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论元的激活扩散过程与动宾之间的语义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得到突显,被激活的信息又会对相关信息产生强度不一的扩散式的影响,形成一种网状的激活扩散过程。这种激活过程可以用来解释动词与相关概念的语义匹配问题。动词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语义匹配问题就是一种语义激活和语义选择的过程,在这两个几乎同时进行的过程中,"激活"是使某个概念从众多概念中突显出来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造成动词与相关概念构成动宾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红厂 《社科纵横》2004,19(5):157-158
马庆株先生指出“语义是形成句法聚合的基础 ,语义成类的制约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 ,制约语法单位的组合行为和表达功能”。该文就是利用马庆株先生在 [ 顺序义 ]体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现具有顺序义的指人名词和对上对下类动词对“V2 的 是 N”句法格式是否有歧义有一定的制约 ,并且很有规律性 :当N为顺序义最高项或最低项时 ,“V2 的 是 N”句式一般没有歧义 ;当N为中间项时 ,该句式则存在歧义。同时不同系列的衔位名词之间的权势关系或一致关系也对歧义的理解产生影响。另表人名词多义词引起的歧义既和词汇有关 ,也和句法有关。  相似文献   

4.
刘文欣 《学术交流》2007,(8):136-138
形容词对程度词和否定词的反应不同。宽量幅形容词、窄量幅形容词和高程度形容词、低程度形容词在句法语义上存在差异;"不"与程度词在修饰形容词时分布上也存在差异。在宽量幅形容词中,能受"很"修饰的形容词的范围明显大于能受"不"否定的形容词;高程度形容词可以受"很"修饰,但不受"不"否定。"不 程度 A"、"程度 不 A"中形容词的不同分布反映了形容词在程度范畴、否定范畴共现时呈现的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5.
李冬梅 《学术交流》2012,(1):145-148
现代汉语副词"刚"由形容词"刚"虚化而来,形容词"刚"自隋代通过语法位置的改变变为副词,并由方式副词"硬"演变为语气副词"偏偏;"元代出现"勉强"义,此义常与数量结构连用,又逐渐发展为量小义,而后由事物量小隐喻为时间量小,最终发展为近过去时的"刚刚"义。"量小"义、"勉强"义和"近过去时"义三者间的联系由不同语言词汇所证实。限定副词,应区分"排他"义和"量小"义,语言事实支持这种区分,区分后才能更清晰地解释相关义项间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绍群 《学术交流》2007,(10):134-136
现代汉语"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的隐喻具有创造性,表现在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的东西、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特征并确立符号与事物之间的现实的联系及跨越时空等的限制等。"名1 (的) 名2"定中结构隐喻的运作机制主要有概念范畴之间的映射和语义泛化。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的形容词状语,其语义一般都呈现出明显的向心性,即直接修饰中心语,比如“亲切地交谈”、“静静地躺着”等,“亲切”修饰“交谈”、“静静”修饰“躺”,这种形容词状语总是跟动作行为相联系,它们在语法上和语义上都能搭配,其表层的语法关系与深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8.
句法结构歧义主要由句子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语义关系、语义焦点等不同所带来,不同的原因形成的歧义,理解时加工的方式会不同.歧义理解的加工方式常用的有"组块法"、"指向法"、"转换法"和"投射法".不同语言能力的人对这些方法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句法歧义理解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们通过对现代汉语形容词总界分类①及其下位次类②的研究,确立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理论研究的本体及其次本体,亦即界定了现代汉语形容词理论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明确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对现代汉语形容词本质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二语词汇能力发展中存在石化现象,石化的原因之一与母语词目中介相关.英汉语言类型的差异增加了学习者在母语词目中介阶段对词汇学习的难度.运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可以展示不同语言同一类词的语义共性与语义个性,有助于学习者对二语词汇语义的高质量注意,促进词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名状句语义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惜微 《学术交流》2002,(3):111-112
古汉语名状句是一种语义关系复杂多样的句子。我们借助《史记索引》、《汉书索引》对《史记》、《汉书》中名词做状语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考察 ,在此基础上来描写名状句的语义结构类型和名词状语的语义类型。通过分析我们看到 ,名状句中的主语名词与谓语动词之间 ,状语与主语名词、宾语名词及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是多重的、多层的 ,而且状语的类型取决于动词的选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鲁晓雁 《学术交流》2002,(2):109-112
抽象名词作为名词的一个大类,其语义搭配和语义偏移的规律与其他类名词不同。我们对13万字的文学材料中的抽象名词进行了穷尽式调查,依据调查所得,划分出了与抽象名词搭配的动词的次类,搭配结构形式以及各搭配形式有无语义偏移和语义发生偏移后的语义取向等。  相似文献   

13.
汉语心理动词及其句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京鱼 《唐都学刊》2001,17(1):112-115
汉语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使役两类,心理动词之所以表现出它特定的句法功能并生成不同类型的句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结构.对心理动词的研究,国内学者似乎较注重状态一类,而海外研究者则关注使役一类.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类心理动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展示汉语心理动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梅贻琦人格特征的历史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采用人格形容词评定法研究梅贻琦的人格,可以看出梅贻琦的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严谨笃实、积极负责、志高见远、廉洁奉公、品尚自律等五个方面。146名大学生在阅读《梅贻琦略传》的基础上对202个人格形容词的评定选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梅贻琦上述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遗传、家庭环境、早期教育以及后期多元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邓建 《学术交流》2006,(2):158-161
词选是词的主要传播媒介,20世纪词选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比达到最大值,其对柳永词的著录篇数与著录名次亦创历史新高。这种传播盛况充分表明此期柳永词在读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俚俗词进入柳永“名词”排行榜与“名词”的分散、扩展趋势则表明此期词学观念、词学趣尚的深刻变化与多元化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6.
袁梅 《唐都学刊》2002,18(3):98-99
大多数语法著作中 ,将“V1着V2 ”两个动词连用的结构划归连动结构。但是从分析动词V1的语义特征入手 ,可发现动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持续的共时同现性关系。静态动词V1后附“着”构成的“V1着”与“V2 ”之间 ,是动作行为的方式与动作直接组合的修饰性关系。因此 ,应当将该结构判定为偏正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Links between mother‐infant affective matching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are well‐documented, but research on other types of behavioral matching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are lacking, as are studies that examine these constructs later in children's development. We examine language style matching (LSM)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school‐aged children (N = 68), using interviews with each dyad member. As predicted, regressions revealed that higher mother‐child relational LSM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operationalized as high security, low dismissal), and that higher LSM predicted smaller increases in children's electrodermal response to a relational probe 1.5 years later. Further, mother‐child relational LSM was a mediator in the indirect path between children's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children's reactivity. We discuss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LSM as a measure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future studies that could refine our understanding of parent‐child language matching.  相似文献   

18.
Self‐disclosure to friends is a potentially useful way for children to pursue a range of desired goals. Here we examined reasoning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disclosing one's own academic outcomes in a sample of 7‐, 9‐, 11‐, 13‐, and 15‐year‐old Chinese participants (N = 150). The valence of (1) the outcomes to be disclosed and (2) the corresponding outcomes for the potential audience for the disclosure was manipulated factorially, and participants judged whether disclosure was advisable and explained their responses. Disclosure was seen as more appropriate under valence‐matching conditions than valence‐mismatching conditions. How participants judged each type of disclosure under valence‐mismatching conditions varied as a function of participant age: As compared with younger participants, older participants considered disclosure of weak performance to a stronger performer more acceptable and disclosure of strong performance to a weaker performer less acceptab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older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han younger children to appreciate that self‐disclosing positive performance outcomes can bring social costs, and that self‐disclosing negative performance outcomes can bring soci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