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对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是对中原崛起战略认识的升华,是通过城镇化打开“三化”协调的结,破除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约束。新型城镇化要求在保证农民原有权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加快解决农民“进得去”城市和“出得来”农村两大难题。根据空间和功能结构特征,中原经济区应划分为五大城市板块,各个板块之间以及各板块内部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空间、规模、功能、交通等城市形态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延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城市空间迅速更新,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对旧城进行拆建使得传统街巷和民居被拆掉,城市的地方特色正在逐渐消失,城市个性在城市改造中为其“现代化”进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章通过探讨旧城改造中对城市个性的延续、提升与城市再造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向现代发展的探讨蒋广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论题实际上是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化形式所起的作用和应有的地位问题。梁启超认为传统文化必定能融注到现代生活中来,而融注到现代比过程中的传统文化也必...  相似文献   

4.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既契合了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又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安排一脉相承。本文基于现代海洋城市的“海洋化”与“现代化”两大特征,从“对象—理念—空间”三个维度对现代海洋城市进行内涵解析,即以“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文化—海洋治理”五大子系统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对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理念,以“要素—产业—网络—地理—生活”空间拓展为现代海洋城市的发展路径,回答现代海洋城市“是什么”的问题。尔后围绕现代海洋城市的内涵构建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5+5+5”评判框架;设计多模块评判标准,立体化反映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先进性、开放性、辐射带动性等特征,回答现代海洋城市发展“如何评判”的问题,为推动海洋强国战略切实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代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设计与构建适宜人居住、更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在自由发展与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诸种需求,应当是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宗旨。但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凸显出诸如大肆破坏自然生态、恣意摧毁历史景观、盲目模仿外国风格、刻意追求视觉美观等不良倾向,导致“千城一面”之流弊,损害了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应有的美学品格。我国城市环境设计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城市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地发掘我国古代城市设计思想与传统美学精神的价值,取其精华,为当前及未来所用,以设计和构建出真正让人乐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6.
北京旧城商业分布分析——基于运动网络的层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年来提出的中心流理论及其与传统中心地理论的对立互补关系出发,基于对北京历史城市空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及商业中心发展的详细研究,应用空间句法及层级运动网络的分析方法,展示了北京在现代化过程中如道路命名、铺装等级传统运动控制技术及空间拓扑形态对运动层级结构的强化作用及其对商业分布的相应影响.研究证明:即便是在历史城市中,商业中心分布也是基于不同运动层级网络间的界面逻辑而非简单趋向城门的临近性.另外,中国城市中低层级运动网络中蕴涵的等级化空间结构也使得该“界面逻辑”的实现方式与欧洲城市不同,从而体现出城市空间发展中蕴涵的文化惯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西部社会原有的乡土生活习性和表述方式被不断重构,社会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藏语文学中书写现代城市空间的作品正在日益增多,这既与现实社会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因素相关,也与藏语文学内在话语机制的当代嬗变紧密相连。本文以21世纪以来刊发的藏语小说为例,试图分析这一现代转型语境下藏语文学中的城市空间书写特征,并对文学文本所体现的认同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重庆是在古代江州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巴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重要源头,构成了重庆城市文化重要的人文传统。基于地貌特征形成的“江一山”文化是重庆城市文化的自然传统。重庆城市文化在几千年的变迁过程中,逐步完成了传统与更新、古老与现代的交替,实现了从旧到新的涅粱和更生。在这一转换过程中,移民活动和近代化是重庆城市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巨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的发展来源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历史积淀为拓展现代城市的发展空间注入了生命与活力。历史积淀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检测仪。世界上一些现代化都市的发展在如何处理历史积淀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解决我国城市历史积淀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城市形态的研究对辅助与充实规划实践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城市化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了一系列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的重构.我国城市形态的变化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分析认识,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遵循时间序列的脉络,以济南市为研究案例,对其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信息采用图形分析解释的方法,希望探寻一种适用于规划实际案例的城市形态分析视角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是城市近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千年古都北京而言,传统的城市建设和空间秩序反映了国家政治制度和结构。北京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必然要求拓展城市公共空间。公园的建设与开放是北京近代城市公共空间拓展的集中体现。同时,以公园开放运动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也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传统交往空间构建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物质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设计及规划对于"现代化"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精神需求。文章针对当前都市居住、交往现状,分析国内传统交往空间形式,探究传统街巷、市河交往空间的特质和优势,并结合对城市现状的评价与反思,以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质为目的,提出传统交往空间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史上,长江口岸贸易与城市近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口岸城市的对外开放,推动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进程。口岸贸易与城市近代化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口岸体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口岸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早期现代化运动发轫于晚清,经过百余年的艰苦建设和曲折发展,至20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经济活动的推动作用最大。在20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来自商业贸易的发展,到了20世纪中后期,城市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的推动。伴随城市化进程,20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日益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有机体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复合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城市电影是一个历史的特定的概念,是中国当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它的发展走向是与中国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由南而北的区域历程相一致的。当城市电影的创作由南粤而进入北京、西安等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内陆城市时,文本表现出人对现代都市的强烈的“震惊”体验,呈现出鲜明的“反城市化”创作特征。它无疑具有很大的社会认知价值,即便是在历史评判的尺度上,也是具有实质理性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具有自己特定历史内涵的中国当代城市电影,也就日益显示出其局限和落寞而逐渐走向了边缘。  相似文献   

17.
公共艺术建构和生产城市的公共文化和美学空间,塑造城市的文化形象,传达城市的文化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城市雕塑或公共艺术随着北京城市文化发展定位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性向多样化的文化和美学转变,构建了不同的城市文化和城市公共艺术空间,但在数量尤其是质量上,北京的公共艺术与全国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具有世界影响力文化中心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未来的公共艺术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应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国籍人口来北京定居。迁移者为适应当地社会而展开的行动将对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设置形成挑战。通过对号称"韩国城"的望京社区的实地调研,分析了望京"韩国城"的形成过程及其作为移民聚居区所具有的性质、特征及意义体现,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理解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所展现的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阶段,从空间布局、制度创新和城市发展等层面,对“十四五”时期中国构建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空间布局层面,需要以因地制宜的区域重大战略为引导,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做强、做精重点开发区与保护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起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在制度创新层面,通过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深化区域合作新机制和建立面向现代化的区域政策调控机制,以现代化制度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城市发展层面,通过提升城市人的现代化,打造城市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科学的城市群结构,建设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基础设施、要素之间的共建共享与自由流动机制,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使广大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而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及其治理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推进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学理支撑。本文在总结与反思学界关于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应然要求,而且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就使城市治理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然选择。与此同时,回到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原初语境,基于《资本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立足于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审视其哲学意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历史性批判来激活对城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还是其通过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批判来夯实探究城市发展一般规律及趋势的历史观基础,抑或是他通过对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批判来确立促进城市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基本思路,实际上都是马克思城市批判思想为现代城市发展和我国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