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80年代沈从文有多种自订小说选集出版,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36年的《从文小说习作选》、1957年的《沈从文小说选集》和1983年的《沈从文选集》。通过考察它们的选篇变化和文本异动可以发现,沈从文选校作品的活动往往是在与文坛对话中进行的,而最终的选定、改定的文本也彰显了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重塑写作史、表达文艺理想的愿望。就《从文小说习作选》而言,沈从文改写了自己一度追求“实利”的写作动机,表现出对“乡下人”道德理想的追求;而《沈从文小说选集》则强化了革命话语对小说选篇和文本修改的干预,增加了大量表现底层民众苦难和革命斗争的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历史话语的认同;《沈从文选集》的编选既反映了作者在新时期获得重评的渴望,也受到文坛上诸如“丁沈失和”等人事龃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从文自传》(简称《自传》)是沈从文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与《湘行散记》、《湘西》构成了沈从文散文艺术殿堂的支柱.它既具有传记的记实性、历史性,又具有散文的抒情性和审美性.但它似乎同沈从文的生命和艺术一样,还不为人理解.本文试图从《从文自传》的创作特色入手,在阐述其文体创新意义的基础上,从湘西人的心智特征来揭示《从文自传》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家族存在着强大的“疯狂”遗传基因,这使得沈从文的感知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异常性”,并对其文学活动、精神流变与生命创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中期,沈从文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出现了诸如《看虹录》《绿魇》《莲花》之类的“悦乐疯狂”之作,并产生了“神”、“生命”等超逻辑的思想命题,与这一时期他病情的加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沈从文初离湘西去到北京是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理清他初离湘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对沈从文早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未弄清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沈从文是1922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本人对《从文自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从文自传》中的一些史料进行了一系列追踪考察,确信沈从文是1923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一、沈从文在湘西土著部队服役的时间.据《从文自传》,沈从文第一次离家随靖国联军二军游击第一支队杨再春(字明臣)部过辰州是1917年7月16日.不久沈从文随这支部队奉命到二军司令长官张学济家乡芷江一带清乡剿匪,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18年冬,部队转回辰州后,全部以援川的名义过川东就食.沈从文因年少,留在后方留守处,办后勤杂事.1920年春节以后,靖国联军二军退防到湖北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一大批“沉寂”多年的作家被重新发现,特别是在当代文学大家和评论家对20世纪作家重新排列“座次”的时候,沈从文和他的以《边城》为代表的文学题材重新走上历史舞台,恢复了他在文学史中所应处的位置。本文拟在对沈从文生平了解和文本的解读前提下,对其城市作家身份的体认以及对他所写的城市生活和记忆中的湘西生活进行比较,以反映他所坚持的“人性”,以及他对故土精神家园的坚韧守护和对城市生活的不认同但又难以割舍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不但具有很强的文学魅力,而且也包含较多的教育学内容,对现代教育在“差生”与因材施教、惩罚教育、教师品质与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湘西沈从文、孙健忠、蔡测海三位作家的“乡下人进城”书写,摆脱了习见的城/乡、汉族/本族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创作视角和观照思维。在面对城市召唤时,他们有着故乡情结与忧患意识的叠加。对进城乡下人和城市居民之间的身份接纳、文化认同、经济融合的焦虑与欣喜,传达了他们对乡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兄弟”语义指向丰富,异父异母关系的限定,为夸张建构修辞主体的修辞身份提供了可能.固有修辞身份/对应修辞身份作为修辞元素,参与文本建构.在小说《兄弟》人物系统中,对应修辞身份认证推动叙事进程,规约文本结构,凸显复杂人物关系,升华人物内涵,丰满固有修辞身份类聚系统,实现修辞意图:兄弟俩互为镜像;兄弟俩与林红互为镜像;兄弟俩成为一女两个自我的他者化镜像.印证修辞预设:“四百年间的动荡万变浓缩在了四十年之中”.  相似文献   

9.
《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三部散文集可以看作是在不同层面上对乡土的回归。从“还乡”的角度考察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可以发现,浓郁的乡土情感是其还乡的深切动机,挚爱与伤感交织是其还乡的复杂心态,基层人物命运的抒写是其还乡的独特视角,温婉的批判则是其还乡中的思考与希冀。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权力运动为背景,刻画了母女三人对美国黑人民族文化传统的态度以及黑人妇女的生存状况。本文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和文化身份认同的视角,围绕“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两个焦点,对母女三人予以评价和剖析,以凸显该小说深层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及对美国黑人文化遗产应持的价值观与态度。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湘西题材散文研究述评云冬1932—1938年间,沈从文在创作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长河》等的同时,还一鼓作气创作了《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等五部散文长卷。这五部散文长卷若从体裁上分,自然可分成记传式(或...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长河》是其在20世纪40年代的代表作,它显示了作家知识分子立场的转型,而这一转型同时寓示了时代、经历等因素对个人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身居昆明的沈从文写下了很多关于云南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从多方面披露了抗战时期的云南世俗市侩的社会风气,还刻画了一类"软体动物"似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性形象.与"湘西世界"相比,这时期在沈从文笔下的云南社会是一个让人痛苦、使人无奈的现实世界,是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一个侧影.这一时期也是沈从文创作技巧和思想渐趋成熟,并且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也深入到沉潜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题材阈限的拓展与写作程式的独创两方面入手,着重探析沈从文湘西散文(主要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对传统散文体式的巨大突破。作者认为,沈从文湘西散文拓宽了散文的题材视野,丰富了散文的表现艺术,达到了高度自由的文体境地。  相似文献   

15.
胡适对词学研究的介入,给20世纪新词学的建设以深远的影响。他对王国维思想的发展和对“清末四大家”的批评,在二三十年代的词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反对者,亦有拥护者,从而形成了现代词学史上的“体制内派”和“体制外派”。在五六十年代以后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权威,胡适成为人们进行思想批判的对象和目标,但是他的思想却借助胡云翼的《宋词选》得以深入人心,直到80年代以后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胡适思想的影响才得到真正的清算。不管胡适的“角色”是怎样地变化,他的词学思想的价值已经超越了自身,而成为20世纪词学思想变化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6.
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乡下人进城”的小说故事,其全部情节模式是按照“进城一还乡一再进城”的逻辑循环完成的,这一情节模式的艺术价值,在于记录了故事主人公们的“边际人”身份及其思想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自传”,是作者自叙生平的一种文类;“他传”,是作者叙述他人生平的一种文类。一般认为,身份预设,是自传书写过程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无论是自传或是他传,都曾爆发过一场写作热潮。考察这一时期现代中国作家们在自传文创作中的“身份预设”,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可以说,这与这一时期的现代中国作家在他传文创作之中所进行的“身份预设”——往往会以传主之“个性”为焦点,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十年代抗战爆发之际,陈启天“新国家主义”思想体系内涵进一步发展。从“九一八事变”到《淞沪停战协定》的签定,此间,为应对抗战时局,陈启天提出了国家本位、国防建设和民主法治等重要主张,初步构建了“新法家”思想的框架。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湘西当兵的时间,在《从文自传》中很少明确交待,甚至有的与实际时间出入很大。我在编写《沈从文生平年表》时,曾对此逐一进行考证,但因年表体例所限,不可能在《年表》中对考证的情况详加说明。加之我的考证结果又与历来诸家的考证多有出入,因此持撰此文,将我的考证说明如下,以就正于各大方家。(一)先从他离家当兵的时间说起。他在《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中曾说;“民六夏我便离开了家乡”21978年8月23日在给小时的老师田名瑜的信中说:“民六(191年)我随同杨明臣半土匪军队初次出门”。在《自传·一个老战兵》中,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沈从文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展现沈从文心中的理想世界。沈从文在“都市文明”面前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情结,都市文明压抑得他透不过气来,而湘西文化所赋予沈从文的优越感使他对都市文明不屑一顾,他那种“乡下人”的气质,令他不止一次地“否定”现代文明。家乡观念的认同感,又使他对湘西老家尤其热爱。文章对沈从文笔下三种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从感性上,认识沈从文是如何表达对人类的爱和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