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新刚 《可乐》2010,(10):23-23
张爱玲很有服装设计天分,只是她的文学光芒太盛,将这一优势掩盖了。张爱玲在文章中自述:"自小就渴望长大,能抹上鲜红鲜红的口红,穿上有网眼的黑色丝袜!"因为家庭的变故,少年的张爱玲失去了衣着光艳的条件,一件穿了很久的暗红色旧棉袍,使她感到多年难以平息的"憎恨与羞耻"。"成为一个艳丽动人的女人",这种渴望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成名以后,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  相似文献   

2.
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颜色,能够看到意象,能够闻到气息,能够触摸到寒暖,能够感知到心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可以浓缩在颜色中。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蕴含:绿色代表生命、新婚;粉红代表喜庆;红色代表生命力、爱情、欲望;白色代表圆满、美好、绝望;金色代表金钱、幸福;蓝色代表质朴、忧郁、昏暗;青灰代表无望。  相似文献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之所以对张爱玲的创作产生影响,主要原因是与张爱玲的期待视野相契舍,这种契合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不啻为一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典型案例;其次,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接受是受时代思潮的影响;第三,张爱玲对精神分析学说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曾珊瑚的婚外情,是从一支口红开始的。她没有想到叶风楚会从巴黎给她带来一支口红。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魇》是文学家张爱玲情节化操作之外的特例,这部关于《红楼梦》的考据和评点专论,是她穷毕十年精力的后期作品。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这部学术专论的表征,而她与《红楼梦》及其作者之间的文化传承关系是这部专论的非学术隐义。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红楼梦魇》的完成过程,是张爱玲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表达情感最后归宿的过程。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缺憾孙秉生张爱玲,于1995年9月8日上午被发现在其寓所内逝世。她是在美国洛杉矾的一栋公寓内,与中国以及海内外千万读者诀别的。她走了,走得那样悄然离奇,给我们留下了“张爱玲的缺憾”。张爱玲是在1943年,“几乎是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成为上海沦...  相似文献   

7.
孙延庆 《可乐》2010,(2):39-39
张爱玲晚年生活,不是写作,而是与虱子进行无休止的斗争。 据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到1988年这五年的时间里,张爱玲平均每个星期搬一次家。张爱玲写给作家夏志清的信中,也提到了多次搬家的事实:“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  相似文献   

8.
父亲与子女间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她用锐利的笔锋道出了一类类丑恶的父子关系。文章从父爱谈起,就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子女间扭曲的亲情关系进行一次整体的概括和分析,并探讨其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变态美编织的世俗传奇──论张爱玲小说审美形态特征之一游友基(宁德师专福建352100)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张爱玲热”。人们选择不同的视角,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究张爱玲小说世界的奥秘。最早评价张爱玲的傅雷(迅雨)惊呼张爱玲的作品“太突兀了,太象奇...  相似文献   

10.
美女的私印     
网上有人问:去除口红印最快的方法是什么?先不看答案,单看这问题就藏着故事。作为猥琐的联想主义者,我首先关注的是:如何使用和去除口红这是女人的专业,所以提出这问题的应该是男人。接下来的联想就是,为什么要最快地去除口红呢?无非形势紧迫,不容慢慢想办法。何谓形势紧迫?无非是在不正确的时间有某个女人给自己的衣服印上了一个不该出现的口红印。男女之间因为不该出现的口红印而大打出手,这已经是影视剧里相当落后的桥段,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眼下渐趋没落。不过,谁又知道哪个精灵古怪的女友会不会复古地恶作剧一下呢?  相似文献   

11.
红唇的诱惑     
有人跟我说,她宁可没有其他生活欲求,也不能舍弃口红。这是人之常情,口红总是能让现代女人找到激情与快乐。遍寻不着《罗马假日》碟片,却在抽屉意外发现了ANNASUI#460口红,这是20岁生日时我送给自己的礼物。有人曾说:女人应该有一只猩红色的口红。清纯典雅如赫本,性感张扬如梦露,都是红唇的拥趸。南宋词人何冠笔下的女子也因点破樱桃一点红,而让人迷醉。其实,每个女孩都  相似文献   

12.
混杂之美──读张爱玲的香港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中描写香港的故事虽然只有几篇,但影响很大。其成功之处在于,她描写了该地中西混杂共生的世相,同时写出这种生存状况下恒常的悲剧,主要是女性的悲剧。张爱玲擅用比喻,其艺术处理也是一种混杂的手法。张爱玲说故事的方式同样混杂了主观叙事与客观叙享,她采用了一种混声回响的转述方式,值得再品评。  相似文献   

13.
虽然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分属中西两个不同国度的著名女作家,并且生活的时代也不同,但是她们的文学作品在许多方面却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就这也相似之处展开论述,挖掘出简·奥斯丁与张爱玲的共通点,以便读者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赏析或评价简·奥斯丁与张爱玲本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4.
黄恽 《金陵瞭望》2008,(19):69-69
我不研究张爱玲,不过在看旧杂志的时候也留心一点张爱玲的讯息,从是没见过别人说起的,我就摘录下来。因为不研究张爱玲,所以很少浏览已经热了几年的“张学”,每在书店看到到足以汗牛充栋的有关张学的著作,无不抱有深深的敬意,却无意去费心翻一下,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的张爱玲译本于2012年首次登陆中国大陆市场,其女性译语风格是构成该译本独特魅力的元素之一。其女性译风中的语言特点在译学研究领域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从叠词、颜色词、拟声词和"女性专用"词四个方面来探讨将可丰富这一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金姬 《今日南国》2009,(11):28-29
中国网游业是金融危机下“口红效应”的最好体现。前景这般美妙。可是,中国网游业准备好了吗?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市民日常生活细节的书写,张爱玲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真实的身体感的重视,这种具有身体感的写作显示出张爱玲对“身体”的价值认同和对日常生活的价值肯定,这在晚清以来的历史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与她的“文体哲学”观密切相关,这种写作的背后隐藏着张爱玲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及其抵抗和化解的方式。同时,在历史发展的纵横向背景下,张爱玲的“日常性身体写作”又是与她个人主义的历史观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9.
与口红无关     
因为婚姻充满变数,因为多姿多彩的生活衍生了太多的诱惑,小心翼翼地藏着自己的猜忌,而这猜忌,终于由一支意外的口红引爆。横空出世的口红宗小蓝有一个好习惯,出差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屋子。理由自然是十分充分的,黎远明你自己看看,好好的房子愣是给糟蹋成了狗窝。黎远明抱着双肩,漫不经心地笑着,一副了然于胸的表情。每次宗小蓝出差归来,必定大张旗鼓地收拾屋子,醉翁之意不在酒。  相似文献   

20.
叶细细 《社区》2009,(8):42-43
在民国女作家中,冰心不知因为太红还是别的原因,很不讨人喜欢。公然说出刻薄话的就有苏青和张爱玲。 张爱玲说: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