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年3月22日,袁被迫下台,当了83天皇帝。6月6日又因尿毒症弃世而去。袁世凯是一个谋略绝非寻常可比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历史之潮流,复辟帝制呢?这里面除了袁世凯本人的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在幕后充当推手,这个因素也不可不察。袁世凯:"他害了我"袁世凯在临死之前,曾吃力地吐出四个字:"他害了我。"这个"他"是谁呢?据袁氏家族的人估计,袁世凯死前所说"他害了我"的"他",很有可能就是其子袁克定。袁  相似文献   

2.
张亚庆 《领导文萃》2013,(18):50-53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到15日下午,24小时之内,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发生更替。光绪的亲弟弟成为大清帝国实际最高统治者,这对袁世凯是一个致命的威胁。载沣一直对袁世凯在维新期间出卖光绪帝怀恨于心,再加上袁权倾朝野,载沣极想除掉。可当他与军机大臣奕劻、张之洞商议时均遭到反对,优柔寡断的摄政王最终放弃杀袁,而  相似文献   

3.
1916年6月6日,"洪宪皇帝"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府。1918年3月,段祺瑞指使徐树铮、曾毓隽、王揖唐等亲信在北京安福胡同组织安福俱乐部,并于8月间成立新国会,操纵选举,推徐世昌为大总统。政府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使革命成果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成立不到一百天便告夭折。1912私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开始了延续15年之久的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  相似文献   

5.
袁世凯当政之初,新闻界还有自由的空气;等到袁的权力越来越集中,新闻界的自由空间也就越来越狭小。到1915年,名记者黄远生感慨当时的新闻自由甚至远比不上前清之时。但袁世凯并不能因此一手遮天,让人真心实意对他俯首帖耳。  相似文献   

6.
86年前,举国寄予厚望的辛亥革命因袁世凯的称帝而告彻底失败。促成袁世凯走复辟帝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失真。他通过各种途径,从各方面得到的信息多是虚假的,这个野心勃勃的政治暴发户,不但皇帝没有做成,却走上了误国误己的不归路。  相似文献   

7.
张鸣 《领导文萃》2006,(11):33-35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免加盖“臣”的印记。然而皇帝这个东西,废除其名号容易,要真的将之从国人的心里和文化里消灭,却难上加难。在没有皇帝的天地里,很可能皇帝更多了,遍地都是。一些人因为自己大小是个头,感觉上就觉得自己像皇帝,像皇帝一样做事。于是有人惊呼: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在这“两化”的浪潮里,媒体的…  相似文献   

8.
冯远理 《领导文萃》2007,(10):77-79
1913年12月11日,在武汉就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兼参谋总长的黎元洪不情愿地登上了北去的专列来到了北京。一代枭雄袁世凯以当初接待孙中山的最高礼仪接待了这位武昌首义的功臣和副总统。就黎元洪来说,也不想进京之初就和袁世凯的关系搞得很僵,于是宾主把酒言欢,极尽欢愉。这道政治风景,  相似文献   

9.
孟保国 《决策探索》2005,(11):82-82
归隐津门的黎元洪,黎元洪,湖北黄陂人。1912年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副总统,1916年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在民国初期政坛上,黎元洪向来是被北洋军阀利用的工具。袁世凯当道时,他被软禁在大院里当装聋作哑的“黎菩萨”;袁死后,他继任大总统,听从段祺瑞的摆布,1917年被张勋赶下台。1922年被曹锟放到了民国大总统的位置上对抗孙中山,不久又被曹锟轰了下去。  相似文献   

10.
程万军 《领导文萃》2013,(24):36-39
虽然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尤其是在击败孙中山二次革命、“万民上表”劝进“中华帝国”皇帝时,国内威望到达顶峰,但在当时的日本历史学者眼里,既没有筹安会“六君子”对袁冠以“雄豪君主”的备至推崇.更没有当今翻案者抬袁到“历史伟人”那样高度。  相似文献   

11.
两面派行为,贯穿了袁世凯的一生。他靠耍两面派取得信任爬上高位,也因耍两面派而垮台。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要利用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政变,废掉光绪,搞掉维新派。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派谭嗣同去见袁世凯,想争取他对维新派的支持,扭转乾坤。谭问袁:“您认为皇上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袁答:“皇上是自古以来少有的英明君主。”谭又问:“这次天津阅兵的阴谋,您可知道?”袁答:“是的,早就听说了。”谈到这种程度,谭便直截了当地说:“现在能救皇帝的,就只有您了。您要愿意救皇帝就请您设法去救他。如果您不愿意,就请您到颐和园去告发我,把我杀掉,您就…  相似文献   

12.
张传彩 《领导文萃》2006,(7):135-138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举国一片讨伐声中黯然离去,皇帝梦只做了83天;在其背后极力鼓吹复辟帝制的袁克定也从此被打上“欺父误国”的标签。此后,这位袁家大公子似乎一下子从历史大视野中销声遁迹。袁世凯之死,给庞大的袁氏家族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衰落。袁克定,这位年轻时过惯钟鸣鼎食日子的袁大公子最后竟至经济窘迫之地步。晚年的袁克定与其表弟张伯驹生活在一起,张伯驹的女儿张传彩关于袁克定的记忆碎片,现在也成了关于这位曾醉心于帝制的“皇太子”难得一见的宝贵记录。承泽园里的袁克定干瘦、矮小,穿一身长袍、戴一小瓜皮帽,拄着拐…  相似文献   

13.
刘兴雨 《领导文萃》2006,(10):97-98
1896年。袁世凯奉命到天津小站督练新军,一天,他发现少了一个人。那就是段祺瑞,他连忙问道:“段祺瑞怎么没来?”一旁的唐绍仪告诉他。段赶回家完婚去了,但已经发电报催他尽快来报到。段回家之前。并不知道被调往小站协助袁世凯练兵。接到电报颇感为难,一边是人生大事。一边是军令如山。  相似文献   

14.
光绪之死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二十小时。这正当八国联军攻人北京后的第八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侮辱,国势阽危,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光绪和慈禧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惶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这艘千孔百疮的破舟会不会在惊涛骇浪中沉没?  相似文献   

15.
清末,封疆大吏中以袁世凯与张之洞声望最重。袁世凯曾经这样描述两人的差别:“张中堂是读书有学问人,仆是为国家办事人。”简单说,老张有才华,适合做学问,老袁没学问,只能办具体事。看上去是自谦,其实是最阴损的贬彼扬己。官场是做学问的地方吗?中国传统观念里,  相似文献   

16.
攻治策略与民初宪政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帝国260多年的统治。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的中国同盟会取得了重大胜利。可是.以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败为标志,不但国民党陷入困境,民国亦名存实亡。从1911年10月10日起义至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国内政局跌宕起伏,成败交替。痛骂袁世凯专制、反动,可以解恨但无法增加政治智慧。袁氏本来是新旧参半的人物,要回答的问题恰恰是这个清末新政的翘楚,为什么没有在各方压力下继续前进。这里蕴藏着值得认真探讨的政治经验。本文着重从国民党和孙文方面的策略失误来看其中的症结。“春秋责备贤者”,与其骂反动派,不如让有志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人们得到必要的教益。  相似文献   

17.
纪连海 《领导文萃》2006,(10):124-128
多尔衮和豪格的对决 就在多尔衮已经坐到了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位置的时候,皇太极不幸于1643年9月21日病逝,突然之间就死了。我们可以说,多尔衮终于可以卷土重来了,他要再一次争夺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权,也就是皇帝之位。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16):131-132
《中国病人:袁世凯》吕峥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窃国大盗,还是亡清英雄?还原一个真实的袁世凯,再现国人厚黑权谋的奋斗之路,剖析文化与制度的碰撞与裂变。本书以真实史料为依据,写出了袁世凯风云起伏的一生。国家之病在于转型之难,共识破裂;个人之病在于每一个个体最终都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19.
袁世凯继承了李鸿章的衣钵.倾心于搞洋务和练新兵,同时,袁世凯也是晚清立宪新政的积极推动者。孙中山曾游历欧美,是现代思想的先行者,熟谙民主政治,孙中山向前看:袁世凯出身于旧官僚,通晓官场权谋.袁世凯更着眼于当下。旧官僚袁世凯与民主先驱孙中山的差异和分歧何止一端。  相似文献   

20.
张鸣 《领导文萃》2008,(5):108-110
无论是在皇帝还是大臣的眼里,宦官,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太监,不过是伺候人打杂跑腿的下人差役,由于所伺候的对象是皇帝,或者皇族的王爷,在没有皇帝之前是周天子或者诸侯,这些享有众多妻妾的人,恰好对自己的性占有权特别在意,或者特别没有自信。所以,这些伺候人的人,被摘掉了命根子,成了阉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