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现代科学所引起的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思考中,可以看到,它们大都 否认传统宗教信仰的那种主宰人类命运的人格上帝,大都主张现代的宗教信仰不能违背科学。本文认为, 人类在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又总是伴随着宗教上的需要,只是对宗教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宗教有其最基本的特征和涵义,即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的人对最高、最 完满的无限性的敬畏、仰望和崇拜之情———宗教感情。所以科学追问的极限之处总有由宗教来回答问题的 空间。本文作者主张发扬中国的“民胞物与”的思想传统,建立一种以崇敬“万物一体”为目标的无神论 宗教,以提高我们民族的真善美相统一的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2.
人是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高度统一。由于生命与知识的相对性和宇宙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张力永远存在,从而构成人类宗教情怀永远无法完全终结的原因。人具有理性和文化性,这必然决定宗教亦具理性和文化性。宗教是人化的宗教,它无不涵括人类文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土地的有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应该是土地所有权,土地的有限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地经营垄断是级差地租实体形成的条件,而级差地租实体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教动因——"人文奥运"探索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肉体能力的有限性和神的感性能力的无限性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张力,是构成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向极限挑战的内在动因。由此而言,体育运动便不仅具有形而下的色彩,而且具有形而上的意义,是使人的肉体机能全方位地接近神的一项文化创举。从横向的对比来看,具有禁欲主义色彩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可能导致奥林匹克运动,无意于强化肉体生命力的儒家和道家也不可能派生出奥林匹克传统。从纵向的发展来看,由基督教对欧洲的主宰,经文艺复兴运动而宗教改革运动,奥林匹克运动也随之经历了由中断而复兴的过程,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宗教的原因和背景。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农村宗教盛行原因之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我国农村信仰宗教的人数有明显增加。1994年春节前后,有人对皖东全椒县农村信教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表明,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占该地总人数的28.4%。①信教者多为老人(也有部分的青年人)、妇女、病患者。农村的宗教热已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和理论界的注意,探讨农村中宗教盛行的原因和背景,积极引导宗教健康发展,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协调,对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关于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论者多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落后,医疗、卫生、保健条件差,…  相似文献   

6.
效率是人类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作为投入与产出、消耗与效益、过程与结果、预期与实际、目的与手段等之间的一种比率倾向,效率根源于人类的发展需求,有其人学根基,即效率根源于人类发展中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展开于个体联系有限性与社会交往无限性的矛盾之中,回归于个体生命有限性与人类发展无限性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7.
需要有无限性,同时也具有有限性。在量的方面二者的辩证统一是需要的重要规律。无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发展性;有限性的依据是人的现实性、物质性。需要和欲望有不同的规律。需要是客观的,欲望是心理现象,有更大的无限性,容易背离人的实际需要。只有理解物质需要的有限性才能克服贪欲,才能与人分享,这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农村宗教盛行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宗教在一些农村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所谓的“宗教热”现象,从社会失范的视角,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系统的分析宗教得以在农村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载册  陈继林 《江汉论坛》2012,(10):126-129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独立的架构,其基本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的需要既包含着有限性,也包含着无限性,是一对矛盾,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它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价值前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主体、客体到内容,无一不渗透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运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矛盾的内涵及表现,找出解决二者之间矛盾的办法,成为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中应当重点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宗教休闲的审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与休闲、审美以体验为中介和桥梁而内在相通;体验使宗教具有了休闲的功能,也使宗教休闲具有了审美的意蕴。不同于含有较多物质感性和生理感性成分在内的娱乐性休闲,宗教休闲是一种偏重内心精神境界的境界性休闲,因而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超越。通过宗教休闲,人们能在俗世间的平凡事物中发现道的光辉,并因之而产生惊喜,获得诗意般的审美感受。又由于宗教体现着人对自身有限性的挑战与超越,宗教休闲也能激起人的崇高性情感。  相似文献   

11.
贺慧霞 《阴山学刊》2009,22(3):63-67
中世纪晚期,随着英国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英国社会宗教意识发生演变,反教权思想渐渐产生。其原因有:英国的教会传统有别于西欧大陆,王权相对强大;天主教会腐败混乱、威信扫地;中世纪传统的基督教思想受到挑战,包括黑死病的传入对西欧整个社会人们心理的影响、神秘主义出现和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 ,邪教总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 ,借以蒙蔽、吸引信徒。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也常常利用我国取缔和打击邪教的行动大做文章 ,认为我国干涉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权利。因此有必要对宗教和邪教的关系作以辨析 ,以正视听。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是邪教与宗教在产生根源、吸引信徒的手段、外在表现等方面有其表面的相似性 ;二是宗教与邪教在发展历史、内容、信仰方式和社会作用方面有本质的区别 ;三是要充分认识邪教冒用宗教名义的危害性 ,做好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工作  相似文献   

13.
企业存在原因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把企业存在的原因完全归之于防范机会主义行为,忽视了对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有其独立性的,权威、奖励、认可和协调等组织现象构成了企业的内部特质,这些内因是主导企业产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宗教研究在我国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和世界的一体化进程必定加快,不了解世界各国宗教的最新进展,就不可能了解各国的文化进展,在此背景下,加强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起源、观念以及政教关系等方面,古希腊宗教和希伯莱宗教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希伯莱人在信仰方面,希腊人则在理性和科学方面,分别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特殊的贡献。二者后来通过基督教汇合成为影响深远的西方传统。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宗教观在其政治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针对西方思想家对于宗教与政治关系相对绝对化的评判,卢梭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只有当一种宗教作为个人情感行为、自由地确立上帝的至上权威,并且又能够激发人们出于对公民职责和社会道德的遵从形成对政治体的整体向心力的前提下,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宗教"才得以达成。卢梭的宗教观,在政治哲学的框架内为宗教重新找回了位置,是其政治哲学理论在宗教领域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儒教宗教论的再讨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教是否为宗教”的几十年争论,焦点集中在儒教是否有一个至上神,是否存在以此为中心的宗教制度或组织。实际上,即制度即分散的社会存在形式,决定了中国儒教的关系主义宗教模式,进而摆脱了以至上神为核心的宗教定义方式,决定了儒教的宗教性表达形式,不像基督教那样,具有一神教排他性而予以制度化。因此,儒教既有对现实权力秩序的制度依赖,亦有个人信仰者的弥散型道德讲求。其大,可囊括天下;其小,能独善其身。这就建构了中国儒教的社会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素民  杨楹 《东南学术》2006,(3):142-146
宗教学研究基于人类对宗教产生的理性沉思与哲学表达,它不同于传统宗教研究和神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的路径,应当超越对宗教现象浩荡的外在景观所展开的描述性的惯常思维与常识性把握,立足于宗教本身,在其思想理论的断面生成中进行多元宗教的理性透析,并在此基础上,以“范畴链条”整合“材料”,从而揭示出深藏于宗教表象背后的“逻各斯”。宗教学研究主体从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对研究客体的把酌固然可以作为宗教学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是,研究主体的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高度交融的独特研究范式,却是现代宗教学研究得以成功展开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Much of the immigration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points towar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us activity and immigrant economic adaptation. Immigrant congregations serve as informal job fairs, build social capital for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provide a locale for leadership skill development. Using the New Immigrant Survey, this hypothesis of religion as economic resource is tested among immigrants receiving permanent residency with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3. Somewhat surprisingly, most findings indicate a nul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economic outcomes (i.e. employment, occupation status, and earnings). However, in instances wher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does exist,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suffer the greatest economic penalty, particularly among non-Protestants who are not regularly participating in a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contrast, non-Protestants who regularly participate have a higher likelihood of employment and higher earnings than their non-participating counterparts. Therefore, this paper extends previous literature in specifying that the religion as resource hypothesis operates best for non-Protestant immigrants who ar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ir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在特殊情境中由人神互构、圣俗交织而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建制。宗教表面上以虚幻而又虔诚的方式诉诸神灵,本质上却仍然运用人类自身力量追求成功、趋向完美。宗教经历了魔本主义、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样态,是由情境、资源、结构、行动四方面要素建构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有机体。"神"应该是宗教文化中与时代精神相协调的所有超越性与肯定性,是宗教文化中一切有益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发展之精华的指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