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间边界和空间边界的不断拓展,现当代文学史“重写”的动能已经被耗尽.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写”到了一个需要继续突破而又难于突破的瓶颈期.对支撑重写文学史的“现代性”和“纯文学”两个中心观念及其背后的线性时间观应该质疑和反思.如果能够跳出线性时间思维,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或许都可以迎刃而解或者得到破解的灵感.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个人主体的焦虑张颐武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处于“新时期”文化中心的命题。它在当时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不断的讨论与争议。与“重写文学史”直接相关的“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也一直处于“新时期”文化与思想嬗变的中心。“重写文学史”似乎是“新时...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的话题,近几年来在中国文坛不断提起。本文笔者着眼于韦勒克的“作品与文学史”的观点出发,从“作品”、“读者”、“整体论”、“透视主义”、“文化”视角对西方20世纪几种理论进行简略回顾与评述:各种理论都有各自不同关于文学作品观及文学史研究的理解与“说法”。它们存在的合理性给予我们中国文学史研究某种启示。笔者对几种理论梳理之后,力图从某些方面展望世纪之交的文学史研究的简貌。这些也许能够给“文学史重写”带来某种启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领域的“民间理论”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 ,与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的提倡 ,以及“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想提出有关。“民间理论”参与“重写文学史”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出发点 ,那就是从民间文化形态、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政治意识形态三个范畴的历史关系和互动格局出发  相似文献   

5.
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界的一段问题史。本文主要考察了“重写文学史”的话语背景、理论预设和实际效果,认为它在反思既有文学史写作的单一性与政治性的前提下,试图解构传统文学史的意识形态图景,追求文学史叙述的审美性和个人性。文学史的“重写”使文学史回到了文学本体,实现了文学史写作的多种可能性,同时也使中国文学史在现代知识谱系的构建中逐渐旁落和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史热中的现代文学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文学史观讨论”和“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使陈旧的现代文学史观处于被改铸、修正的状态,特别是“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从不同于“政治标准第一”的视角重新评估有关文学现象和作家,对于开拓现代文学史研究及文学史观新局面具有启发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某种宽容的素质,因此在对它的历史叙述中,也必然吁求着方法、角度、体例的宽容性和多元性。可这时期的现代文学史观的建设与开拓虽然相当活跃,却无法称为“多元”。此外,文学史观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在这些讨论中,学者们指责了那种写文学史的人未必有自己史观的现象,而对那种光提出空洞的、想当然的文学史观却不顾其可否操作的现象指责乏力。这些观念上的缺憾导致了新时期现代文学史写作“热闹”而欠丰富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如何重写文学史──访章培恒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重写文学史──访章培恒教授黄理彪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就是说,不仅历史的材料有赖于当代人的不断发现,而且对历史的理解也会随着当代人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观念而转移或更新。于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学史料的积累和文学史观的变革,“重写...  相似文献   

8.
谈到我国文学史的编著,一般认为始于清末的林传甲、黄人等人的著作,迄今已有百年之久。目前已出版的文学史以及一些断代的、分体的文学史更是数量甚多,难于有一个精确的统计。但是这些文学史著作虽然各具一定的优点,却还是难于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因此,前几年就有不少人提出了“重写文学史”的说法。这种愿望无疑是很有道理的。然而目前已有的文学史著作,其症结究竟在哪里,应当怎样重写,才能使面目一新?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许多人都认为是编者的观点和方法的问题。这样说也未始不对。不过,要掌握一种理论,并…  相似文献   

9.
汉语新文学史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是重写文学史的重要阶段,也是重新出发的起点。本文从文学史重写思潮和文学空间整合入手,讨论汉语新文学史概念提出的意义及其实践操作层面的艰难,认为它凸现了汉语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存在及其审美的现代品格,有着将文学空间的分离整合为文学语言的统一的预谋,能从汉语文学的活动与变迁过程中,打通语言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联系,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当代中国由“全球化”和“殖民化”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焦虑。  相似文献   

10.
民国文学研究植根于这样的语境:1980年代出现的“重写文学史”思潮及1990年代以降对这一思潮的质疑.“重写”与“质疑”代表了各自不同的文学史观念,通过对它们进行总结与反思,民国文学研究得以确立了其新的“历史化”学术目标.然而,真正的“民国文学史”写作也会遭遇很多难题,在逐步解决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需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民国文学”具体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1.
一年多来,我国文学界正就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多同志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是思想活跃、成果丰硕、新人辈出的领域。原来的禁区被打破了,许多被歧视、被排斥的作家作品,得到了重新评价,原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经不能满足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新时期的要求,必须重写,而且应当快些重写。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首先面临的是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重写文学史”的呼声源于对历史形成的“二元对立”的文学史思维模式的不满。当前中国文学史观念的整合与转型意味着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二元对立”的文学史观 ,确立文学史写作的现代理性精神 ,从而在新的历史视野中建构文学史的新结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4.
杨庆辰 《北方论丛》2000,3(2):53-57
文学史的内容分为文学史实与文学评论两部分,前者具有史学性质,后者具有诗学性质,史实部分是不能随意“重写”的。文学史是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求真是其根本性质。求真的前提是准确把握文献,进行细密的考证工作。文学史要以文学史料为基础,没有充分可靠能说明问题的史料,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文学史。好的文学史一定要具有史学品格。  相似文献   

15.
如所周知,重写文学史的事情,从海外到海内嚷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多年了。意味深长的是,加入嚷嚷队伍的人中却并未见到重写得像样点的文学史之一或之二,而从未见参加嚷嚷的陈平原,却早已埋头理出了让人叹服的文学史重构若干。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陈平原并不像那些嚷嚷者大多是出于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厚积薄发,并从未游离于二十多年前他自己即已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大概念。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方法有两层涵义:一是认为文学深嵌于历史之中,在历史时序框架内考察文学;一是找寻文学自身时序框架,考察文学本身发展规律。这是文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思路。与历史方法相适应并成为其学术特征的是实证。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不可能简单地回归传统的实证方法,而主要应回归一种实证精神。这与几年来一直在呼吁的重写文学史主题显然具有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各种具体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框架内展开,而重写文学史工程也因此有了更为精致而实用的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现代性"与文学史观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写文学史”带来了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的新发展,这些发展也促使了文学史观的改变和文学史理论的发展,这其中关于文学“现代性”的思考和探讨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研究和文学史观变化的重要因素。对文学“现代性”思考和文学史观探讨的深化,正在促使一门新兴学科的兴起,这就是“文学史学”。  相似文献   

18.
元明戏曲的绚丽画卷———评《中国戏曲史编年(元明卷)》张弦生近几年关于古代文学史的研究有较迅速的掘进,“重写文学史“成为热门话题,古代文学史的出版也涌起一股股热浪,多卷本的文学通史巨著,与各种分类的、分体的、断代的文学专史研究著作,各呈异彩。而古代戏...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理论与操作———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1997年度年会简述李凤亮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一批中青年学者提出要“重写文学史”。近一两年内这一问题又被重新提出。北京、上海两地众多学者参与讨论,推波助澜,使这一实践问题同时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的著述形态和语式主要有三种:重历史;重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近年来,重逻辑形态渐成我国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主流,甚至有过于主观化的倾向。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新历史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二是我国学术界对百年文学史进程反思的矫枉过正;三是当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的浮躁和世俗化的氛围。其实,任何对文学史“重写”、“重构”等的努力都不能无视文学史的“史”的特性,因为文学是历史的一部分,文学史是一门科学。文学史研究要走出主观性的迷雾,关键是坚持对文学史原生态的把握与追求,吸收重历史学派的合理内核,追求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