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旭光的《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一书,在世纪之交的广阔文化语境和当下现实背景之下,对当代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进行了整体性的把握,在文化、哲学、历史、心理学、美学和艺术学的宏大视野中梳理和考察了若干重要的影视现象,提炼并论述了若干重要的主题模式或原型意象,体现出对影视艺术和影视文化的独到感悟。该书侧重研究了时代文化转型的背景、趋势与表征,对第四、第五、第六代(新生代)导演的成败得失,对新纪录运动、DV运动、电视综艺等重要的影视现象,对中国电影发展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语境以及策略与应对等学术前沿和热点话…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几部优秀的当代国产电影为例,重点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对电影艺术的空时造型手段与声画关系处理的浸润与滋养,试图探寻当代电影艺术表现手段与中国传统美学精髓之间的某种契合与通路,并呼唤久违的美学意境回归当下电影创作,同时兼为电影本体美学研究之发展寻求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3.
<正>严蓉仙著《电影文艺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从文艺学的高度,阐述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各个方面,体例新颖,角度独特,论述精辟,例证丰富,文笔酣畅,是近年出版的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电影从产生至今,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终于跻入了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一种无逊于其他任何艺术的综合艺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本书着重从文艺学的高度出发,审视了电影作为一种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时、空综合艺术的方方面面,探讨了它的本质特征,总结了它的艺术经验;概括了它的艺术规律。本书的成就在于:它将前人研究过的一些具体理论问题进一步深化,并且将其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傣族贝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与汉文化沟通整合实现了现代性之路.傣族传说《召树屯》先后被改编成现代舞剧与汉语电影《孔雀公主》,真正打开了傣族贝叶文学资源的宝库,使得傣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步入当代艺术殿堂.它们是原生态艺术发展为现代性民族艺术的里程碑,给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从《李双双》(1963)到《宣和画院》(2008),河南方言话剧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方言话剧作为当代中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艺术表征,其成熟代表作《宣和画院》搭建地道的文化景观,用原味的汴京方言来包裹呈现中原文化细部特质的传统性情与灵魂,试图建立戏剧艺术演绎中原文明的话语努力。《宣和画院》在对中原历史艺术、方言文化、人文精神的显性传承中暗寓弘彰,希冀借艺术之力开启文化输出之门,体现出中原文化在当代身份失落处境下外拓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6.
论长白文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形成一股文化研究热.近几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拓展,又有当代编史修志热潮为之加温,我国的文化研究迅速向区域研究扩展,兴起了一股区域文化研究热,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概念,如楚文化、晋文化、蜀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等等,不胜列举.就连素称文化落后的东北,也有一批学者正在积极构建区域文化理论.例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碧波先生主持的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已经有所进展,出版有论文集及《北方民族文化史》专著.最近,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东北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东北文学史》、《东北俗文化史》、《东北艺术史》、《东北古文化》,《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等.这套丛书从文化的视角对东北社会历史进行了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展示了东北古代社会文化的总体概貌,是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李治亭先生牵头组织编纂《关东文化大辞典》,是一部近三百万字的大型区域文化工具书他写的《关东文化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一文对关东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界定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映.  相似文献   

7.
陈孟云 《学术探索》2012,(10):125-129
汉语配音译制片在20世纪末的中国曾掀起过一股热浪,尤其是以乔臻为代表的为外语片(《魂断蓝桥》、《亡命天涯》、《叶塞尼亚》等)作的汉语配音,通过汉语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使外国电影人物获得灵魂的再塑,最终使这些国外影片成为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经典电影。乔臻以独特的有声语言艺术魅力为外国电影造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品位,使汉语有声语言与电影艺术形象完美结合,达到圆融无碍、浑然为一、整体和谐的至美之境。本文试图通过揭示乔臻配音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有声语言创造过程中把审美认知和独特的精气神融入电影艺术并实现对外国影片的审美超越,从而获得有声语言魅力的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8.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5,26(3):86-90
电影歌曲是百年中国电影绽放的一朵艺术奇葩。作为救亡战斗之歌,电影歌曲震撼中华,鼓舞全国民众;作为艺术流行之歌,电影歌曲成为人见人爱的抒情乐章;作为文化传承之歌,电影歌曲的品位、格调、精神皆是一流的。如何再创中国电影歌曲之华美乐章,是必须正视和面对的。  相似文献   

9.
整合哲学、文学与史学资源推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促进中西思想文化之间对话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服务所长:杨国荣副所长:许纪霖(常务)童世骏王家范陈嘉映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是以哲学系中的中国哲学为主体,整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与史学等资源建立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机构。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研究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促进中西思想文化的对话,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建设服务。自2000年以来,该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共出版专著85部,包括《存在之维——后形而上…  相似文献   

10.
———追求作为“动词”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坚定不移地拒斥纯粹理论哲学的抽象化和体系化特征○衣教授,您是目前中国哲学界活跃和多产的中青年学者。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杂志上经常拜读您的大作。2004年您在《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发表的《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一文产生了很大的反响。2005年您不但出版了《人道主义批判理论》和新版《文化哲学》(教育部指定的研究生教学用书),而且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学术界第一套日常生活批判丛书,其中包括您的《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的再版和您的新作《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  相似文献   

11.
韦拴喜 《中州学刊》2012,(2):189-193
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会通不仅缘于它们自身的天然联系及本质内涵的一致性,也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美学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现实需求。审美文化学与文化美学试图通过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文明之理想形态的知识建构,促成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深层会通,从而开启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向。基于审美之维与文化之维的联姻关系日益密切的趋势,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理应坚持理论思辨与现实关切相结合,以反思性、批判性意识干预大众的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以开放与恪守并举的姿态实现与中国传统资源的有效对接以及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平等对话,从而建构既适应时代的文化现状又体现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当代艺术与审美文化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电影作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它所反映和导致的审美文化趋向无疑更需要注意,本文从《顽主》这一后现代喜剧电影揭幕之作反观批判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文化现象,提出当代艺术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之源,人们一向公认是《易经》。但随着《易》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人已意识到需要追溯《易经》之源。 《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刘玉建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正适应了当今的这种需要:专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之源的源头,该书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发了与《周易》有密切联系而又大大早于《周易》的龟卜文化,而且也填补了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龟卜文化及其演变史的空白。 龟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  相似文献   

14.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一种建立在中西方文化比较基础上的文学研究体系已初具形态。其中,诗歌以其独特而迷人的艺术形态,引起了当代中国诗歌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一种横跨中西的诗学理论亦正在兴起。新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子潮和朱水涌同志合著的《诗歌形态美学》,立足于中西诗论、具体诗歌作品的比较分析,运用艺术形态学的具体方法探讨诗歌形态艺术问题,从一个方面呈示了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当代伟大的文化巨匠,正如当代著名作家艾芜所称:“郭苦文学艺术各方面的成就,有如汪洋大海,我们研究它,了解它,都需要一本导航的书这就是词典。”四川大学教授王锦厚任主编,伍加伦、钟德惠、秦川任副主编的《郭沫苦作品辞典》(河南教商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样一部认识与研究郭沫苦的工具书。 一、内容博赡 条目科学 郭沫若才思敏捷,学识宏富,是一位极富创造性、开拓性的文化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帙卷浩繁,旧版的《沫若文集》已达十七卷之多,新近出版的全集计划将出四、五十卷之巨!面对如此丰富浩大的研究对象,应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评介弘菁《邓小平与中国文化现代化》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归纳论述,而且着眼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宏阔背景,从更深的层次去揭示邓小平建设有...  相似文献   

17.
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分析新世纪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文化策略。一方面,该片试图打破“内”“外”市场的局限,打造真正可以在全球流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转向本土市场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开始突破区域边界,跨国和跨地域合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转型期的中国电影如何呼应具体的时代和文化语境建构大国形象、树立文化自信,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电影故事以适应“中国梦”的制造,将中国电影的变化轨道视为一种想象的建构也意味着要去研究它在社会变迁中的意识形态的困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出版发行由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孙建三、黄健、程龙刚等编撰的专辑《遍地盐井的都市——抗战时期一座城市的诞生》,2005年8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在自贡首发,以庆祝自贡建市66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该属书以著名电影摄影艺术家、中国电影摄影教学和科考摄影创始人孙明经先生于1938年与助手范厚勤,携带16毫米柯达特种摄影机和120型蔡司依康照相机,从重庆跋涉  相似文献   

19.
李宗桂同志的新作《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一书是介于文化学理论与文化史之间的著作。反思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审视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构成和基本形态,展望未来新型文化体系构成了本书的基本内容。作者紧扣中国文化出路这一主题,站在当代理论思维高度,在总结近代以来历次文化论战特别是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思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精神方向和原则。无疑,不能将传统中国向现代化的转型仅仅归结为文化的转型,但我们有理由把文化现代化视为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和核心,因此,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就是在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重新在华夏大地涌起的今天,作者对重建中国文化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探讨显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与近年出版的同类著作相比,该书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20.
钱振文 《河北学刊》2005,25(6):101-107
本文运用文化研究和文化社会学的方法,以中国当代著名小说《红岩》作为案例,对中国当代文学重要生产机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社会位置及工作程序进行了分析,说明出版机构在文学生产中的多重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