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晓辉 《船山学刊》2004,(2):134-136,140
王维的山水诗卓然自立,独擅诗坛。他的佛教信仰和禅宗意识积淀为一种文化心理,形成禅宗审美观照,由此构成了其山水诗的禅趣意蕴:空灵之美、静谧之美、无我之美和冲淡之美。这既是山水田园自然美的体现,也是空静绝俗理想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论晋宋佛学对谢灵运山水审美观的影响范琦(河南财经学院文秘系)谢灵运是晋末宋初杰出的山水诗人,也是一位从清谈名士转型为佛教信徒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以佛教的观照方式追求禅悟,使得这一文学题材得到独立和兴起。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次革新创造的大事,具有广大...  相似文献   

4.
山水文学作品总是作者以心灵之爱乐,审美观照山水景物之后创作出来的,是作者山水情致的表现.许多山水文学作品之美,即美在情致.但是不同作者的审美情致有各种差异存在,就形成了山水文学作品有不同面貌,甚至被读者以高低优劣去评  相似文献   

5.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李炳海东晋后期到南朝刘宋初年,我国宗教界和文学界相继出现两个引入注目的潮流:先是庐山高僧慧远(334─416)大力弘扬净土法门,继而是以谢灵运(385─433)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大量创作山水诗。慧远、谢灵运分别作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6.
流行于晋宋时期的玄佛静观思想是一种哲学认识论,它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由于静观思想要求主体保持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因而培养了晋宋文人审美的人生态度;由于玄佛学把山水看作是道的显现,因而使悟道与观照山水融为一体,使静观悟道方式转化为对山水的审美方式。所以,静观思想便成为推动晋宋山水诗兴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2) 静观思想还影响了晋宋山水诗的风格和结构,使其形成了萧散玄静的意趣、清新的景物境界与“山水描写十玄言”的结构模式。(3) 静观思想以独特的认识程序把山水描写引入玄言诗中,随着山水描写成分的日渐增多与玄言成分的逐渐减少,最后发生质变,使山水诗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正> 纵观中国新诗发展史,发韧期的“五四”诗坛曾涌现出一批山水诗,虽然它们所蕴含的现代意识和审美价值至今仍给读者以新鲜之感和审美愉悦,但总嫌其浮露,诗味浅薄且技艺粗疏。“五四”以后由于社会解放重于一切高于一切,致使新诗园地的山水诗受到冷落,到了极左思潮泛滥时这朵奇葩已面临凋零枯萎的厄运。直至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春风才吹开了山水诗这朵花蕾,使之重放异彩。孔孚的山水诗,开新时期山水诗风气之先,在新时期山水诗坛上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彩。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优秀传统,认同了“五四”以来新山水诗的一些美点,特别汲取了西方现代新诗美学和意象派的技法,通过创造性的转换、融合、改制,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观,又创建了超越前人的山水诗篇。  相似文献   

8.
詹志和 《学术界》2006,(4):236-240
魏源在晚清诗坛独树一帜,他自称“十诗九山水”,“溺仙溺佛溺山水”。他的山水诗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佛教美学多有会通,具体征象表现为错彩镂金的“绚丽美”,寓理于景的“智思美”和摇曳多变、似真似幻的“变幻美”。本文以魏源的山水诗名篇《香港岛观海市歌》《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等为范例,探讨其山水诗的“变幻美”及其在学理上和发生论意义上的佛学根源。  相似文献   

9.
曾明 《天府新论》1998,(2):64-68
杜甫是一个创作天地非常广阔的诗人。他除写了很多表现重大社会主题的诗之外,还创制了数量颇丰的山水诗。杜甫的山水诗,或感怀、或咏物、或登临、或怀古,大都写得非常精绝,自成家数。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当然,对杜甫山水诗的研究,也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停滞,意味着凝固和走向死亡;前进,必然是迎接荆棘后的重蹈坦途。本文拟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认识杜甫的山水诗。近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山水包蕴了恰悦情感,表现出挚爱自然、生命常新杜甫的山水诗,第一类属审美观照型(此类山水诗多是杜甫入蜀后和平时期之…  相似文献   

10.
赵心宪  曾明 《天府新论》2004,(2):121-124
沙鸥"新体"诗强调抒写主观世界的情思,继承诗中有画的传统审美习惯."新体"山水诗代表作品的意象画面有三种构成方式实景的描述性形象,加上传递人生体验的虚拟性意象,组合成一个平面的风景画面;突出风景被诗人观照而渗入的人生体验、观画者眼中的意象画面;回忆想象中生成,用虚拟写实笔触描绘出的山水画面.于唐人山水诗意态与形态的交合中,创造运用了寄托山水的移情技巧.  相似文献   

11.
陈仲庚 《船山学刊》2010,(2):151-153
元结在永州所创作的山水诗,为祛除官场的烦恼而钟情山水田园,这是"隔";执着于辞官归耕的意念,一直思念着昔日平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将山水田园看作生命的归宿所在,这是"不隔"。两种情感的结合,形成了元结山水诗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从《山居赋》看佛教对谢客山水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灵运的山水诗分为出任永嘉郡守期间和隐居始宁期间两个不同的时期,对这两个时期的山水诗不能笼统看待。出任永嘉郡守期间,由于谢灵运对政治颇感兴趣,以宣泄政治郁闷为创作动机,因此此期的山水诗多表现出与东晋玄言诗相近似的山水加玄言的一般特征。隐居始宁期间则不同,从作于此期的《山居赋》及自注看,佛教信仰已在谢灵运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他思想中已形成了颇具佛教特色的观物态度和文体观念。受佛教观物态度的影响,此期的山水诗多注重对景物所蕴含的以佛教为主之灵趣的感悟,很少以至不再出现玄理之句;受佛教经典诗文互通的文体观念的影响,此期的山水诗多以赋体为之,为千变万化的山水景物觅得了新的描写手法,并为元嘉诗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用“寓目辄书”的赋体手法描写景物,也导致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繁芜之累”。  相似文献   

13.
郭象独化哲学的崇有把自然山水审美引向独立,相当于掀起一场美学革命。这其中包括对俯仰与虚静两种审美观照的整合,深深影响了此后美学思想发展进程的基本走向。俯仰与虚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俯仰有观物取象之长,亦有思维的类比受限之短;虚静有排斥外通感物之短,亦有拓展心灵自由之长。郭象的无心玄应,唯感是从则构成二者的交融互补。其经无心过滤清洗过的唯感是从,一方面以俯仰的类比之短补入虚静的心灵自由之长,另一方面以隔绝外通之短补入俯仰的接物之长。中古山水审美的寓目辄书蔚然成风、巧言切状的追求及目击道存的观照方式的确认和推行,均得益于这种整合。它既是对庄子虚静排除具体感性的改造,又是对其目击道存理论依据的创造性发展,从而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4.
王绩的20余首传统上被认为是田园诗的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其发生的环境,体现的志趣及审美关照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更具有山水诗的特点,笔者称之为"田园山水诗"。本文所谓的"田园山水诗",是点缀有少量田园词汇,以描写山野林泉等自然景致为主,并抒发隐逸幽情等相关情思的诗歌,属于山水诗的范畴。"田园山水诗"中与田园相关的词汇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在文化传统中代表一种脱离世俗官场,人格独立,洒脱高逸的状态。王绩创作田园山水诗是由自适其适、热爱山水的天性,以及"会意为功"的文学主张决定的,同时也是向山水诗人学习的结果。田园山水诗拓展了唐代山水诗的题材,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深化,山水诗中审美主体自我呈现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层次:以玄佛对山水是要从山水中发现对应于主体的精神本体,主体置身自然之外;以情意对山水是以山水为生命之情的直接形式或载体,主体向自然融入;以哲思对山水是以山水为求诸内心的媒介,表达主体内在心灵对人生、历史和宇宙之道的深刻体味,主体独立于自然之上.这个逐步超越现象界、回归内心的主体自我呈现过程,是庄玄、禅宗艺术精神转换演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社会自中唐以后审美理想蜕变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6.
郭象玄学"物各自造"将本体与现象统一于"物",使得人们摆脱了形而上的运思困扰,物物无碍、事事无碍的自由兴现成为可能,山水景物为物象之自然已然进入诗人的审美视野之中。郭象玄学高标"放浪形骸"、"情寄八方",将士大夫从繁琐的经学束缚中彻底释放出来,带来了个性主义的高扬,士人的山水游赏、朝隐一时蔚然成风,为山水诗的兴起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山水诗的兴起得益于山水摆脱功利的审美目的之后与个体自觉的审美意识的契合,而郭象玄学无疑从这两层方面完满地勾画出了山水诗之所以兴起的文化轮廓。  相似文献   

17.
国际国内学界对谢灵运山水诗创作与佛教关系已经进行了较多的探讨,这些探讨大都重视的是谢客山水作品中佛教思想内容的表现,而对影响的具体途径,如意象选择、意境建构等则语焉不详,表现出宏观把握多于微观分析的趋向。本文为微观研究方面的尝试。文章认为,观想念佛是净土宗最重要的修行方式之一,而作为有着虔诚的净土信仰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其在山水文学的创作中,对相关山水意象的选择及意境的构建,皆受到了净土观想法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在山水画家宗炳和净土宗师慧远的交往中,宗炳只一次上庐山拜见慧远,宗炳也不在“十八贤”之中。近考《江西通志》发现,宗炳可能两次上庐山礼佛,而且位列十八贤之中,并认为宗炳第二次上庐山的目的,是和慧远法师探讨用“儒佛调和”的方法维护佛教之“文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今业已进入读图时代或曰图像时代,关于审美的真实问题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在传统审美观看来,审美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认知,是一个寻求"理念"真理的过程;在现代审美观中,事物直接契入自身,与心灵相通,直接与人的感觉、欲望建立联系,审美变成了主体用心灵和感觉在事物之中发现"真实存在"的活动;而在图像时代,人为图像等同于事物的本身,图像代替事物成了审美的对象。一旦图像成为审美的对象,图像的虚拟便逼走了事物的真实,审美的真实性诉求也就遭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困境。这样,审美真实的困境所带来的就不止是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且更严重的是,横亘在图像与实物之间的造假者,趁"虚"而入,掌控了人的感觉、欲望和心灵,感性结构变为一种权力结构。本来,虚拟的图像是在与真实的对应之中获得审美品质的,人们钟情于图像的目的不是"以虚代实",而是"以虚观实",真实是美的源发之地和回归之所。然而,当图像审美的真实性缺位之后,无所依托的图像就会在虚拟之像和虚假之情中落入了造假者的圈套,而隐藏其后的便是商业利益、文化霸权以及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20.
盛唐山水诗人的美在自美、物皆自得的诗美观,最充分地突出了自然物象自身美的客观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了自然中心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出一种超越社会伦理意义的审美德性。这种以自然目的为目的的山水精神,以生态本位为基础的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创造,最易于接受到山水外物所给予的真谛暗示,亦便于完成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他们的人生态度即在禅悟的过程中融入山水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其作品呈现出形意和谐、意象平衡的诗美形态,形成了盛唐山水诗美的生态本位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