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功利价值观的简析以及对道德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阐述,指出我国传统理论思想中那种重义轻利观点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功利与道德是辩证统一的,利益(功利)是道德的基础,决定着道德体系的性质和变化;而道德观念的形成亦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认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基本派别应为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肯定道德价值高于实际利益,功利论强调道德价值不能脱离实际利益。传统道义论以孔子、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为代表;传统功利论以墨子、李觏和陈亮、叶适等为代表,两者都有所偏向。传统道义论强调"义"重于"利"、"理"高于"欲"、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和生命价值。先秦墨家功利论主张"利"即"义";宋明时期儒家功利论强调道义不能离开功利。从总体上看,与传统功利论相比,传统道义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应居于主导地位。从中西比较来看,中国传统功利论体现"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西方功利论则体现"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义论与康德的"道德自律"有相通之处。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传统道义论和功利论,吸收两者合理性的因素并进行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把功利判断推向极至,用功利去泛化整个社会物质领域和人文精神领域的"泛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实质是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一系列明显的表现."泛功利化"倾向的蔓延,引起社会道德的明显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危机和公正危机以及社会行为的粗鄙化和非理性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强大冲击.必须以"以德治国"精神为指导,对"泛功利化"倾向进行认真分析,建立合理的功利评判机制,找出调适和消解这一倾向的良方,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4.
启蒙运动自始就有为道德价值重新奠基的抱负,洛克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一是肯认自然法作为道德价值的根基,认为自然法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从而可以绝对、普遍地约束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感觉和理解力虽然薄弱,但是可以认识到它.二是通过美德把自然法与功利或幸福关联起来,认为只有遵循自然法才能带来真正的功利或幸福.功利不是道德的基础,而是道德的结果.所以,有些学者认为洛克的道德思想中实质基础是功利,并认为他是享乐主义者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中进城的乡下人形象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形成了一种边际性人格.它直接反映在爱情婚姻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情感与功利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导致一场"婚变"事件.新时期小说作家套用我国传统文学的"负心婚变"叙事模式,演绎进城乡下人的爱情婚姻故事,流露出作家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村道德立场,折射出知识者自身价值观上的矛盾与困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的文化意蕴及其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市场经济的功利目标造成了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对传统伦理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创造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扬弃,汲取其精华,从而构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道德伦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根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中对杜林关于善恶问题、道德问题的反驳,提出关于"真正的人的道德"的观点,认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从对恩格斯所论述"真正的人的道德"的理解基础上,探寻道德的起源,对"真正的道德"和"非真正的人道德"的进行反思,对功利道德和局限道德进行批判,探讨出"真正的人的道德"对于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杨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问题,就应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对道德与利益的辩证关系予以切合实际的审视,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问题。一、道德的功利性与功利的道德性的内涵在伦理学说史上,唯心...  相似文献   

9.
论网络伦理学基本理论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伦理学的道德理论视角主要有:功利论(目的论)、义务论(道义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功利论注重行为善恶的后果,义务论着眼于行为善恶的动机,而德性论注重道德行为主体本身的品德.对于网络伦理学而言,虽然功利论与义务论都是道德问题论证的有效方法,但是它们都存在瑕疵或矛盾.网络伦理学的构建应该选择德性论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迎年 《江淮论坛》2005,(6):98-103
荀子的理论,是建立在其"人论"基础上的."人论"唤醒并关注个人与整个族类之间的互生游戏一方面,道德皆为养每一个个人的欲望而生,只不过是养欲之具;另一方面,道德又领受了人之物种的类的规定性,因而能够超越个人的欲望本身.这样,荀子看到了"感而自然"与夫"感而不能然"之间的必然的循环,并将对此循环的实现,仅仅交由了"成人"的过程.它至少表明义务与权利共生,道德与功利相伴.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必须全面理解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是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理想.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考虑,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道德预设在于它是一个功利社会.制度社会与功利社会二者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共同统一于小康社会.只有把握制度社会和功利社会,才能很好地理解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2.
密尔伦理学的主旨——为功利原则辩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密尔的伦理学主旨之所以是为功利原则辩护,不仅与密尔的成长背景、密尔对确立道德基本原则重要性的认识有关,而且也可以从密尔各主要伦理学著作的主题中得以确证.密尔的伦理学思想是围绕着为功利原则的辩护而展开的,其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传统或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代表了过去的悠远和辉煌,亦在于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当下存在样式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时,就不仅仅是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一种历史性的梳理和阐释,而且要立足于现代及其所面临的"现代性"问题而非传统或"传统主义"问题,进而从中寻求一条可以联结过去和现在的精神纽带以及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历史依据.然而,在过去的近百年中,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研究却经历了诸多的波折与坎坷,与此同时亦完成了研究范式从"主义"之争到"问题"意识的现代转向.  相似文献   

14.
"功利"概念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西汉时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使儒家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成为主流,功利概念便随之湮没,自宋代开始,它才重新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事功"概念.近代以来,西方功利主义的传入,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功利"概念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陈良运 《学术探索》2004,(8):117-121
自古以来人类的"人文"创造活动中,"功利"与"传统"两大观念始终伴随左右,前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需要,后者是历史的层层积淀。但是在文学艺术创造的领域,创造者则需要更多心灵的自由,"功利"与"传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审美的自由和创造。怎样在制约中寻求自由?本文以书法、绘画、诗歌为例,探讨文学家在精神的创造活动中,如何突破现实功利的局限而寻求创作自由,在"传统"的种种规范中"通而变之",努力臻至"无目的而合目的"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道德体系中的操作标准,应是规则功利主义与社会公平原则。其立论根据可以从道德本质伦、道德功能论、道德结构论三个角度来考察。上述原则对于政府的现实要求是:1.在引导人们进行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新的行为规范体系;2.规则一旦形成,政府应率先遵守。对个人的现实要求是:1.服从社会规则,2.发展需要层次。在功利原则与公平原则存在冲突时,应当:1.考察冲突是否真正不可调和;2.冲突确实存在,只能采取功利优先的立场;3.在社会政策方面,对因这种冲突作出个人牺牲的社会成员,应予以补偿。  相似文献   

17.
方国根  罗本琦 《学术界》2007,(1):159-16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中既有道德践履的偏好,又有着对"社会实践"的追求,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属于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但道德形而上学也有其致命的局限性,只有将道德形而上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叶适的历史哲学与功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适的历史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心”,他认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三代以上是人心所止,春秋以来人心渐失,而战国以后则是背心离性了.他以道德、义礼、智巧来区分前代与后世的差异,确实很不科学;他将历史的发展描绘成是一种倒退的趋势,可概括为道德衰退论.他强调"人道为主,不求天道”,实际是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代之以道德标准.他的历史哲学又与功利思想密切联系.在义利王霸问题上,叶适以为三代行王道,后世以霸道.他以先王之道兴废来讨论王霸关系,认为管仲是破坏王道的始作俑者,商鞅李斯等人继之,于是王道衰败,人心散坏,争霸求利,世道衰坏而一蹶不振.但是,叶适并非完全放弃功利之说,而是要求在实行王道的基础上来求得功利,因此是一种王道功利论.  相似文献   

19.
"精神的三种变形"是尼采的重要思想,对于它的正确解读可以让我们准确把握尼采思想体系的关键,领略他的斗争魄力、创造精神.负重的骆驼是传统精神的象征,是奴隶道德的牺牲品.狮子是自主道德的攫取者,旧道德的破坏者、批判者.单从狮子精神所体现的对人类精神奴性的批判来看,尼采就无愧于伟人的称号.赤子是超人的征兆,未来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渐趋深入和商品经济大发展的情况下,近几年来学术界对功利与道义的讨论已经引申出一系列的理论分歧和价值冲突。一、关于功利和道义的关系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归为三个方面。 1.强调功利的作用。张晓林在《功利与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