论刊》2008,(6):89-90
济慈诗以其充满魔力的诗歌语言成为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新生时代最著名的歌者,他的颂歌犹以细腻独特、丰富生动的感觉意象而著称。本文拟从济慈颂歌感觉意象的种类及意象的组合方式入手,对济慈颂歌的意象进行结构上的剖析,从而揭示其深蕴的意象美及其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11.
《世界图像的时代》是海德格尔中期的重要著作,提出了“世界成为图像和人成为主体这两大进程决定了现代之本质”这一观点。“世界”和“图像”是理解此文的前提和关键。海德格尔在使用语言和词汇时遮蔽了很多意义,但同时增加和敞开了许多意义,这里的“世界”和“图像”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理解。他以世界图像为切入点,对现代人之生存境况作了深入的现代性思索。  相似文献   

12.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6,27(1):34-36
唐湜诗歌评论的理论价值主要凸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新诗的形式问题上,主张寓自由于格律之中,通过节奏与韵律来制约自由化,把自由化与格律化辩证统一起来;二是在新诗的审美追求上,认为新诗诗美的化境是走向意象的凝定;三是对诗歌含蓄美的倡导和肯定。这三个方面对于新诗的建设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12,(1):152-155
海子的长诗创作突破了传统长诗(或史诗)应具备的构架(结构)、内涵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个体抒情诗在体积内容上的自我重复、叠加或扩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心灵史诗"。对海子的长诗创作,诗歌界内部是存在争议的。但就海子的抒情短诗创作而论,海子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抒情才华获得了诗歌界内外的高度赞誉,海子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具有的文学史(诗歌史)贡献,主要在于诗人对"麦地"与"太阳"这两个原创性意象的"全新发明"。  相似文献   

15.
行路意象,是指描述行走活动及其诸面相的意象.屈原的《离骚》之中,既直接也间接抒写行路意象,既在个别语句层面反复使用,也参照此意象来经营全篇的内部构造,既形象化地描述行路活动,也以象征式地映射内心理想.而行路意象是理念和具象的凝结,也是人类行为活动的概括,具有文化原型的意义,这使得读者易于从中激起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共鸣,从而使《离骚》千百年来持续性地感荡人心.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之一,自实施五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今后向纵深领域迈进的过程中,区域文化形象的建构、传播与认同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发展引擎。影像作为直观的艺术形式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以现象学为理论视角来探索区域文化形象的影像塑型、传播与群体认同的建构途径,以期在影像的本质直观中打造一个活泼泼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营构一个脉脉温情的影像空间,在诗意空间中享受一个开放而自在的文化氛围。由此让我们获得京津冀区域文化形象影像传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河北学刊》2007,27(5):21-25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象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象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象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产物。用概念思维可以透彻解读西方形上学经典,却未必能透彻解读中国诸家经典。中西两种思维的不同,源于在"轴心时期"产生的基本理念的不同。西方形上学理念从亚里士多德以降均为不同实体,显示为实体性、对象性、现成性。而中国的太极、道、心性、禅则显示为动态整体的非实体性、非对象性、非现成性。把握实体,需要用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如定义、判断、推理等。而把握动态整体或非实体的太极、道等,则需要用悟性的诗意联想的"象思维"。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在我们打开逻辑概念思维这扇窗户时,却错误地关闭了"象思维"这扇窗户。今天,在我们重新打开"象思维"之窗时,决不是要像某些人那样把逻辑概念思维之窗关上。我们应记住徐光启的箴言:"会通以超胜"。  相似文献   

19.
形象化历史地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创制和使用的地图。地图的形象化,既反映了我国早期地图的原始性,又反映了先民认识地理和描绘地理的客观性。形象化历史地图的最主要特征即是在地图图面上描绘有地图所涉地域的山脉、川泽、林木、村落、道路等地理实体和野兽等的立体图象,形象化历史地图,在我国历史上绘制和运用时间长达5000年左右,其间虽然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其基本绘制方法的运用则久盛不衰。  相似文献   

20.
水是万物之源,人类就是由海洋生命进化而来的,没有水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因此,水与人类的关系特别密切。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水和人同时出现,称为人为型水意象。本文对《诗经》中的人为型水意象进行论述,透视其内涵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