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陶渊明诗把"时序感"种植到田园之中,超脱了政治、历史,自然主义为其基本主题.自然就是自己生存的家园,他与田园为邻,从事劳作,饮酒赋诗.陶公作诗执持一种"欲辨已忘言"的玄学态度和"但使愿无违"的个体追求.既无须在诗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现自我,且不再调用"比兴"来高扬道德人格.陶诗对自然和人生取珍视当下、目前的观法,是庄子的逍遥哲学和玄学的独化、顺化哲学相结合的产物,正是此一观法,要求把自然和人生视同一篇自然主义散文.散文化已然成为他的基本世界观及生活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对话,陶诗描写邻居饮酒过从,体现了自然和知音之双重关系,而其诗中大量出现的群鸟日常生活意象即此关系之镜相.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自律是当代西方实践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对于自由主义和民主理论有着重要价值的一个关键词,对它的解读牵涉到对政治哲学中许多其他概念的理解.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律的"涉己"层面,即主体自身的道德自律上,而往往忽视了"涉他"的层面,即他人和社会也应负有支持和尊重个人自律的义务.本文以康德的自律观为立足点,试图探寻一种可以适用于公共领域的自律观.  相似文献   

4.
潘华琴 《学术交流》2005,(9):141-144
鉴于在当代文坛引起激烈争论的话题--"文学终结论",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解读海德格尔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之家",不难透视出蕴含其中的生存论语言观从根本上扭转了人与语言、人与自然的关系,语言或诗的语言成为人类返回自然、重获本真存在的途径,从而确定了文学艺术在当今的物质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文学终结论"的观点亦不堪一击.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言说"命题是剥夺人的话语霸权、削弱人的"中心"地位的基石,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平等的但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万物在"世界之中存在".亲近自然,聆听大地寂静之音,并发之于声,便是诗的语言,是艺术.对自然之神圣的感悟与聆听,表现在人类生存上,便是对精神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与位置.  相似文献   

5.
一个好的哲学体系,按照斯宾诺莎自己在《知性改进论》里的说法,应当从"那个能够表示自然全体的根源和源泉的观念"开始,"凡是能指示我们如何指导心灵依照一个最完善存在的观念为规范去进行认识的方法,就是最完善的方法",因此斯宾诺莎首先是从一个最高的存在范畴出发,发展他的哲学体系的. 斯宾诺莎在表述他的最高的存在范畴时,使用了三个名词,这就是"神","自然"和"实体".如果我们从历史上考察,这三个名词显然都不是斯宾诺莎自己的创造,它们都分别有其历史出处,斯宾诺莎同时使用这三个名词,正是反映其哲学的不同来源.他的"神"的概念,主要来自犹太神学和中古犹太经院哲学.斯宾诺莎在青少年时代曾潜心研究过犹太圣经和圣法经传,对于犹太神学和哲学有很高的造诣,十二世纪犹太哲学家阿本·以斯拉 (1092-1167)、麦蒙尼德 (1125-1204) 和葛雷斯卡 (1340-1410) 都对他发生很大的思想影响,这些人在对圣经的评注里所阐发的以无限圆满的神作为最高存在的观念,使斯宾诺莎最早确立了宇宙应当从一个最高统一的东西进行解释的一元论观点,这种观念在他思想里是这样根深蒂固,以致在他前后的所有著作中,他都用"神"这一名词来表述他的最高存在.他的“自然"概念,主要来自布鲁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家,布鲁诺提出的神与自然同一的思想对斯宾诺莎影响很大,从布鲁诺那里他吸取了自然神圣性和宇宙无限性的泛神论思想.这种影响在斯宾诺莎的著作、特别是《神、人及其幸福简论》这部早期著作里是非常明显的.他的"实体"概念,无疑是得自希腊哲学和笛卡尔哲学,笛卡尔哲学对于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影响.莱布尼兹曾经说过,"在自然主义方面,斯宾诺莎是从笛卡尔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我们可以说,斯宾诺莎哲学虽然与笛卡尔哲学有质的不同,但他的哲学出发点却是笛卡尔哲学,他的一元论实体学说是在继承、批判和改造笛卡尔的实体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从这三个名词的同时使用,可以表明斯宾诺莎哲学融会了许多哲学派别,有着多种思想渊源.当然,斯宾诺莎的世界观并不就是这许多影响的机械的合併或总和,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质的不同的崭新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6.
周兴生 《唐都学刊》2008,24(6):53-58
华夏哲学有否论难能力是一个不曾讨论、但却关乎其文化体系价值的问题.考释揭示,孔子、墨子皆重视文言哲学.孔子倡导"法语"以规范论难文言.他还概括六典为"经".其文言范式正确性来自演绎性."经"之质在"事辞称",其哲学基础在于六典文言构造的"系"式连缀.墨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法语"及"经"思想,创造了"语经"体系.它有"定义""说求""渔大"三物.其必然性保障论难文言的正确性.他还从孔子"经"名推演出"辞论".其三要素"故""理""类"皆有程式."故"恃"说","理"有"还原本意之程","类"有"十三格".全面揭示了墨辞之理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理性实体)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9.
尚杰 《浙江学刊》2005,(3):30-38
为解构"逻各斯中心论"德里达创造了differance(延异),制造了一个重大的"唯物"事件.这个词活跃在主体或先验意识结构之前,暴露了在逻各斯的说话结构之外吐露真相的"物质内容",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十字路口."解构"作为一种"异"的哲学形态,既不同于东方思想强调"合"的传统,也不同于西方古典哲学的分析传统,所以是一种原创性的思想.所谓"解构"的异的空间,是在堵塞纵向或深度思维模式后的增补式活动空间,是各种活动要素之间横向的并置排列关系.在德里达的异域空间中,精神活动的统一性变化为精神活动的分裂性.德里达诉诸的"延异",不同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异化"或"扬弃"等辩证法概念.所谓德里达对马克思的"解构",就在于德里达所理解的事物的出场和传播方式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解有所不同,即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可以以一种脱离了逻各斯中心论框架的方式"出场".  相似文献   

10.
王立志 《求是学刊》2013,40(5):33-38
摄入概念在怀特海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澄清这个概念是理解过程哲学的枢纽。怀特海重建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为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危机从传统内部寻求出路,他的这一目标是通过对从笛卡儿到休谟这一阶段哲学思想的再发现来实现的。怀特海通过创造性地解读培根、洛克、贝克莱的哲学著作以及雪莱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完成了从自然机械论向自然机体论的转变。对摄入概念的历史性考察再现了这一思想历程。以"摄入"概念为突破口进入怀特海的思想世界是研究过程哲学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1.
杨清媚 《社会》2013,33(2):53-84
本文通过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这一个案,来梳理德国“文化”概念经过中国学者的思考和运用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历程。作为第一位运用“文化”理论进行实地经验研究的中国学者,陶云逵在实证研究中思考如何保存“文化”自身的神圣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对各文化之间如何相互沟通和理解问题展开过深入的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在人类学内部有意义,而且构成了人类学、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对话的可能。本文跟随陶云逵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脚步,呈现他在文化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探索,并试图指出,陶云逵对“文化”如何制约“国家”的政治经济权力提出有力的现实和历史证据。  相似文献   

12.
“陶《辞》”在北宋最先受到欧阳修、苏轼的推重,苏轼谪海南后作《归去来兮辞》追和陶作,并致函命苏辙和作,因苏辙时当谴谪而未果。苏轼去世后,苏辙为表达对苏轼的纪念,发起了约请“和陶《辞》”的活动,同时参与者有秦观、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士人。尽管和陶《辞》之举受到晁说之、王若虚等人的批评,这一行为仍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通过对宋人“和陶《辞》”的系统梳理,可以探究诸人和作的动因,分析和作对原作辞境的点染与开拓,亦可见部分和陶《辞》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亚洲的道家思想和西方的过程哲学思想之间有一种非二元的对应关系.同时,它也呼吁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两大流派--过程哲学和后结构主义之间,揭示那样一种非二元对立的"对比"关系.这两者都和庄子一样,解构了绝对的始源概念,并提出一种相对的在过程中的开端的观念.尤其是在某些后殖民主义理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以道家概念取代从虚无中创世的神学主张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审美物化论     
张晶 《求是学刊》2004,31(3):89-94
"物化"是中国美学中一个渊源有自又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的范畴,对于中华民族的艺术创作和理论都有深刻的影响。"物化"与西方美学中的"移情"说有接近之处,却又有其不同的美学内涵;与中国美学中的"感物"、"感兴"等范畴有密切联系,但又并不等同。"物化"是指主体进入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高峰时,在感觉和意识中与客体完全融合为一、无法分辨物我关系的至高境界。在中华传统艺术领域中,"物化"是诗词书法艺术家审美体验中物我两忘、而将主体的灵性和对象的物性化而为一的极致之境。  相似文献   

15.
牛文浩 《创新》2013,7(1):29-32,53,126
以儒家、道家、佛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儒家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指出了"兼爱万物"的重要性,并最终形成了中庸式的生态实践观;道家则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提出了"道生万物、尊道贵德"的伦理观,并最终以"自然无为"为指导来实践其生态思想;佛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为"无我论"和"整体论",提出要"尊重生命,珍爱自然",就是要实现"普渡众生,境心清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粱漱溟及其史学领域的追随者朱谦之身上,可以发现一个在起源和原型上均崭新的、扎根于中国传统的启蒙观念。康德主张启蒙意味着人类应通过理性的力量唤起运用理智的勇气。朱谦之同样既用理性去界定启蒙,也将启蒙重点放在宗教方面。这一方面牺牲了西方理性概念的丰富、复杂与内在变化,另一方面和黑格尔一样,消除了中西理性概念之间的微妙而重大的差别。西方传统中的理性在思维、直觉、情感、欲望、实践、技艺、自然运动之中全都必定指向善。对泽西方“理性”概念的中文字眼,早就在儒家与佛家典籍中出现了。宋明儒学的理性观是至大无外之绝对,其用兼具直觉、思虑和情感,且均指向善。梁漱溟吸取了西方哲学中理性与理智差别的思想,但将理智断定为人心之用,将理性断定为人心之体,大体只能代表心学道路。儒家理性观的非宗教品格、道德化倾向和直觉化倾向,都可以在儒家的情感学说中找到根基。而情感的实质在于对善恶的指向与西方古代哲学或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A conception of enlightenment that is new in both origin and prototype yet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works of Liang Shuming and Zhu Qianzhi, his follower in the historical field. Kant maintained that enlightenment implied that the power of reason would give man the courage to use his mind. Similarly, Zhu Qianzhi used enlightenment to define reason, putting the focus of enlightenment on religion. In doing so, on the one hand, he neglected the richness, complexity and inner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concept of reason; on the other hand, like Hegel, he dismissed the subtle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ncepts of reason. In terms of thought, intuition, emotion, desire, practice, skill and the movements of nature, reason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inevitably tends toward the good. The word later used to translate “reason” into Chinese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Confucian and Buddhist classics. Reason in Song and Ming Confucianism is an all- embracing absolute; its function involves intuition, thought and emotion, all directed toward the good. Liang Shuming accepted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reason and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philosophy, but proposed that understanding was the function and reason the essence of the heart-mind. Overall, this represents only the heart-mind approach. The non- religious character, didactic tendency and emphasis on intuition in the Confucian view of reason can all be found i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emotion. Being essentially a response to good and evil, emotion may share some common ground with classical Western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18.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思考主流价值观的建构策略,至少需要考虑近年来媒介传播方式的迭变,以及由此带动的受众实践方式的变化这两方面因素。新媒体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音乐生产、传播的成本,使音乐的创作变得越来越个体化,另一方面,它也使流行音乐产业危机四伏。新媒体中,私人化收听行为滋生了某种“权力对冲结构”。对于音乐作品中的价值观念,受众并非简单接受,还会有各种形式的改写与挪用。我们应从流行文艺与主流价值体系的各自不足出发,发现彼此需要之处,促进相互提升,还应通过多方商讨,勘定当代价值观底线。  相似文献   

20.
Western European and Native American approaches to spirituality, nature, and science hav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decisions now and into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This essay explicates traditional American Indian and Western European philosophic and spiritual views of na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dialogue and inform choices that are crucial regarding the future of the biosphere. A concept of nature, then, is more than just an explanation of how living thing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It also serves as a reference point for deciphering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tself. Jeremy Rifk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