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译作再现原作风格是译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体现。傅译《老实人》正是一部再现原文风格的佳作,它还原了伏尔泰原文"句句辛辣,字字尖刻"的泼辣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抨击和讽刺语气。译作灵活处理了原文中多次出现的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沿用原文的句式和行文方式,在译文中基本再现了原文频繁使用的反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本文拟从字词、句子、修辞手法、文本之外四个层面来探讨傅译《老实人》对原作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一部极具文学性兼哲理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易经》因文本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其在字词、句式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度。因此,语言文字层面,应该注意上古时期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文字训诂同时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句式层面应该注重译文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重现;最后还要在修辞层面做到准确把握《易经》卦爻辞中所隐藏的内涵,真正体现其精神思想和实质。  相似文献   

3.
论文摘要与提要不同。摘要大体分三种类型,学术期刊文前摘要则以报道性摘要为主。文前摘要的内容结构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它5项;摘要的写作要客观、简洁、完整、规范;摘要的编排应按规定的统一格式。摘要的编写应以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为主,注意开门见山,注意行文的语气、句式的选择,注意与原文的衔接。一篇好的摘要应与原文正文从内容到文字都保持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反译法是翻译法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方法 ,根据句式 ,它可分为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互译和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互译。反译法运用的原因有四方面 :俄汉语言习惯、明确表达原文意义、修辞效果、作者的语气和意味。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以"备战"和"战备训练"的英译为出发点,对英汉两种语言作了语义,句法和语体差异的分析,从而说明翻译的过程中应顾及到原文语义的理解,正确的句式转换,以及对等的语体的采用三方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口译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英语无主句、被动句、词类、句式等的概括性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和用词上的异同和相似,以及两种语言的相互适应和转换。用词类转换、改变句式、拆散复句(长句)等手段,在不损害原文内容和译文易于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按英语的结构,以“顺译”的方法进行英汉翻译,达到准确、快捷的口译目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V+得+N+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V+得+N+VP”句式是指下面这种句子: 1.气得他脸都白了。 2.看得我直不好意思。 3.打得墙上都是洞。 4.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内部语义关系变化多端。本文拟分类探讨这种句式,说明它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及其构成特点。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V+得+N+VP”句式简称为“V得” 句式。  相似文献   

8.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多类、多义现象,因此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是很必要的。完全按照原文的句式和字典的释义进行翻译是不够的。要翻译得准确,需在词性、上下文、词语的搭配、双方文化习俗等方面下功夫,切忌孤立地理解一个词,以免出现误译。  相似文献   

9.
洞口方言的给予动词“把”、“乞”、“把乞”及其句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云晚 《云梦学刊》2006,27(4):127-131
洞口方言的三个给予义动词"把"、"乞"和"把乞"及其所能进入的具体给予句式的句法特征、句式来源与实际使用频率的分析表明句式S1与普通话相同,也是最优先的给予句式;普通话所没有的S2在洞口方言的使用频率却很高,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S1和S2的逻辑关系是S1真包含于S2,S1来源于S2而不是普通话那种S1源于S3的模式;S3也是历史句法的直接承传,处于衰微使用状态,S2和S3在洞口方言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刚好与汉语史上S2和S3的使用频率相反;S4、S5和S6则分别是S3的语境变体.  相似文献   

10.
论汉语句式配价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语法重视结构整体研究和句式整体研究的优良传统 ,为句式配价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用句式整体观来看待配价问题 ,就是一种句式配价观。认知功能语法在看待配价问题上采用的是句式配价观 ,这有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和语言事实的证明 ,句式配价理论至此被正式提出来。句式配价的内容非常丰富 ,它重视句式义对动词和配价成分的整体制约作用 ,重视句子的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参与配价。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形成与其句式特点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典诗词的句式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语言的"剩余信息"机制,简洁含蓄,但却包涵极其丰富的信息量;二是充分利用文学语言的"信息饱和"机制,多采用堆迭并置的句式建构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多方面多层次的立体开放视域,给读者无穷的时空想象。可以说,古典诗词独特的句式特点是古典诗词意境形成的客观依据;意境的实现,从微观上看,是为创造它的物质材料——中国古代汉语语法所规定的。  相似文献   

12.
以《淮南子》中出现的40个双宾语动词为纲,穷尽性地分析了《淮南子》中149例双宾语句,171例双宾语句的变换句式,总结出6大类的双宾语动词及其2种基本句式,5种变换句式。表明《淮南子》双宾语动词及其句式是对先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桂宏军 《理论界》2005,(3):218-219
《恋爱中的妇女》是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梁一三的译文选词准确,再现了原文的含蓄隽永之美;译文以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从而再现了原文的流畅自然;四字短语和叠词等汉语独特的语言形式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原文的语言特点和意蕴。译文晓畅通达,达到了形神兼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21,(1):121-128
情感效度指诗歌译文的情感反映原文情感的程度。诗歌译文要达到理想的情感效度可以采取五个策略:缩小叙事距离,让叙述者与任务尽量融合起来;由静态表达转译为动态叙述,让"情感"动起来;动态的情感可以转译为静态的表达;将原文中情感话语具象化;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围绕原文创设语境。  相似文献   

15.
“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前人和时贤已有讨论:指出NP具有推移性、顺序性,并且推移性、顺序性都是单向的,经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都+NP+了”句式中的NP仍具有推移性、顺序性,而且是双向的;同时,还有量级性、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这些特征是整个句式赋予的,因此本文主要说明“都+NP+了”句式的主观性和量级性,双向顺序性的语义特征笔者将另作文章讨论。  相似文献   

16.
余华先锋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重复”构成了小说语言“突出的模型”。余华通过用词的重复和句式的重复,营造碎片感,突出感觉化,强调象征意象,并制造语言节奏,从而达到“仿梦”效果。从文学文体学出发分析译作对原文重复的处理,指出准确把握原作重复意义并在译作中再现“重复”的必要性,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分析《诗经》至魏晋四言诗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方式 ,认为早期诗文具有某些共通之处 ,早期诗歌没有形成稳定的诗化四言句式 ,即《诗经》中的某些四言句从句法特点看保留着先秦一般散文的构句方法 ,从而决定了早期四言句的散文本质 ;四言的诗化主要是通过建构一批典型的句式来完成的 ,而句式的序列规律是四言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言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三言加“兮”的形式 ,只要把这些句子和节奏延长一倍 ,即可构成楚辞句式 ,而四言的赋化趋势也与辞赋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英汉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是发挥译语优势的鲜明体现,然而四字格使用不当的情况屡见不鲜,表现为:偏离原文语义;偏离原文风格;偏离译语规范与表达习惯。文章以我国有关翻译出版物和翻译教材中所用四字格为例,揭示四字格运用的是非得失,指出四字格运用上的偏差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隐蔽性,并提出了运用四字格应遵循的标准,旨在说明发挥译语优势和忠实于原文是可以求得契合的。  相似文献   

19.
刘忠华 《阴山学刊》2004,17(1):70-73
古代汉语的"为动"与使动、意动用法有质的不同.为动句是用"主·谓·宾"结构("S+V+M")表示了"S+为+M+V"式表示的语文关系的内容,二者是同义句式,可以共时变换;在古代汉语中"主·谓·宾"结构具有多义性;使动、意动用法的句子中主、谓、宾之间的语义关系与为动句不同;使动、意动与为动同义变换的句式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译字”、“译意”和“译味”是英汉翻译中的三种处理方式,其中“译味”在涉及不同语言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情况时,最能传达和再现原文的各种情感意味。就翻译儿童文学而言,童趣性是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原则,如果译文保留或再造了原文童趣,这样的译文就保留或再现了原文儿童文学的特征。通过分析赵元任所译的儿童文学《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看“译味”法如何使译文重现原文的童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