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语分析”是福柯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对话语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福柯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话语实践之中,分析知识与真理在权力话语中的建构过程。具体来说,福柯以话语实践的知识谱系建构来解构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的压制,并在知识谱系建构中解构主体叙事结构。福柯的主体理性主义解构在消解主体—客体二元对立、重构人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与此同时,福柯的话语分析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他虽然反对宏大叙事所追求的永恒规律,却在论述权力关系结构对主体性建构的过程中也承认其叙事结构中的规律,这恰恰是福柯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巴赫金语言观照的多元视阈中,话语观作为其超语言学思想的核心要义,表征着鲜活的意识形态性、社会交往性、运动历史性和内在对话性面相,其间凸显出巴赫金的语言研究隐蕴着一种对先贤成就的批判、超越与开拓的认知轨迹,也是巴赫金多元价值论和人文关怀的又一体现,反映了他对人类生活本身的感悟、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3.
福柯对法理-政治权力论、权力压抑论、权力-知识对立说等传统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福柯的权力话语具有非本源性和生产性、外在性和空间性、不连续和多样性等特色。福柯对对启蒙时代以来的启蒙话语进行了解构,他的启蒙话语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重要特征。福柯关于规训技术的论述集中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福柯的权力话语、启蒙话语、规训技术等论述蕴含了丰富的反思性、原创性教育思想,福柯是一位隐蔽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4.
对话是文艺学家巴赫金的核心诗学理念,同时也是思想家巴赫金对存在的独特表述。对话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语言的本质:人在言语中生存,在对话中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世界在话语中得以显现,话语就是存在的家园。于此可以看到巴赫金思想与海德格尔语言存在论的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5.
曾军 《河北学刊》2004,24(1):158-163
钱中文在中国的巴赫金接受史上是一个独特的个案.一方面,他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巴赫金接受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他有着将巴赫金理论应用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强烈愿望.本文沿着钱中文接受巴赫金的历史线索,描述了他对复调小说理论由接受到对话的倡导过程,借此展开巴赫金接受与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的复杂层面,剖析其中的接受史问题.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是在对以洪堡为代表的个人主观主义和以索绪尔为代表的抽象客观主义的语言哲学展开双重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上建构的。在规避个人主观主义忽视社会性和抽象客观主义仅仅关注体系性的局限后,巴赫金主张以现实生活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话语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研究对象的转换,巴赫金的话语理论导致了语言哲学最为关注的意义观的转型。巴赫金以“超语言学”命名的话语理论的建构,其意义在于重建了语言与主体、语官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实现了主体性和历史性这种“被压抑者”的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7.
文学话语的对话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的对话性分析为俄国学者巴赫金所开创,属于言语体裁的研究领域,同时深含哲学人类学的基础,被语言学者列为语言学分支话语分析的重要派别。文章主要通过对方格体、讽拟体和暗辩体三种具有内在对话性的文学双声语的举例分析,说明巴赫金对话语的"话中有人"这一特性的发现和剖析,使我们获得了认识小说语言建构的新视角和新手法,同时也为外部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巴赫金接受二十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军 《人文杂志》2005,(2):94-100
中国巴赫金接受已走过了二十年的里程。在这二十年中 ,中国的巴赫金接受者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源并对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巴赫金接受以复调的形式获得了它多元化的样态 ,它们分别是 :2 0世纪 5 0 -70年代开始的中国巴赫金接受前史、80年代初开始的以现实主义诗学为特征的正面接受的开端、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从形式主义美学角度的接受和 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诗学维度的加入。从复调到狂欢 ,中国对巴赫金的兴趣在于其理论激发了对克服专制主义的强烈冲动。巴赫金的理论话语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转型中扮演了解放话语和建设话语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巴赫金的“文本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确认"文本"是语言学、语文学、文学学诸人文学科的第一性实体,是人文思维的直接现实,巴赫金有力地捍卫了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他通过确认"话语文本"是一种有声的超语言的表述,是主体间的交锋互动的事件,有效地坚守着人文科学的"人文性".通过确认"文学文本"具有"双声语"品质,巴赫金精辟地阐明了文学创作的"对话性"与文学接受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话语考古学与语言的物化——福柯与语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通常被视为表象观念的一种工具,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突破这种看法,在注重语言的表象功能的同时,开始关注语言的自身维度。在结构———后结构主义运动中,尤其是在福柯那里,语言的自主性和自足性则获得了片面的强调。福柯通过话语考古,为我们揭示的是语言或陈述的独特的存在维度。这其实表明的是语言的空前扩张及其物质性力量。  相似文献   

11.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道夫 《学术研究》2003,(1):100-104
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是他在欧洲许多理论大家的理论资源基础上,根据他自己对大众文化的迷恋、参与和体验,以及他对诸多大众文化文本的提炼、分析和解读而得出的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他运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方法和文本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大众文化文本,并分析了大众文本阅读的愉悦和快乐;他借用布迪厄“趣味差异”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考察了不同于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大众审美趣味和快感、狂欢的审美体验;他在斯图尔特·霍的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电视文化理论和受众意义再生产的主张;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为他的“文化抵抗”说提供了直接的理论灵感和理论资源。在为数不多的有关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语言哲学视角下的元话语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宏 《兰州学刊》2009,(4):183-185
元话语研究争论颇多,理论很不成熟。在巴赫金语言哲学的视角下,元话语的本质和基本特点得以认清,元话语研究的共识得以增强,分歧得到消除,元话语和元语言的联系和区别得到了正确线索,元话语概念也得以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思想始终以知识—权力为主线,以知识为核心.福柯对知识社会学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套颇具社会学色彩的话语分析模式.与知识社会学中其他语言学转向进路相比,福柯的话语分析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拒斥一切内在性,着眼于知识的外部空间.福柯式话语分析极大地拓展了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范围,并且创新了研究方法;但是,由于话语既有外在性又有内在性,福柯片面强调话语的外在性并把外在性和权力联系起来,忽视了话语中的情境性和行动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析了巴赫金以对话为核心的美学与文化理论,以及巴赫金理论对当代西方文论的深远影响,认为巴赫金关于历史转型时期的文化理论,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既宏观又微观,结合了“历史与美学的思考”。巴赫金对文学本文作的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分析,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法的重要发展。巴赫金理论主要包括:复调、语言杂多、狂欢化现象;自我与他者的对话和主体性建构;言谈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对话主义不仅是对转型期文化的不确定、未完成性的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提供了思索、把握当代文化的历史视界。  相似文献   

15.
林莺 《学术探索》2013,(2):119-122
摘要:对于华裔作家身份的建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但是目前的研究,多是纯文学的解读,未曾出现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华裔作家话语权力的实现和身份认同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断裂导致文化的迷茫。本文利用福柯的话语权理论,率先提出话语权的获得才是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从语言遮蔽下的话语失落、话语“言”生和话语“心”生三方面阐述话语实现和华裔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中国文化的浸润才是华裔作家获得话语权、完成身份建构的最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6.
“思想形象”是巴赫金复调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话语,也是构建他整个对话理论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它源自于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文本的精细解读和重要理论发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透过巴赫金的理论表述,我们发现“思想形象”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特点:可描绘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弄清“思想形象”特点和内涵,既有助于人们对陀氏小说的准确阅读,又有利于我们理解巴赫金对话理论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刘晗 《兰州学刊》2010,(4):204-208
福柯的话语理论将话语与权力紧密地关联起来,认为话语与权力具有共生性。而权力则来自体制,并通过来自外部的禁律、区分与歧视、真理;来自内部的评论原则、作者原则、学科原则;以及与主体有关联的话语仪规、话语社团、信条原则与社会性占有来展开对话语的控制。福柯的话语理论在看到体制控制话语的同时,也提出了反对话语控制的反控制策略。这些思想对西方当代文论影响深远,直接启发了女性主义批评与后殖民批评。  相似文献   

18.
国际关系领域的批评话语分析深受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启发.索绪尔揭示了语言意义之生成;福柯阐明话语以知识的形式建构权力;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使用,使用要遵循规则;奥斯汀从话语行为、施事行为和施效行为三个层面来看待话语的作用.受此影响,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关注外交话语的意义生成及其中蕴含的主观建构,所十循的社会规则以及对新规则、民众认知和权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文化史、观念史、思想史和科学史,使得福柯的知识论成为异彩之花.独立与疏离使得福柯不断地自我否定,成就了"不能归类之学".从主体到语言的转向释放了"话语"的现实性作为.知识考古学的话语重建,颠覆了对历史自在之物的追问,但也流露了"智者"思想的游弋与对西方文明没落的烦躁.知识考古学如果存在某种历史有效性或准确性,那不过是昔日智慧的落尘.  相似文献   

20.
萨义德在《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出了“东方主义”理论。他主要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福柯的“话语”理论、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将“东方主义”界定为一个高度封闭的知识领域、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套西方主导的权力话语。通过对各类文本进行政治化、历史化解读,萨义德揭示了西方如何凭借东方主义制造关于东方的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建构了一个沉默的、愚昧的、落后的“东方”,以实现对东方的控制、支配、征服。为了挣脱东方主义的桎梏,萨义德呼吁一种个人主义、多元主义、国际主义的人文主义,并鼓励知识分子成为“流亡者”“、边缘人”、对权势说真话的人。受福柯话语理论的影响,萨义德事实上造成了双重话语规训:一方面,他批评东方主义者无视东方的差异性,将其规训到东方主义话语中;另一方面,他本人亦无视东方主义的差异性,将其规训到自己的东方主义理论话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