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工不富”不是华山路文/仲文“无工不富”的另一面,说的是“为农不富”。高产穷县、穷乡、穷村,农民只填饱了肚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光是有粮还不行,无钱,照样心慌:慌在不富裕。于是,东部农村有了一项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称于世的伟...  相似文献   

2.
一、一般概况 下八岔赫哲民族乡位于祖国最东北角的一个县份-抚远县。下八岔在抚远以西,沿混同江上溯八十华里处的“秦鳇鱼通”的南岸。下八岔地名出于赫哲语,意思是江的夹芯子。它的来源是这样:在四十六年前,有个姓董的叫“巴特玛发”的人(“玛发”是老头的意思),从下江三角洲搬到现在的下八岔居住下来(“巴特玛发”的儿子董福现仍住在下八岔)。夹芯子赫哲话叫“八陈”,因为这个地方最早的住民是来自“八陈”的人,所以人们把这个地方也叫做  相似文献   

3.
在河南开封市顺河区,有一条回民聚居的街,叫清平南北街,世居着189户老回民。若问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得从“两个出名”说起。一是穷得出名:据调查,解放前这条街回民卖儿卖女、妻离子散的32户,逃荒要饭、流离失所,下落不明的54人,死于贫困冻馁的24人;二是做小生意出名:解放前这条街的穷回回从没有大名,他们的称呼都和每人做的生意相联,什么“烧鸡胡”、“粘馍常”、“烧饼马”、“羊蹄丁”等。  相似文献   

4.
湖南保靖县簸箕乡白坪村29岁的土家族女共产党员胡图珍,1982年兴办家庭加工厂以来,自己富了,还带富了5个穷哥哥。1986年10月,她光荣地出席了湖南省个体劳动者先进代表表彰大会。簸箕乡是个贫穷的土家族山乡。1982年胡图珍自筹资金办起加工厂。6年来,每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1986年加工收入达到4.5万元,上交国家税利4500多元。她富了不忘扶贫。在扶贫中坚持扶志、扶技、扶资。短短4年多时间,她带富了5位穷哥哥。扶志。本村村民王六兴,全家4口人,爱人是个疯子,孩子年幼,仅他一人劳动,成了全村有名的“落滩户”,他丧失了脱贫致富的  相似文献   

5.
一、苦难中的期盼我叫次仁拉姆,今年83岁.1926年,我出生在西藏山南地区隆子宗桑昂曲林地方的一户农奴家里.我的父母是“拉章强佐”家的农奴,从出生开始我也成了主人的农奴.我们一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悲惨生活.那时,一家人如果有半包清茶就着粗糙的糌粑吃,就觉得很幸福.我6岁那年,被派到“拉章强佐”德庆家里当保姆.  相似文献   

6.
在吉林省海龙县小杨公社双龙大队大柳河畔,有个“穷棒沟”。近年来,这里的朝鲜族社员管它叫“友谊沟”。“穷棒沟”为什么改了名呢?原来双龙朝鲜族大队,是一个单一耕种水稻的大队,没有其他工、副业生产项目。几年来,他们很想种点人参,栽些果树,发展多种经营,可就是没有一块山地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7.
摆手舞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民间舞蹈。《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摆手”在永顺县土家语叫“舍把”,龙山县叫“舍把日”,古丈县叫“舍把把”,在保靖县的一些地方叫“调年”。因它以摆手为基本动作,有歌有舞,故叫“摆手歌舞”。清代有《竹枝词》云: 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 冬冬鼓杂喃喃语,煞尾一声嗬也嗬。摆手歌舞从形式和传统习惯上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主要祭祀八部大王,小摆手主祭土司王——彭公爵主。在土家族一般较大的村寨或较集中的  相似文献   

8.
穷家难当也敢当两河乡穷,吴兴顺上任前就听说过,但他却怎么也没料到会穷到那个份上。乡政府领导欢迎新书记,把财政所长喊来:“安排一下,吃顿便饭。”财政所长想着帐上仅余的27块钱,支吾了半天只好说:“算了吧,来日方长。”穷家难当,摸清了乡财政的底后,吴兴顺心里酸溜溜。第二天开全体干部会,吴兴顺只说了一句话:“再不能这样穷下去了。”一句话,却得到了一片掌声。怎么当好这个穷家呢?吴兴顺开始了上任前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他紧皱的眉头松开了。两河并不穷,两河有着丰富的锰矿资源,还有自己的电解锰厂、锰粉厂。虽然因管理不善,垮的垮了,…  相似文献   

9.
21年前,7月里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团部广场,一个四十五六岁模样的中年人喜滋滋地把我们十几个同学叫上他的马车,爽快地说:“团里把你们分给我啦!今天我特意拴了一挂最好最快的车来接你们.我姓金,以后就叫我老金好了.”这就是“金老歪”——我认识的第一个北大荒人. “金老歪”姓金名英浩.一听这名字就猜得出,准是朝鲜族人.我们所在的连队是一个汉、朝两族杂居的村庄,80多户人家中有近20户是朝鲜族.老金的家也在村里.他是主管农业生产的连长,又是我们200多知青的头儿.  相似文献   

10.
奇林湖,又被称为“妖魔之湖”,是西藏的第二大咸水湖,位于申扎县境内,海拔4530米,水深33米,面积1640平方公里。奇林湖本来叫“色林措”,这是地图上的标注名,但因其所在地是奇林,所以当地人又叫它“奇林湖”。  相似文献   

11.
地处牡丹城——河南省洛阳市东郊的瀍河回族乡,北依邙岭,南接市区。全乡有11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7381户,26000多人(其中回族占40%),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过去这里是:“吃水、照明、行路难,维持生计靠要钱”。一直在“穷没法,穷没治”的道上徘徊。随着党的扶贫政策和科技致富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村民们的心眼活了,路子宽了,传统自然经济观念不断被冲破。乡党委和政府及时抓住以开发少数民族群众智力为重点的路子,选准技术培训为突破口,调动起全乡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开创了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山是绿的。可山里人的生活还很穷。穷是真穷。人穷志不短?不全这样!人穷被人瞧不起。太穷了,穷久了,多壮的汉子都会没了心劲儿。沙秀宝在盘山道上急匆匆地走着。这个普通人的心里揣着个大计划:要为咱山里引进黑木耳、黄花菜栽培技术;要领着青紫蓝兔、黑优兔、大公羊进山安家。咱泾源县山绿,土湿,咱能富!他是个小小的县  相似文献   

13.
藏语将一般僧人称为“扎巴”,将高僧称为“喇嘛”。“喇嘛”原指有地位、有学问、有修养、能为人师表、领人进行修行的僧人。“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后来“喇嘛”这一词的含义有所变化,人们常把蒙古僧人统称为“喇嘛”。实际上蒙古僧人叫“郝布日格”。  相似文献   

14.
萨海     
搞完拖呷社的粮食分配工作,我决心到觉洛山的觉洛社去一趟。因为几次电话会议,都提到过这个社的名字,他们今年的粮食分配每人超过了千斤,缴售的公余粮多,还是一色的黄谷;畜牧业也发展得很好,被评为全区的红旗单位。这一切,自然都引起了我的注意。临走时,区委书记又向我介绍说:“这个高山社,前两年还是区里的穷社,现在一跃而为全区的富社了。过去山上有首民谣说:‘冰雹多,霜冻大,种下蕎子燕麦不开花,若要不饿死,养个女儿卖下壩。’你看,说得多荒凉呀!可是好多社员如今都愿上山去落户了,几天前,从外区搬来几户彝族,硬说觉洛山上有他们的亲戚,要求去落户,经过多番的说服教  相似文献   

15.
论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军 《民族论坛》2001,(2):12-1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集“少”(少数民族地区)、“边”(西部边疆地区)、“穷”(欠发达地区)、“弱”(生态环境脆弱)、“富”(自然资源富集)于一体,具有典型的’少、边、穷、弱、富”特征,其最基本、最大的区情,就是少数民族分布集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广大。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里,人口达7303.95万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69.73%;这一地区土地面积为667.46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98.12%,其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为591.31平方公里,占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的96.84%。地域幅员辽阔,人口分布相对分散…  相似文献   

16.
刘博 《民族论坛》2005,(2):9-11
糯民——世界水稻农耕文明的开拓者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民族名称,百越人的最早祖先就是糯民。为什么叫糯民呢?因为这些南方农耕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水稻稻种是“Nuo(糯)稻”,以此作为族称,即“糯民”。“农”字实际是古“糯”音的转借字,后在汉文献中又有“傩民、雒民、倭民、瓯民、骆越”等多种称谓。因此,最早的“神农氏”应为“神糯氏”,后来的炎帝即神农氏,是5000年前由南方发展到陕西一带的农耕部族首领,因兴于姜水而姓姜。历史的赞颂全都集中到了这一代神农身上:他教民众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  相似文献   

17.
新坪藏族村位于白龙江上游宕昌县城东南部的大河坝风景区内,南以雷鼓山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为界,东与武都县的坪垭藏族乡相接。全村现共有190户人家790余人,是白龙江流域藏区一个典型的纯藏族村落。新中国成立以前,当地人把居住在大河坝和官鹅沟的藏族统称为“西藩”,新坪藏族村被称为“藩坪”,这是源于当地汉族对藏族“藩子家人”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延续了数百年的封建土司制度被彻底废除,“藩坪”也由此改名为“新坪”。  相似文献   

18.
青龙满族自治县以“穷则穷办”的精神,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贫困县如何发展文化事业的新路子。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自治县成立后,便在人、财、物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恢复建立了县文化局和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县42个乡镇普遍建立了文化站。419个行政村中建起俱乐部和文化室554个。农村文化户发展到1743户。从而形成了“以县文化单位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龙身,村文化室和俱乐  相似文献   

19.
藏族人独有的三种物体,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这三种物体的存在因为超出了人们惯常的思维而被人称为“藏族三绝”,它们是——  相似文献   

20.
朗生,是西藏封建农奴制下的一个特殊阶层,藏语的意思就是“家里养的”,也即家奴。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受领主绝对支配,谈不上丝毫人身权利。朗生的子女亦为朗生,世代为奴,他们是旧西藏农奴中最悲惨的阶层。据统计,民主改革时全西藏共有朗生6万人,约占当时西藏总人口的5%左右。朗生中,大多是祖传朗生;有的是下等差巴产破产沦为朝生;有的是堆穷户走投无路卖身为奴;也有其它地区逃亡的农奴被领主强制为朗生;还有一种是无依无靠的孤儿被收养为朗生的;另有少量朗生是领主从人口多的差巴户中强行抽调。无论什么途径,一旦沦为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