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市镇的勃兴与繁荣现象已为国内外史学界所重视,研究者从各个不同侧面对这些先进地区的市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然而商品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如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内地省份的市镇,除了一些比较大型的以外,大多数市镇却少有研究。为此,笔者选择了江西地区夏布业中心——宜黄县棠阴镇作个案研究,希冀通  相似文献   

2.
东部沿海发达县(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张淑英张毅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南部沿海三个农村经济区,共有326个县(市)。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实力雄厚,代表了我国农村经济最发达的水平。农村经济实力雄厚从这三个区域的自身比较,其农业和非农产业规...  相似文献   

3.
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 ,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 ,在明代发展基础上 ,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 ,规模可观 ,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 ,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4.
明清陕北市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推动下,陕北地区形成了一大批较有特点的市镇,按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交通型市镇、军事型市镇、边界型市镇,据其经济层级又可区分为标准市镇、中心市镇和地方城市。战争平息之后,这些市镇的存在与兴衰,主要与地域经济有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并不完全符合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所揭示的发展进程中的就业主要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这一特征 ,整个过程充满着城镇失业的存在与庞大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因此 ,研究城镇失业问题不能仅仅囿于对城镇和现代部门的关注。本文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现状出发 ,通过分析城镇就业与农民增收的内在联系 ,说明增加农民收入和开拓农村市场是扩大城镇就业的门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广大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单一种植农业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多种产业并存的经济结构,农村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一批工业发达、经济实力相对较雄厚、分布较集中的村庄.在这些村庄里,住宅、基础设施和生产性设施的建设都有较充裕的资金,建设速度也相对较快,这类村庄有条件走在农村城市化的前列.最近,国务院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项行政法规对广大农村的居民点建设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村镇规划将起指导作用.如果在合理发展小城市,“自上而下”建设好城镇的同时,编制好经济发达村庄的建设规划,“自下而上”地建设好村庄和集镇,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相辅相成的城乡发展方式有机结合,将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活动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 ,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社会环境。当时 ,本地区的一些著名风景地 ,游人常年不断 ,官绅豪富 ,甚至市镇普通居民都纷纷参加到游山玩水的行列中 ,旅游规模、旅游者结构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旅游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长江三角洲也成为全国最发达的旅游地区之一。透视这项活动的社会效应 ,可以发现旅游对于促进封建工商经济的繁荣和扩大社会就业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都市圈城镇体系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据城镇人口数据对盐城城镇体系进行了分类,并在与苏南和日本城市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盐城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认为该城镇体系存在中心大城市增长乏力、中等城市潜力不足、小城市发展滞后和小城镇发展目标不明确的尴尬局面。城镇体系的发达程度与产业的发达程度成正比,目前盐城城镇体系走出困境不仅需要正确的城市政策,还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结合国家正在实施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主要从城市政策和区域管制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广西城镇经济获得初步发育:即从原始草市和军政型城镇向着兼具一定规模的市场经济功能“市”转型。而在这一过程中,由广西东邻省份广东源源入桂的广东商帮集团,营造了广西城镇中基本的经济行业,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体现着14世纪以后形成的广西经济进步的一个新的有利因素的巨大能量——广东省区对广西强烈的商品经济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一直是中央政府的政策集点。针对于此 ,理论界认为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取决于国家意愿与财政能力的搭配。本文则将分析视野进一步扩展到中央与地方以及农民之间的博弈层面 ,据此解释 ,我国农村经济的演进及其绩效和为什么到“十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才以解决“三农”问题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在三角洲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在国家大力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政策背景下,随着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借鉴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发展的经验,依靠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积极引进人才,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以东营市为核心的城市群,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大制造业中心,两地由于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将可能对各自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运用偏离份额分析和规模/前景矩阵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确两地政府实现制造业的双赢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竞争力也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了理性判断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所处的位置和存在问题,应设计一套产业结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我国发达地区长江三角洲(上海、江苏、浙江)和珠江三角洲(广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差距,进而提出相应改善对策,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保障《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条例》的立法工作,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态立法的制度现状,认真反思区域生态立法的制度实践,更新生态立法指导理念,梳理区域生态立法文本,细化生态立法内容,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区域生态立法资源、建立完善生态鉴定制度,强化生态破坏的违法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史籍的零星记载,借助方志的相关资料,考论了黄河三角洲古代工商业的概况。文章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濒海临水的区位优势,使黄河三角洲自古即有发达的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其中,制盐业与纺织业为黄河三角洲最发达的手工业部门,产品为历代朝廷所倚重。早在先秦时期即已产生的商业活动延至明清仍久盛不衰,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进步有三种类型:通过引进生产型技术进步获得总收益中的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净额,通过引进技术型技术进步获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通过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获得总收益的全部。我国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利益份额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总价值结构和收入的初次分配结构。从1 9 9 9到2 0 0 2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通过技术进步获得的利益中,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最大,引进技术型技术进步的作用次之,引进生产型技术进步的作用最小。从2 0 0 3到2 0 0 7年,引进技术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转为最大,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下降为第二,引进生产型技术进步的作用仍然最小。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移民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黄河三角洲的居民大多由不同时期的外来移民融合而成。其中,山西洪洞移民构成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的主体,黄河三角洲文化也因此烙上了浓重的山西移民文化印记:这里的地名印记着移民创业的史实,民间传说透露着移民对先祖来路的模糊记忆,黄河三角洲人的生理特征与行为习惯等带着明显的移民痕迹,许多民间习俗也与晋南民俗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用地扩展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城市非农业人口、绿化覆盖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这四个因素对两大地区城市用地扩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城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第三产业产值两个因素对两大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作用方向相异;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用地扩展的差异性较大。未来我国城市用地扩展的调控重点在于合理控制城市人口规模,重视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和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群发展仍处于形成初期,在这个阶段,城市群内不同城市政府的协调对该城市群的健康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与小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各自的政府协调机制,长三角已建立省际高层座谈会以及专题合作制度,而小珠三角由广东省省政府统一协调,而且很早就重视区域规划协调。总结两个区域的政府协调工作,对构建我国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可得出如下启示:重视行政区划的影响;制定城市群规划;不同城市应有正确的战略定位;务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