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分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广松涉编著的《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及相关著作的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分工理论内在包含了两个充满张力的逻辑向度.第一种逻辑建立在“异化劳动”理论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私有制来阐释社会分工,从而在道义上批判分工;第二种逻辑则立足于现实社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以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为主线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可分为行业间、行业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宋代手工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细密的行业间和行业内社会分工体系,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并不发达。因此,宋代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对商品供给的增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种类的扩大而不是同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正>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由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个历史巨变中,研究如何发展社会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前提和基础,这是早就解决了的一个理论问题,但赵惠明同志提出“社会分工起因于商品交换”的观点,①却把这个问题又弄得真伪难辨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克服过去那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也是应当的,但我认为并不必要因此而把已被马克思所批判的斯密的“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重新加以肯定,这样会重新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我认为,就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来说,应当是社会分工引起和促进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打算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6)
《资本论》作为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分工思想。马克思在扬弃斯密的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区分了分工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并分析了社会分工与生产机构内部分工的关系;同时以分工为线索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同阶段的演进过程;揭示了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生存困境;主张通过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推行新式教育消除旧式分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对于我国在新时期发挥分工的积极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问题.而农民的地位与作用又成为农民问题的内核.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评价农民地位与作用的方法有阶级分析的方法和经济分析的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今日之农民问题,还必须正本清源,以社会分工的思想,公平看待农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6.
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无可辨驳地证明市场经济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生产提高的好形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社会分工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成员的个性发展必然发生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分工发展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不断地促进和扩大着社会分工。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是经济社会化的标志。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又极大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改变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取向,促进人们个性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赋予社会主义劳动者个性发展以新特点、新含义。  相似文献   

7.
(一)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不可分割的。认识发展过程决不能独立于社会发展过程之外,而是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正是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观察认识问题,才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而社会发展过程,一切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对中国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根源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它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功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表现和应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指导。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必然导致农村经济的非农业化。农村社会分工的一般过程是:手工业从农业中逐渐地分离出来,广义农业中的农、林、牧、渔各业逐步实现专业化生产,且其产品大部分进入流通。这种性质的社会分工,在纵向形成各种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和经济体系,在横向上各部门通过商品交换,发生密切的经济联系。农村的社会分工,是由低程度向高程度逐步发展的。其直接而明显的结果是:农村中单纯从事种养业人口的比重逐步地下降,工、商、交、建、服等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农村中新的独立的产业部门。 我国农村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多年,农村的社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经济只有按比例,才能高速度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实,按比例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而且也是一切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社会分工愈发展,各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密切。社会生产要能够正常进行,各部门之间就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马克思致路·库柯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分析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时,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区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指出  相似文献   

11.
劳动时间的按比例分配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根本的规律。有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就存在着这个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分工的出现并日趋复杂,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被分割为若干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生产部门,整个社会生产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要想获得与满足人类社会各种需要相适应的各种物质资料,就必须分别付出与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相适应的社会劳动量,按比例分配劳动时间于不同生产部门。(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需求层次、状况、心理以及需求满足实现的途径,认识到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交换心理和行为;通过分析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个人、人群、组织、实体所参与的经济博弈,认为能够提供满足更高层次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以及企业、实体在交换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而引起交换过程中的不等价现象和行为;并进而揭示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什么是精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商品生产是私有制的产物、私有制是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观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认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他们对商品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的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商品生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剩余产品的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一定的社会分工(指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与一定的所有制(指与一定的奴隶般的社会分工相联系的所有制),不论是私有制,抑或是公有制,是一定的商品生产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每一个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商品生产之外,必然存在处于从属地位的商品生产;在公有制的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产生或保留私人商品生产;在私人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可能残存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还可能出现介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布局就是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包括农业生产在地区上的分工和地区內部农业各部門的綜合发展。农业生产在地区上的明确分工,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經济发展的結果。在前資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分工不发达,自然經济占統治地位,因此,只是出现了农业生产地区分工的一些雛型。到了資本主义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加深了,商品經济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国民經济各部門的生产专門化相继出现,正如列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工是一个社会实现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性机制。本文首先对社会分工与经济发展的一般经典理论进行梳理,结合西藏社会分工存在的问题,论证了社会分工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以及加快西藏社会分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析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分配领域的成功运用和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突破。贯彻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按生产衰素分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大突破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过程,是生产方式的基本运动规律。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  相似文献   

18.
王杰 《人文杂志》2006,3(4):37-41
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对社会分工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思想家,孟子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在对农家学派的辨难中逐步确立的,并深入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不少合理的价值。本文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把君臣关系纳入到社会分工领域,指出君臣在国家政治架构中的不同职能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不同,并对这种“不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的分化与相应的劳动划分和独立化。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与独立,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分工,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专门的脑力劳动是生产力带动部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有效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社会职能的不断分化,渐渐形成了职业角色。职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与之相关联的职业行为模式。由于不同的个体承担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能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