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哲理、伦理、心理、生理、物理这五个层次看,在世界各大宗教中,道教是最接近科学和技术的;以发明火药为例,道教的“试验模式”对科学是有贡献的;《道藏》是李约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直接“缘起”;道教的“修炼模式”对发展教育模式是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2.
《道藏》研究的新成果──评钟来因对道经《真诰》的探析虞友谦中国的道书,从唐代正式编要《开元道藏》以来,经历代不断搜求、校订、重修,至明代修《正统道藏》与《万历续道藏》时已收道书五千余卷。对这浩如烟海的典籍,决不可仅以道教文献视之。实际上,它包罗了”“...  相似文献   

3.
《道藏》本《茅山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茅山志》是卷帙浩繁的《道藏》中一部独具价值的道教史籍著作,但它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认识与重视,今特作试论,为沉寂的道教文献研究贡献一点力量。 (一) 《茅山志》收录于《道藏》“洞真部”记传类“龙”“师”“火”字号内,每卷大题之下皆署“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译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地理类存  相似文献   

4.
广东道教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道教传入广东始于魏晋时期,西晋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江苏道士葛洪因避战乱到广州炼丹传道,后转往罗浮山炼丹,著述和传道,并先后在山上建立都虚观。九天观,黄龙观,酥醪观等修炼场所,罗浮山因此成为道教的十大洞天之一。葛洪的弟子黄初平在山上修炼成仙,被尊称为黄大仙,成为省内及港澳地区道众信奉的一位地方神灵。唐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推崇,道教开始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5.
90梅岭     
梅岭位于南昌市西效15公里处,在江南最大的“飞来峰”上,因西汉梅福于此修道而得名。是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祥地。梅岭有自然和人文景点120多处,境内山势嵯峨,层峦叠翠,四时秀色,十分迷人,素以“翠、幽、俊、奇”著名,享有“小庐山”之誉。  相似文献   

6.
道教有别于儒教的“文一道”观,属于道教有进取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学术界对此还重视不够,但它又恰恰反映了道教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命力,故有必要深入研究一、“非古”文艺观葛洪在将道家思想及前代道教思想提升为道教的“理论建设”过程中,没有忘记以“外儒内道”的语言,曲折地反对儒教的“崇古”文艺观,努力建设道教的“是今”文艺观。葛洪针对当时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崇古非今,从几个方面加以批驳;(1)“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匝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  相似文献   

7.
欧洲研究中国协会秘书长施舟人,是研究中国道教的专家。他对道藏经的版本、出版情况、道教与中国各重要朝代的人事关系、来龙去脉知之甚详。他认为,中国的道教不只是个宗教,其重要贡献也  相似文献   

8.
薄荷片推荐:茅山是一座融悠久的道教文化,光荣的革命史迹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于一体的历史名山。茅山道教久负盛名,饮誉四海,为道教上清派发源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誉称。现已开放的“两宫一观”,终年香火旺盛。  相似文献   

9.
虚无观是道家道教思想文化重要的基础性观念之一,特别是以人体身心性命修炼实践为特质的道教内丹学理论体系中,几乎篇篇丹经说虚无,虚无乃是无上道之本源。以清代内丹学名著《乐育堂语录》为研究切入点,辅以《道藏》核心典籍,对内丹学语境下的虚无观念作一初步系统考察,可以揭示出在内丹学理论当中,虚无观与内丹学诸多范畴之间复杂深邃的逻辑传承关系;以微精神分析学阐述虚空蕴含无限能量的可能性,可厘清道教内丹学所谓虚与实、有与无之间生命能量转化的脉络与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的宗教学术界正在争执着一个问题:道教的研究中心在哪里?法国人说,在巴黎;日本人说,在日本。一巴黎中心说的理由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法兰西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一位年青的法国研究生克利思托菲·舒博尔(Cristofer M.Schipper)在台湾从事道教研究八年之久,笃志求道,并且还为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姓名,叫施博安,别号舟人。他久居台湾,不断地从道观、黄冠、民家搜集古写本的道经、道书和道教文献,达数千卷之多,拟欲同明代正统和万历年刻印的《道藏》对比。以后他带了这批宝贵的中国道教文献回到了法国,法  相似文献   

11.
《道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累积、散佚、变化的过程,自汉代始至明代方成今日所见的《道藏》,但它已与它的前代们有着许多不同了。与《佛经》(几次结集而成)、《圣经》(“旧约”和“新约”基本各为一次定型)和《可兰经》(基本一次定型)相比,《道藏》形成的最大特点是:一.形式并无定制,其篇目、卷数、规模、分类始终在不断变化。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称“一千二百二十八卷”,至唐尹文操《玉纬书目》“七千三百卷”;而明正统《道藏》则有五千三百五卷。二.内容杂而多端(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五:“道家之术,杂而多端”。)道经不止一家之言,并无确定教主,往往借古人以自重。许多道教经典不仅可收入《道藏》,亦可收入诸子目录之中。因“以道概万”的宗旨,故《道藏》中除宗教信仰外,包含了许多古代其他珍贵文献(包括科技),其分类奇特而繁复。三.历史考证困难。道士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然密切。道教的信仰、教义、仪式和组织等形诸文字,是为道经。随着光阴流逝,岁月的积累使得道经日益增多,于是产生了旨在收集全部道经,汇编成一部大丛书的《道藏》。从唐代开始,宋、金、元、明历代都编纂过《道藏》(清代没编过全藏),然而现存的只有明代正统和万历年间所编的,一般就称为《明道藏》。此部大丛书当然是宗教经籍,可其中不乏文学价值,即文学史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粗粗一看《道藏》的分类,其中的记传,赞颂、章表类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学哲学系孙亦平教授主持的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杜光庭与唐宋道教思想”(项目批准号01BZJ007)近期结项,项目鉴定等级为良好。孙亦平教授围绕着该研究项目,先后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专著《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唐末道教思想家杜光庭的学术著作。该项目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借鉴国内外道教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宇宙论、本体论、重玄学、心性论、修道论等方面对杜光庭的道教思…  相似文献   

14.
薄荷片推荐: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最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响。这里,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独具特色的碧水丹山、千古未解的崖墓奇观和绝世无双的生殖崇拜景观,构成了龙虎山风景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四绝”。这一切无不让游人感受到道教奇特而神秘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道教思想和方米的传播,产生、积累了大量经籍和文献资料,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道教典籍主要有《道德经》《太平经》。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有《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唐代之后道教亦在持续发展。《道藏经》等道教丛书的编纂,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三洞、四辅、十二部构成了道教典籍的传统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6.
国内开始把道教研究称为学,是比较晚的事。20世纪初年,国学的名称渐起,道教研究包括在国学之内,但也是偶有人初略涉及。“五四”运动之后,近现代研究方法逐渐推广,研究文史哲及医学史、化学史的人遇到道教问题时,有人攻一攻“拦路虎”,略有收获。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不妨作为本世纪道教学研究的第一阶段。本阶段是道教学研究的初始期,多为非道教学专业的学者兼及道教学研究,论著署名160余人。从总体上看,虽然涉及到许多问题,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探究《道藏》源流、道教历史和外丹术几方面。文章不多,专著也少,据粗略统计,本阶段关于道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明正统《道藏》收道书1,426种,合5,305卷,按三洞、四辅、十二类分门。万历《续道藏》补收道书50种,合180卷,不再标明门类。正、万两部《道藏》共收道书1,476种,合5,485卷。它是道教文献的大集成,同时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宝库。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由于它崇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所以它渊源于春秋时代的道家。道家又称说黄帝,到秦汉之间,形成一个“黄老学派”,把自己的学说、观点托根到祖国文化开始的代表者黄帝。因而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兴盛阶段,在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的研究领域,学术界历来以隋唐佛学作为研究重点,却对同时期已趋于成熟的道教哲学思想多所忽视。唐代道教哲学无疑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者即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学界关注的“道教重玄学”。唐代道教哲学若以重玄学为代表,可分为初唐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中唐以司马承祯、唐玄宗为代表,晚唐以强思齐、杜光庭为代表的三个阶段,具有传承、开放、融合、思辨等多种学术特征。探究其思想内涵与性质,实是以老庄哲学的“道”论为本,扬弃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论,吸取佛学三论宗的部分思想内容,熔铸形成的“以重玄为宗”的新道教思想学说。倘若从哲学史的视野加以审视,其中老庄哲学、魏晋玄学与大乘佛学三论宗共同构成为唐代道教哲学的主要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9.
原始道教寺院种类考朱越利国内外都有学者对原始道教寺院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如陈国符先生将有关原始道教寺院的资料搜罗殆尽,纳入《道藏记》和《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二文中进行严谨的考证,成果辉煌。法国学者史太安(R·A·stein)先生所撰《公元二世纪政治的...  相似文献   

20.
魏德毓 《社会科学》2006,(11):153-160
明中叶以降,道教逐渐远离国家政治中心,走向“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一般认为这是道教走向“衰落”的标志。正一派道教于宋元之际传入闽西之后,最初是在连城的石门岩建观修持。明末清初,闽西正一派道士开始脱离原有的宫观,在各地民间建立道坛,成为“世俗化”的火居道士。自清代以来,闽西火居道士的道坛和人数日益增多,表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与社会影响力。因此,明中叶以来的道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的“衰落”,而是反映了道教发展的新形态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