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1 发轫于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接受美学”,为人们探测文学世界的内蕴拓宽了新的视角。它确立了读者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关注读者与“本文”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存在于历时与共时态的阅读接受中。接受美学的出现之所以让人耳目一新并易于接受,正是因为相对其它注重以作品本身为对象进行关于文学的价值评判,或以作品为基点评价作家与创作的理论构架,它第一次指向鲜明地强调了影响并决定文  相似文献   

2.
关于诗美接受──诗学札记之一吴晓一、接受与接受者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诗的美是最高层次的美。但这种美的实现,还须依赖读者的积极参予。接受美学把文学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二个部分:其一“作者─—作品”,即创作过程;其二是“作品──读者“,即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谢红秀  冯卉卉 《云梦学刊》2013,34(2):142-145
接受美学扬弃了"文本中心论",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倡导把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放到研究的首位,肯定读者对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建构意义。电影是一种属于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任何高水平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很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文化理解力和艺术理解力,还要预见译语观众的期待视野,考虑他们的情感需求、语言和文化审美习惯等,让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的审美体验融为一体,而这些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魅力。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对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对读者中心地位的理解,阐述了文学翻译以读者的阅读、创造性阐释为文本意义形成的主要依据的读者中心论范式的转向,从译者和译语读者的角度分析了接受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影响和作用。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一、重建中国古代按受诗学的可能性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方文学研究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学派,它由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尧斯和伊瑟尔等五位年轻的美学家首创。这派理论最突出的特点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问题,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重新赋予的,读者是作品的“真正完成者”;接受美学还把上述思想推广到文学史的研究之中,认为整个文学史都是读者接受作品和作品在读者中产生影响、形成特定效果的历史。接受美学的一系列理论主张给西方的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因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  相似文献   

7.
谈谈接受美学及其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文学接受和影响的新方法,作为现代文学理论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潮,在当代美学史上已占一席重要的地位。正如美学先于文学理论一样,接受美学也先于文学学而出现。在美学理论中,很早就有着关于“接受”的思想:德国F·史雷格尔(1772—1829)在《论莱辛》一文中就曾提出“效果批评”的概念,注重一种直接导向接受史现代模式的批评“效果史”。1932年,E·茹尔茨提出要在读者身上进行分析,究竟“何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使他特别容易接受某一作品。1957年,M·格莱茵纳尔指出,作品与接受者这一关系比作者与作品这一关系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下文坛一个重要现象是作家纷纷揭秘自己的创作意图、作品用心。作者意图是作品意义的重要来源,但并非唯一的来源。这种做法容易造成作者理解对读者意见的压制,进而损害作品意蕴的持续生成和深化。对文学解读活动而言,作者出场解释自己的作品就几乎消解了探寻原意解读方式的合法性。从理论和实践来看,文学解读完全可以在作者用心之外延展意义,甚至可以别有用心地挖掘、发明出原意之外的新内涵,进而提供"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提出的重要理论。从当前的读者期待视野看当代女作家残雪的作品 ,发现残雪的作品从文体、形象、意蕴等方面都与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之间存在着无法拉近的距离。这是因为历史、社会、时代影响着当前读者的期待视野 ,也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读者对残雪及其作品的拒绝。至此发现作家创作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应有不可消弭的相互影响。由此而推论 :文学的发展 ,应该是作者与接受者共同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美学关于接受理论,源远流长,理趣并生,接受静雅,妙悟静照,物我两融,天人契合。 其接授理论,瑾瑜纷呈:接受心境、接受方式、接受思维、接受移情、接受境界。各显奇彩,各尽其妙。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研究本文(作品)的理论,提出接受者(读者)中心论。把研究的视点从本文转移接受者。而中国古典美学,早已在读者身上做文章。 今天是历史的继续,古今中外皆然。历史往往会有惊人的相似。有人反对这种古。已有之的提法,然而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确非独家专利。请看中国古典美学家在接受理论上的言简意赅之论。  相似文献   

11.
形式主义的美学突破与人文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理论和反常化方法论对传统美学、诗学的内容优先论、作者中心论和典型方法论是一种有效的颠覆和突破,具有将文学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观念真正区别开来的重要意义,因而成为20世纪现代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石。然而,形式主义要求文学独立性、反对“文学工具论”的努力是以断绝艺术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代价的,它无视作品的历史性、时间性,拒绝文学语言的文化性、对话性,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新的乌托邦,因而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并加以批判的  相似文献   

12.
接受美学的教育学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万民 《齐鲁学刊》2003,(4):118-120
接受美学理论高度肯定了读者在美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 ,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 ,其中的许多观点在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给予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它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接受是最本质的” ,接受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第二文本” ,学生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影响教育的效果 ,“学生参与”是实现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最佳路径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期以来,接受美学是世界上文学方法论研究中被讨论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它赋予读者以中心地位,强调文学作品的开放性接受过程,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经验。文本只有在被阅读时才会被唤醒生命,而唤回的生命并不是原来的生命。作品的意义是文本和读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学阐释是一种理解或领会的艺术,积极的理解过程是创造意义的审美体验。对一部过去作品的理解就是今昔对话,以达到今昔审美经验的融合。不管是康士坦茨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还是穆卡洛夫斯基、英伽登和伽达默尔,他们的理论常能见出康德美学或黑格尔美学的影响;而理论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也常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即注重文学表达与注重文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学所倡导的范式转换具有颠覆性意义,然而它的不少见解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兑现。只注重读者经验的方法,往往会过于简化审美客体。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大体蕴涵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对读者包括知识储备、艺术同感力和想象力在内的文学接受能力的具体要求,对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作出创造性的理解和发挥的权利的肯定与张扬,对读者文学接受差异性问题的辩证认识。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蕴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袁世硕 《文史哲》2013,(1):5-13,165
西方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对我国的文学理论、文学研究影响甚大。姚斯的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文学史模式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等均放逐作品本文,过度抬高读者接受的地位,理论上难于自圆其说,他们的论证中又离不开作品本文,便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的路子,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视阈下<边城>起降沉浮、祛蔽返魅的经典化演进,归因于作者超越接受环境的忠实创作和作品内涵深蕴的接受美质与艺术价值.<边城>以其无穷的思想艺术魅力不仅突破了时代和政治的困扰,给人类塑造了心驰神往的理想家园和诗意栖居地,而且使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为读者摆脱现实困境的束缚提供了一个向往和奋进的精神力量.它曲折跌宕的复杂接受过程,不仅反映了文学与时代、政治的错综关系,而且必将给当今文艺创作的发展和繁荣以深刻的反思和悠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谈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的理论开创了把读者置于研究中心 ,取代了传统研究中作家作品是唯一重点的做法 ,实现了在美学、文学研究领域中历史性的转移 ,更新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它认为文学活动的动态流程中最重要的是读者。在阅读中 ,读者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读者的经验世界逐渐被培养起来。可以说 ,优秀的作家的作品提高了读者的欣赏水平 ,而这些高水平的读者反过来又以他们的经验世界去训练“新作家”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把当代文学的鉴赏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这样想 :读出美丽 ,认同多样化。读书如同走进一个奇妙无比的精神世界。美国大作家爱默生说得好 :“书是一切或什么也不是 ,阅读的眼光决定一切。”有的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 ,可能一无所得 ,而独具慧眼者常有卓见 ,其关键是“眼光决定一切” ,艺术审美尤其强调阅读者的作用与感受力。到上世纪 70年代由德国的“解释学”派产生了一门新理论“接受美学”(Rezeptionsathetik) ,把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 ,视为“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罗伯特·姚斯 ) ,改变了创作单向度的反应关系。在结构主义者看来…  相似文献   

20.
<正> 接受美学的诞生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它把文学现象看作作家、作品与接受对象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并极力主张从接受对象这一特定视角去进行文学研究,而这正是以往理论所忽视了的.不同作品拥有不同的接受对象,并导致相应的不同反响;随着时过境迁,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及其反响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品的价值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得到真正实现,接受对象的审美趣味和接受作品后的反响必然会制约作家尔后的创作及其进程.本文试图从接受对象的数值、类型及其历史变迁这一角度对老舍作品的艺术风格、价值功能及其成就等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