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巴人“变风”之觞及其滥觞蔡元亨一、中华文化特异现象:五行诗以古巴国地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的广大西南地区.流行着一种霸主型山歌.即五句子歌.它不仅是一个五句曲体的概念.而且词体结构也是以奇特的七言五行诗为主体.久远的历时性证明,五行诗山歌生命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2.
流传在鄂西民间的情歌体裁多样,最常见的有山歌、采茶歌、扬歌、对声子、龙摆尾、穿号子、五句子等等。还有一些长篇叙事诗。而群众最善于创作,最喜闻乐见的是“五句子歌”。“五句子”成为鄂西情歌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3.
词组和句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文分四节。第一节对汉语句子是“单项实现式”(“词组本位”论)提出异议,指出目前忽视“了”在句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倾向,提出区分汉语句子的词组成分和句子成分的主张,批评目前只见句法不见句子,把词组成分当句子成分的错误,否认从词组到句子是“实现关系”的观点。第二节论证汉语句子“以至少一个词组为其直接成分”,认为汉语句子必然是“多项组合式”。第三节认为“单项实现”论有一点说服力的原因,在于它只适用于S=P+P、S=W+P两类句式中的少部分实例,因而它不具有理论上的一般性原则。第四节归纳词组与句子在四个方面的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4.
浅析土家族情歌抒情的艺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情动于中而发于声,以声传情。这虽然是古今抒情之共性,但是,土家族以声传情,却有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细腻、多样。传情的方式有歌声、器乐声、口哨声以及木叶声、鸟叫声等,这是土家族人的创造。“恋情不把山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山歌,是土家族青年男女以情声谱写成的乐章。按谈情说爱的发展历程,土家族情歌可分为相识歌、初恋歌、热恋歌、盟誓歌、相思歌、诉苦歌、反抗歌、逃婚歌等类型。唱腔有柔腔、高腔、拖腔、滚腔、花腔等之分。韵律有押尾韵、头韵、腰韵、插花韵等。歌式有四句头、五句头、三句半等。例如,怀春相识,萌生敬慕之情,所歌之声,为“敬心感者”,则“直以廉”,犹似珠玉落盘,流转轻脆;当情  相似文献   

5.
当代社会的文化产业竞争以文化资源的争夺为表征,而文化资源主要来自于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竹枝歌由巴渝地区转向江南地区,进一步演变为中华竹枝词的过程;还曾出现五句子歌由“安徽歌圈”向“湖北歌圈”传播的过程。这两个民歌文化资源的转移事件中包含着文化资源发生转移的基本规律,并启示今人,发展“非遗”文化产业应具有共享历史文化资源和自觉保护、传播文化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四、文言詩底音組 現在來觀察一下我國古代的詩歌,我們上面關於音組的理論可能應用到它的韻文格律或節奏性上面去不能?以漢民族最早的“詩經”來說,這部輯集周初五百年的詩歌与韻文的總集(其中有很好的詩歌,也有不够條件被稱為詩歌的韻文),我們知道它基本上是四言的,雖然也有些三言、五言、六言、七言之類的句子夾雜在四言句中間。所謂四言,表面上只是計算音數(即字數)的意思,但事實上則由  相似文献   

7.
论下里巴人     
本文探幽溯源 ,对历来关于“下里巴人”的种种阐释加以辨析 ,从而提出它是口耳相传于三峡地区的巴族民歌 ,相当于“风雅颂”的“风”歌 ,即“巴风”的观点。风格特异的土家族薅草锣鼓、丧鼓歌、哭嫁歌、竹枝词、五句子等就是古代巴风传承的遗韵。本文还运用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阐释了“下里巴人”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南朝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促成了西曲歌的繁盛,随着社会的变化,西曲歌也随之衍化与变异.但无论如何衍变,它始终保持其基本音乐艺术特质而继续流传,直至当代荆楚民歌,其中仍然具有它的艺术品格.当我们将西曲歌中的"和声"与"送声"与当代荆楚地域流行的"五句子"与"穿句子"的歌唱形式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这种民歌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西曲歌和"五句子"、"穿句子"都继承了古荆楚民歌的遗传因子,共同传承着荆楚民歌体制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入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未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后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后七四年)三月,筰都夷白狼王唐(艹取)在汉庭唱出三首颂歌。歌辞(1)中第十一句“蛮夷贫薄”的汉字音记“僂让龙洞”。以及第十五句“蛮夷所处”的音记“僂让反以”,是极为重要的关键句子。王静如先生曾对“偻让”二字做过解释。(2)盖因这两句话涉及族属、历史、语言和考古等学科的一系列问题。本文目的就是论述“僂、让”两个族称,以期对《白狼歌》族属的探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课标”对作文的表述有三种。第一学段叫“写话”.第二、三学段叫“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写作”。小学阶段以“写话”、“习作”为主,这就有了写作的梯子,降低了写作的难度,消除了学生害怕写作的心理。比如低年级的“写话”就有很大的随意性,一是不计较数量,不管多少,写三句五句行,写一句二句也行;二是不管内容,漫无边际,写这个也行,写那个也得;三是不讲规范,写不完整的句子行,有错别字也无妨。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众多的各类句尾语气词究竟是原诗中固有的。还是被后人所掺人的?本文从“歌的本质是抒情的,句子末尾加语气词是原始诗歌的主要形式”这一基本事实出发,分析了《诗经》、先秦民谣逸诗和《楚辞》利用句尾语气词以构成歌辞的节奏和拖腔的特点,并进一步论证了这种句末带语气词的歌辞形式,是从《诗经》到《楚辞》整个先秦时期诗歌独具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上述原始诗歌主要形式的一种残迹。据此,本文认为:《诗经》中大量句尾语气词是原诗所固有的,所谓“掺入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心歌、试探歌、相恋歌、相思歌、反抗歌,它们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完句成分”是现代汉语句子中依附于命题结构的情态。语境和语气具有必不可少的完句作用。外显于句中的完句成分包括客观的时体范畴、量度范畴以及主观的能愿范畴、模态范畴。完句成分的研究将有助于汉语句子语义研究的形式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语法研究中的“句类”提出了质疑,指出了“句类”概念的三个缺陷:(1)“语气”不是“句类”的分类依据;(2)“句类”导致了句子语气和句子功能的“一对一”的偏见;(3)“句类”掩盖了句子功能的丰富性。“句类”概念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误区,要全面研究汉语句子的功能,建立句子的功能类型,就必须走出“句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二册语法专题“陈述和被陈述的对象”一文中谈到主语和谓语“是句于的基本成分,其他的词是句子的连带成分”,“是修饰主语和谓语的.”又谈到“宾语在这些句子里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它们,句子的意思就不完整,听起来就是半句话……”我们把这几句话仔细考虑一下就会产生疑问,宾语究竟是什么成分,是基本成分还是连带成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宾语是基本成分,也是连带成分.在一些句子里宾语和主语、谓语同样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句于成分.如“我们学习”尽管这句话具有主语和  相似文献   

17.
五句子歌是重庆巫溪县最具特色的标志性文艺。它包括两个部分,五句子山歌和五句子鸳鸯号子歌,其内容切入当地民众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风俗习性、生活方式,以及民间故事与传说等各个方面,反映了深厚的民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汉代的歌是独立的文体,在原初文献中有明确的“歌”字作为区别。汉歌仍然依附于本事,延续了先秦古歌叙事的特征,又因为文人多用歌体描写个体生活,增强了文人歌的抒情性。汉代歌由杂言向齐言发展,宫廷盛行楚歌,句式集中在三兮二、三兮三、四兮三三种类型,前者与西汉哀辞有关,后两者对七言的形成起关键作用。民间以四言、三言歌为主,三言七言相杂与四言七言相杂的歌反映了七言成熟的轨迹。汉代有少量五言、七言歌诞生,但不占主流。汉代的歌一般短句歌押偶句韵,长句歌句句押韵。歌一般一韵到底,两句一转韵的歌集中在楚歌中。  相似文献   

19.
重读柳永《雨霖铃》[新加坡]刘文注柳永是北宋时期杰出词人。后人评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影响之广泛。而他的名篇《雨霖铃》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被喻为写别情的典范之作,赢得历代读者喜爱,常读常新。“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景...  相似文献   

20.
小句在英语中叫clause,在汉语中叫分句、子句或零句。“不论在英语或汉语中,小句可以看作是抽象的句子,若从一个大句(或句子)中独立出来,仍具有意义相对完整的特性。一个句子可以由若干小句构成,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小句”(罗选民,1992)。小句(clause)作为英汉语篇的功能现象,已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