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持续的经济增长伴随着中国日益扩大的地方间财政差距和经济差距,文章在此背景下讨论中国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和地区差距日益扩大的制度根源,利用1994—2008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经济增长、财政资源分配不均等和地区差距之间的相互影响,计量结果发现:财政分权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且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但它对于财政资源分配均等化产生了副作用,增长与均等之间存在取舍关系。此外,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对调整区域经济起到"双面作用",一方面促进了财政资源分配均等化,另一方面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2.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体现,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的发展有赖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因此辨识转移支付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效应已成为当下边疆治理的重大现实课题。文章通过梳理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既有文献,证实了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的应然性。基于藏东南L市义务教育服务的调研数据,借助于标准离差率的统计模型,测度出财政转移支付效果系数U值及财政转移支付对财力均等化所起的作用大小,验证了财政转移支付在财力均衡的基础上对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的作用,同时建构出双对数模型及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发现人均财政转移支付每增加1个百分点时,人均教育经费支出增加0.1428个百分点,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通过优化辖区内的转移支付形式,加大转移支付的倾斜力度,调整和优化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模式,旨在进一步地实现边远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论文利用2004-2015年民族地区43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了民族地区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民族地区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都会逐渐增加。但是,当财政分权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污染物排放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然会继续上升。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在财政分权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中发挥了门槛效应。当人均GDP低于1.1万元时,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当人均GDP高于1.1万元时,财政分权会恶化环境。鉴于此,应当针对不同的污染物采取差异化的环境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的环保转移支付,大力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优先支持西部地区各类经济社会项目发展,并将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作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重要目标.2001-2012年,中国各地区间以人均GDP和HDI衡量的地区间经济与社会发展差距,在引入财政转移支付变量后,都存在与其相对应的β条件收敛,人类发展水平收敛速度远快于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中国东、西部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尤其是社会发展差距快速缩小,财政转移支付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间的人类发展水平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转移支付是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地区之间财力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措施。现阶段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整体上比较落后,而且民族地区之间也出现了较大的财力差距。民族地区要实现财政均衡,必须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测算体系,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扩大对民族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的规模,提高民族地区税收返还的基数和比例,及时弥补税制改革导致的民族地区财政减收。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2年地级市数据发现,自中央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以来,地方政府间社会支出不平等性尽管有所降低,但仍存在"反弹"趋势。计量分析表明,人均财政支出、财政依赖度、城镇化对人均社会支出存在正向影响,人口密度、外资比重则存在负向影响。夏普里值回归分解显示,财力差距与城镇化水平等结构是导致社会支出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上级转移支付发挥着十分有限的均等化作用。公共服务成本差异以及政府吸引外资的竞争行为不利于社会支出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因此,推动社会支出均等化不仅要着眼于加大转移支付投入力度、规范政府竞争行为,更要深化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与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均等化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与财政差距是密切相关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通过政府间资金的流动来对政府财力进行再分配,实现财力的横向及纵向均衡,进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笔者在简要阐述我国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从我国横向及纵向财力分配状况来考察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均等化效果,并就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模式、结构以及其中的"因素法"、专项拨款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指出构建公平、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中央对民族地区转移支付与税收返还备受关注,尤其是两者对实现均等化目标效果一直以来都是重点议题。本文追溯"税收返还"实施初衷与过程论述其不属于转移支付的一种形式,并对两者自分税制改革至今的实施效果进行量化评价。中央转移支付对民族地区财政平衡效果显著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且结构更趋合理;数据与实践印证中央税收返还对民族地区横向财政失衡效果有序缩小。诚然,中央财政支持民族地区财力均等化并不必然等于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在新发展理念下,用"新"分税制度调整取代税收返还,以政府间事权明晰界定的财政制度创新促进转移支付制度的公平与效率,以健全现代预算管理体制与自治区(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加速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追踪转移支付资金的最终流向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不同补贴对象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运用数理模型方法研究了财政转移支付对区域差距收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落后地区的补贴政策往往会由于资本收益均等化而削弱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在各类补贴政策中,补贴企业的政策会导致吸引投资与缩小区域差距两大目标分离,且有损于落后地区的企业竞争力;补贴劳动者相对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且对差异化税率的要求较低、财政上的可行性更强。本文建议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应当强化能够直接激励有效需求的专项转移支付政策及相应的制度与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0.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调整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是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基本财政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具有重要的宪政意义:实现财政的纵向和横向公平、政府权力的分权与制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均等化。但是,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缺陷,政府间事权划分不合理;政府间事权与政府财权、财力不匹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度不高。这可通过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体系、科学划分政府间的事权、优化政府间事权与政府财力的匹配关系和规范政府财政行为来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