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些年来,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节日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同时也出现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会侵蚀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文认为,一方面文化是洞穴,理应多元,所以在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理性看待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另一方面中西文化都遭遇了现代性的侵蚀,节日的欲望化现象很突出,这需要中西双方共同面对。对于教育者来说,在尊重学生选择权利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传统节日的仪式和氛围中,让其心灵接受传统节日所内蕴的文化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许哲娜 《城市》2015,(4):66-69
节假日政策不仅充分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也为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创造了条件,更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交通与消费环境“无序”、节日文化内涵“无味”等问题,这已成为城市“节日综合征”的两大主要表现,需要各行各业以及广大市民齐心协力,从改善消费环境和丰富文化内涵两方面入手,共同提升节日的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被当下国人推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漠,更热衷于西方节日,追求新鲜、狂欢和刺激等。在这种节日文化的变迁中,如何更好地继承我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以概述,分析当代大学生节日观变迁存在的原因,提出弘扬传统节日的意义以及提高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华民族最具人情味、最受重视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到来了。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春节已成为全球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期待——剪窗花、贴门神;包饺子,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中国人民对于外国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等津津乐道,却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随着中国民俗节日文化日益边缘化,对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成为时代的重要主题。从文化角度探析清明节文化意象翻译的方法策略,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民俗节日文化翻译的可接受度,还可以让中国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新颁布《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榜上有名。但是新的问题接踵而来。传统节日有了法定假日,这个节又该怎么过?可不要光说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年吃年夜饭,这远不是这些传统节日的全部意义所在!然而,现实中,中国许多传统节日正在衰落,而西方节日却在蓬勃,即使像春节这个十分中国的节日也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七大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外,又有三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 专家说,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放假就是进步。确实如此。不过,如何让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依然费思量。节假日可以调整,但传统文化该如何激活、复兴?当然,有了假期和闲暇,我们才可能细细体味传统文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8.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拥有丰富多样的节日仪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信仰的象征。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对2013年电视荧屏上出现的清明节电视节目进行分析,意在增强电视节目策划者对节日电视节目仪式的创新意识,增加电视传播传统节日文化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范友林  孙燕 《职业》2014,(33):123-125
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在形形色色西方文化和西方节日的冲击下,固守本民族的节日之根和文化之魂更为迫切和必要。挖掘传统节日的优秀价值并赋予时代内涵,对于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节日,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美好愿景,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亘古灿烂的光辉。作为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和俄罗斯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传统节日繁多。新年作为两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充分反映了两个国家不同民族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纪念祖先的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敬老节”,使重阳节成为全国老年人的节日,并在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继承与延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其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而且也是其应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忽视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传承和延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中逐步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之后"洋节"以全新的庆祝方式满足了现代青年人对休闲、娱乐、聚会、消费的要求。随着我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年人注重自我价值,自我意识凸显,个性独立张扬。在"洋节"的退烧中创立专属自身群体的独特节日,并赋予节日以文化内涵。从社会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透视青年自创节日文化的原因,审视其活动内容,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鬼节“万盛节”在中国得到了追捧,为什么我们老是放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不过,相反给它们贴上一些迷信的标签加以打压,然后让西方的节日在中国泛滥呢?  相似文献   

15.
圣诞节等西方节日逐渐在国内盛行,与此相反,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日渐式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和传统节日的庸俗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圣诞节所具有的消费性和狂欢性。但是不管传统节日如何疲软,由于其所具有的情感意味,都是西方节日不可替代的。西方节日只是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显示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当节日将近时,除了如何买到回乡过年的火车票,“租个恋人回家去”也成为人们在网上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变迁的年俗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标志着一个民族的风格,凸显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展示着一个民族的追求,在民族的历史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主题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考察春节这一特殊节日节俗在当代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出时代的变迁情况,同时也提出了如何看待春节习俗变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冬至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又俗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请您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在整个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等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精神、孝道文化。当代大学生存在对传统节日文化认知程度不高,对民族文化认同弱化的现象,亟需从高校、社会、政府三个层面同向发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