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社会科学》2013,(6):F0002-F0002
<正>2013年11月25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发布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院赵宗福教授为首席专家的《昆仑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获准立项。该课题是青海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界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重大项目,实现了青海国家重大项目研究零的突破。赵宗福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学、民俗文化学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多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领域学术造诣颇深,是我国知名的民俗学家。先后出版《花儿通论》、《青海花儿大典》、《昆仑神话》、《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先后27次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2.
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她与青海高原的昆仑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梳理了昆仑神话的文化意象、神话昆仑山的基本风貌和女神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昆仑神话与青海的密切关系,进而探讨了昆仑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在中华民族史上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3.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学术论坛是促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契机,将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同。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昆仑文化。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完美的部分,与青海有着较为紧密的源缘。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要求我们对于自身传统、自身文化体系有清晰的认知与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必须立足于当下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中,而不是封闭孤立地做梳理工作,更不是盲目拒斥外来文化。真正清醒的"自知之明"是怀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系统而深刻地考察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从而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早期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缠绕和纠结在一起。赵宗福先生长年积累,探幽钩沉的《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一文,通过对青海远古文明的追寻、对青海多元文化的深度考察,将昆  相似文献   

5.
2014年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以国际情怀汇聚世界10多个国家及地区不同文明和学界智慧,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文化事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探讨并不断丰富和拓展昆仑文化内涵与外延,增强以昆仑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导向和资源整合功能;深化和扩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学内涵和行动思路,为青海更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有力拓展和提高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文化交流广度及认同高度,以理性学术创建和极具启发的对策建议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昆仑神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开发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品牌是未来青海旅游,甚至是西部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旅游开发类型,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昆仑神话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是和谐共生、繁荣共进,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强国的根本,也是地方文化寻求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不同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途径,试图从中总结出互敬、互补、借鉴、整合、共享等几种方式是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和谐共生的最基本构建模式,以期以青海经验作为典型个案,为探寻中国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做一点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关于昆仑文化作为青海省标志性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昆仑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特色项目及其地位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梳理和分析。认为昆仑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作为涵盖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并在对青海省近年来昆仑文化的开发模式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是2010年"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将昆仑文化放到了国际学术话语的语境中,与世界创世文明、神话相作了比较,凸现了昆仑文化在世界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发展优势,是青海建设文化名省的必然选择;阐释了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以及建设区域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分析了青海打造文化品牌所具备的基础和条件,对打造以"大美青海"整体形象品牌为统领、以昆仑文化主体品牌为重点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进行了建设性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蟠桃盛宴、牛郎织女、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古籍如《山海经》、《庄子》、《楚辞》、《诗经》、《博物志》等,印记了昆仑神话的传颂。这些宝典与神话故事,可作为当代文创经济之根。从艺文教育的观点,可培育一群有才华的学子来传习与再创文化,藉由图文并茂的绘本和动画,结合考察研究、创艺表现与教育推广,继续生动地叙说故事,为昆仑文化的转创应用,注入一股活力经济泉源。昆仑文化博大精深,还拥有美丽丰富的自然资源加持,例如昆仑圣境之美,以及享誉盛名的昆仑玉,可结合多元文化、自然资源、人才培育与观光产业,以具有美感体验的软创新(soft innovation)来提升文创经济效益,台湾与国际文创案例,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青海高原的秋天更是一个创造神奇、收获美丽与智慧的季节。在昆仑文化和西王母神话的神秘召唤下,我们怀着对东方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带着如何在现代社会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深切思考,从中国和世界各地欢聚一堂,一起畅谈文化、交流思想、结交友谊。这是我一直期待的时刻。在此,我谨代表青海省委、省政府,也代表这片孕育神话的高原,向论坛的如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特别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因为你们带来了智慧的果实,让我们采撷与分享。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沿着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贸易走廊、文化通道,中国正在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建立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学界以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为纽带,研究的视角从传统的历史地理、经济贸易到宗教文化,延伸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制度到国家文化安全等诸多方向。学术领域多元交汇的研究态势已经形成。以地域文化为分野的研究传统,如敦煌学、西域学、龟兹学等形成体系;在传统的丝路文化节点之外,仍有不少值得深入挖掘的地区文化。随着国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战略推进,对丝路青海道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文化多元的丝路青海道在魏晋之后,特别是吐谷浑时期替代了河西走廊的繁荣,连通中原;在当代又面临来自中亚的宗教文化、跨界民族文化的冲击。本文以丝路青海道的文化特征为切入点,探讨这条古老的陆地通道上的民族交融、文化变迁,以及当代的多元文化品格。讨论新的历史时期,具有典型地缘文化特征的"边缘"地区,如何统筹、平衡,建立稳定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出新时代实现青海道的复兴,必须建立和谐的生态发展体系,即健康的文化体系、特色的城镇文化和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青海地域辽阔、资源富集,自然景观、地理地貌、民族文化、人文风情等都具有原生态、多样性和不可替代的特点。用国家公园的模式,以昆仑山为精神载体,将青海部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整合、提升和包装,建设以昆仑命名的国家公园,对于青海实现绿色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炳海 《东岳论丛》2004,25(4):139-143
汉武帝在求仙过程中兼顾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 ,是造成二者融合的契机。由于蓬莱神话在汉代的影响超过昆仑神话 ,这就使得它在与昆仑神话融合时居于主导地位。蓬莱神话对昆仑神话的同化 ,造成昆仑神话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是昆仑神境的形态变成下狭上广 ,是东海三神山的投影 ;二是昆仑神境的仙性得到强化 ,最后成为道教圣地和天地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老庄的社会理想"小国寡民"、"至德之世"并非全然是其奇思玄想,而是有其神话渊源的。神山昆仑即是其思想源头。昆仑神话对道家天人合道、以人合天的天人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青海门源回族音乐文化为例,研究回族音乐艺术对地方旅游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回族民间音乐艺术与地方旅游业发展的关系,从地方民俗文化旅游的视角,提出了发展门源回族音乐文化旅游业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量古代典籍、野史笔记等资料显示,文化昆仑与以冈底斯神山信仰为代表的藏族远古文化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不仅是交融互动的结果,而且具有共同心态和生态背景下生成的共性和个性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13年8月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举行的昆仑文化国际论坛研讨内容,从昆仑文化与区域发展研究、文献图像研究、山岳崇拜研究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归纳和译介。  相似文献   

20.
益众 《理论界》2009,(8):1-1
长久以来,有关我国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满学、民族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界反复耕耘的一块学术"热土".这块"热土"近来拂过一股清新之风,由辽宁大学江帆教授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一书.以一种不同以往的学术视角,打破了学科疆界,整合了民俗学、人类学、生态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满族共同体与族群原生文化、满族民俗建构的生态性本原、满族的认知与象征系统、满族的民间信仰与精神世界构筑、满族的口承叙事与社会记忆、满族民俗的功能、满族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等满族文化建构与民族生态进行了多维审视与系统剖析,赋予了满族文化研究这块学术"热土"以新的耕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