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80年代中后期,以刘恒的小说《狗日的粮食》发表为标志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并涌现了一大批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人们称之为新写实小说,现从新写实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及先锋小说的对比中概括新写实小说的独特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纵观新时期文学,新写实小说、新都市小说中爱情主题的沉浮与流变,在探究爱情理想化、爱情市俗化、爱情商业化的转变过程中,作为爱情主体的人,在生存环境的夹缝中是怎样从对爱情的信仰,到对爱情的无奈,以至于爱情的被销蚀,探索人性嬗变的过程与实质,企盼与呼唤洗涤人类灵魂,提升人性精神的情爱在新世纪的文学中诞生。  相似文献   

3.
乡土写实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枝奇葩 ,作者是一群因生活所迫而离开故乡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 ,他们立足社会现实 ,关注民生疾苦 ,针砭社会锢弊 ,执著于人生意义的探寻 ,同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 ,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 ,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 ,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使现实主义在 2 0年代形成了一江壮阔的洪峰。本文从这一流派产生的背景和特点、主要作家以及中坚人物三个方面对乡土写实小说作了较完整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消解了传统写实小说的庄严社会意义、政治意义,还原了普通市民的真实生活和生存真相,同市场经济全面推进后市民所形成的感性化、欲望化、平面化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趋同性。表现在作品以生活的“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来呈现生活的原生状态,人物对知识分子精英身份的抵制和拒绝以及作品对浪漫爱情的消解。因此在这一层面将“新写实”小说视为市民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文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和文学期刊、媒体等多方势力合力运作,共同促进了新写实小说思潮的产生和传播。新写实小说在还原日常生活灰暗面之余,也描绘出凡俗人生的脉脉温情,其背后是作家、读者和叙述者共同的温情观照。考察新写实小说中的温情书写,有助于反拨学界关于其“零度情感”的定论,对其进行价值重估,更加接近新写实小说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新写实小说也是对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书写的突破,体现出作家对人生存状态的温情关怀。  相似文献   

6.
80年代末,一批新面目的小说被称之为“新写实主义”(或称“新现实主义”)作品。“新写实主义”很快成为文学界的热门话题。最早倡导和推动“新写实主义”的是《钟山》。它在1989年第3期上,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并在《卷首语》中,为“新写实主义”定下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基调: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小说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作为80年代中后期小说创作处于低谷时所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和人的生存处境的展示以及它的哲理意味和超脱的审美风格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启了文学园地的一个新的领域。文章分析了新写实小说产生的原因,概括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以确立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新写实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种新形态,一种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交融与相激荡的产物,中国化的产物。开拓了新的文学空间,代表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本文从新写实小说的产生背景、艺术特点、局限与贡献三个方面对新写实小说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9.
1987年前后开始出现的“新写实小说”在处理人类经验时呈现出向生存相与经验的日常性、世俗性还原的倾向.还原现象的发生,首先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生活的内容、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想意识方式发生了改变有关,其次,“新写实小说”中的还原倾向还同作家作为知识分子对自我的定位有关.“新写实小说”的“还原”在美学上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则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非本质化与非典型化.人的还俗,使“新写实小说”有意躲避重大而庄严的社会主题.形象的还原使新写实小说失去了典型化叙事所特有的庄严、峻厉、神圣感与崇高感.  相似文献   

10.
方方和池莉的作品,既有着“新写实小说”的共同特点,更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她们的小说,在思想内涵和叙事方式这两个大的层面上,均以自己独特的创造,给中国的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鉴照。  相似文献   

11.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道待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成因,从多角度分析,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尽想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回族人民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明代中期南京金氏回回家族是回族文学史上重要的家族群体。金氏家族成员的诗歌创作观念都受复古思潮的影响,但又各有特色。从金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致仕理想和忧国爱民的思想,反映了金氏家族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儒家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转型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也必然带有其时代的不稳定因子。被称为寻根文学"领军人物"的韩少功先生,就对"寻根"有着不同于评论界的观念。因此通过对韩少功"寻根话语"矛盾现象的梳理来还原历史真实,并结合具体文本解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从而窥见其背后韩少功不断追寻与超越的文学心境,就可以更为深入地探求寻根语境个案中作家审美与思维优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5.
许多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或者是在被改编前就已经大红大紫,或者是在影视作品大红大紫之后得以重新登上书架。同时,又有许多大红大紫的影视作品被改编为销路可观的文学作品。虽然影视传媒更占优势,但是文学作品的地位不会被影视传媒所替代。因为看影视,一个观众只有一个哈姆雷特;读原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存在与自觉形成——新状态文学思潮的回顾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新状态文学思潮,被认为是文学发展的新举动,是对文学自身的一种执着和追求。该文主要回顾探究新状态文学思潮的自发性形成,新状态文学思潮与新状态文学的表征,以及对新状态文学思潮进行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传世之作《传奇》,凭借中国文人感时忧生的文化人格,准确把握世态人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剖析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和人类无法抗拒的宿命。由于家庭、社会、时代等各方面的原因,以及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使《传奇》中的小说,无论是人物及其命运、作品的思想意蕴,还是作品的语言、意象等,无不渗透了传统文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作品反映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真正关注、了解,重在塑造春桃这个扣人心弦的女性形象。小说《春桃》中"一女二男"的婚姻模式有悖于"神性爱"这一个古往今来文学作品的传统母题;李茂、刘向高在伦理婚姻观念上沿袭着中国传统伦理婚姻的重负,春桃具有新的伦理婚姻观念因素,但现代伦理婚姻观念的光芒始终遮不住春桃传统的观念。最后,人性善和人道主义的情怀,使三人冲破了一切传统封建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的束缚,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小世界,这种善良的人性人情寄托了许地山人道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归宿。文章通过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溯源和发展情况的梳理,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并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理念认识、实践路径层面对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末戏曲家孟称舜的传奇作品《娇红记》是传奇史上的佳作,它在艺术特色、思想特色等方面成就突出。本文从主人公先进的爱情观、侍女飞红追求爱情体现出的人本主义、传奇自身的悲剧性,以及《娇红记》文本体现出的社会风潮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