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姜体发 《老友》2014,(9):21-21
正母亲年轻时,有一头浓黑秀美的头发。她总是把头发平直地梳向脑后,再盘一个高高的发髻。家人的衣裳鞋袜,缝缝补补都落在她身上。槐树下,油灯旁,母亲神情专注地飞针走线,那么认真,那么仔细,针眼密密麻麻,补丁与补丁之间,搭配得那么得体。针针线线,编织  相似文献   

2.
心中的补丁     
彭声骠 《老友》2011,(8):16-16
如今,不要说城里人,就是农民,穿补丁衣服的也十分罕见了。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在我生活的农村,补丁衣服很普遍。我的青少年时代也是穿着补丁衣服长大的。上世纪60年代初,当我开始参加工作时,我还是经常穿着打了补丁的衣服,而且还穿了好些年。那时,  相似文献   

3.
在他爱情的华衣上。女人们来来往往,去的人留道无情的口子。来的人补块崭新的补丁。补丁再艳丽。也终归是补丁……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似乎没有。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下头发。他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让  相似文献   

5.
蒋琪 《今日南国》2013,(1):60-61
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苏特亚金屋 这栋奇特的建筑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偏远小城阿尔汉格尔斯克上,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的木制房屋,共有13层,34米高,有伦敦大本钟一半大小。这栋由俄罗斯人尼古拉·苏特亚金花了15年时间还未完工的房子破烂不堪,周身都是补丁,市政部门几次三番想把它拆除,  相似文献   

6.
高妍  陈珊珊 《百姓生活》2011,(12):15-15
土黄色外墙打了个红色补丁,物业屡次交涉无果告到法院 王先生是南京市高淳县淳溪镇某小区11幢1单元201室的业主,2010年12月上旬,他将自家屋前屋后的外墙涂成了红色。整个小区的外立面都是土黄色,王先生家成了“黄中一点红”,十分突兀。物业公司跟他交涉无果后,告到了法院。  相似文献   

7.
村子里住着一个怪老头,每天他都穿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外套四处游荡。令人费解的是,他衣服上的每一处补丁都有着不同的颜色,看上去艳丽夺目。一名旅行者经过村子,对这个特立独行的老头非常好奇。于是停下来问他:“为什么你要穿这么一件怪衣服出来?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8,(17):13-13
一名约60岁的老人来到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新南路募捐点,他头发花白,穿一件蓝色衣服,胸前的补丁起码3个,背后的则不计其数,衣服下摆已经破烂,脚上穿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  相似文献   

9.
正30年了,老街上的一段往事一直存放在我心底深处,永难忘记。30年前,我住在松江老街——谭东街。街尾住着一个捡破烂的老头,他身上衣服补丁摞补丁,但还算干净。每天,他总背着破旧的大布袋,拿着铁钩子,巡回在垃圾箱之间。我是在公用给水站认识他的。常见他用一只小铝锅,淘点米、洗  相似文献   

10.
爸爸告诉我,他出生在六十年代末的农村。金秋的一天,我和爸爸比起了童年。衣爸爸说,他童年时穿的衣服都是家长手工制作的,从纺棉、织布、剪裁到缝制,所有的工序都是家里人自己完成的,而且那时候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这样。衣服的形式、颜色也比较单一,衣服穿破了都不舍得扔,补一补继续穿。一件衣服往往穿得是补丁摞补丁。很多  相似文献   

11.
拼布不是打补丁。打补丁只是消极地去掩盖破洞。而拼布则是用心剪掉不堪的一面。用最好最美的另一面。积极地去拼就一段完美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那一年她十七岁,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生。她的左眼角下,有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胎记。为此她是班上最沉默的一个学生,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女孩。她从来没有畅怀笑过,她走路的样子,永远微弓着背,她的眼睛,甚至从来不敢与人对视——她太害怕了,人们看她的眼光里除了惊讶就是怜悯。她曾经和同桌的高个男孩打了一架,因为他讥笑她是丑八怪。后来就没人说她了,可她知道,他们仍然在背后议论她,以取笑她为乐——哪怕她的成绩再优秀。  相似文献   

13.
短歌唱伟人     
刘章 《中华魂》2011,(2):71-71
毛泽东的睡衣 他在西柏坡说, 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在中南海里, 睡衣上七十三个补丁。 毛泽东一言九鼎, 他自己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4.
她叫李菲,因为重了前澳门小姐、武术冠军李菲的名字,圈子里,大家都叫她小李菲。小,是因为她是新人,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是个乖乖巧巧的小女人。  相似文献   

15.
她是我的同居密友,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我住大房子.她住小房子;我上班.她上学,我对她.算是照顾.因为我知道,她是单亲孩子。平时我叫她丫头。种种情况.形成了我在某些方面的高高在上.她在某些方面对我的迁就。当然.这样说.不代表她就是弱者.有些时候.她是非常有主见的。  相似文献   

16.
五舅舅不是她的亲舅,是妈妈二叔家最小的儿子。五舅舅只比她大5岁,那年,她6岁,他11岁,都是小孩子,所以,妈妈指着他要她叫五舅舅的时候,她眨了眨眼睛说,哥哥。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的博友不发文,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做全职妈妈了,三是她的孩子放学了。如果她是全职妈妈她的孩子又放学了,你就当做她死了。全职妈妈就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子,一天死12个小时,半夜三更跑出来诈尸乱蹦的奇葩物。  相似文献   

18.
赵莹石 《社区》2008,(25):45-45
“黄姨”——平时大家都这么叫她。因为她的年龄已有七八十岁,对于我们来说,她就像我们的父母,她是沈阳市东陵区马官桥街道福陵社区的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她的名字叫黄来英。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位平凡的妻子,但在我看来,她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社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9.
海歌 《人生与伴侣》2006,(12):61-61
有个人我并不喜欢她,但她很喜欢我。她比我大八岁,是台湾人,是我们公司供应商的一个部门经理。从一开始就是她主动追求我,当我们第三次见面的时候.她就迫不及待地向我表白。当时我对她不是很动心,觉得自己也比较有能力,以至于她百般邀请我去她公司发展。我也没答应。  相似文献   

20.
阅读感动     
李业成 《社区》2014,(14):8-8
我看过一个意大利进口的电视剧《警察故事》,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已成盲人。她听到有人翻书的声音,便非常敏感和激动,可见书在她心灵中的位置。她要书,儿子递给她,她用手摸着书,那双手因渴望而颤抖。这本书是但丁的《神曲》,但丁在今天依然是意大利人的文化精神。这是她从前读的书,她熟悉书的被磨破的边边角角和书后的标记。她想起了书中被她勾画过的句子,让儿子读给她听。儿子在做着一件最为孝顺的事,认真而动情地读给妈妈听。这个剧情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