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2.
智媒时代下,算法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为人们提供获取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茧房”式的负面影响,使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出现对主流意识形态认知模糊、个人思想被群体束缚、理性自觉沉默等情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遵循,构建培养理性自觉意识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是破解“信息茧房”的有效途径。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之间合力共育,完善社会多元主体治理,建设家文化“保育带”,可以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在觉解中“破茧成蝶”,实现价值观认知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更迭实现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选择权。这一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充满了新的挑战。一些媒体的无序竞争、算法推荐机制的个性化和大学生主体意愿的选择性接触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自己构建的“信息茧房”而无法自拔。“信息茧房”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阻碍大学生全面发展,降低大学生道德底线。对此,应通过创新媒体管理机制,严格把关内容推送;优化算法推送机制,唤起大学生破茧意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立足实践促进大学生发展;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预防“信息茧房”形成等路径助力大学生破除“信息茧房”。  相似文献   

4.
略论构建一个色彩文化学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文化是人类整体文化网络式结构中的分支体系之一,却又是始终未被关注的领域。采用实证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分析了该领域属于一种文化体系和其大致发展脉络,论述了该领域未被国内外重视的现状,也谈及世界范围文化交流中因缺失该文化才导致难以辨别民族色彩崇尚与禁忌而出现诸多问题。同时,还针对国内现有学科体系,提出色彩文化学学科定位和其下属学科群的规划,并呼吁构建色彩文化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律与文学”运动在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虽然并非一帆风顺,却也基本处于稳定发展的态势。然而,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领域,法律与文学研究却未像预期那样获得巨大的繁荣,基本上处于法学研究的边缘地带。诚然,基于法学专业知识与实用主义视角的考量,法学学者对法律与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前景有理由担心与焦虑。然而,如果将焦点从“法学”视域转移到“文学”视域,这个跨学科研究将显示出它更丰富和更有前途的一面。鉴于此,本论文重新界定法律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为“涉法文学”研究,并为其在法律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正名,进而为其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能性的路径——还原文学性、情感转向、文化共识,意在超越现有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实用主义范式。在真正意义上,这形成了法律与文学两个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6.
信息法学是以信息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现有文献与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信息法学教学研究工作在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方法采用以及教学开展等方面同时陷入了困境,而困境的根源在于该学科的定位和归属不明。立足于我国法科教育的传统并借鉴美俄等国信息法学的最新成果,将该学科定位为跨领域的独立法学门类,并据此提出应对困境的具体思路:构建独立与开放的理论体系,采用的研究方法以法学的概念分析与价值分析为主并兼采其他学科方法,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注重多学科的知识结合与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7.
开展跨学科教学对小学全科教师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研究以63位在职小学全科教师作为典型案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信念上,认同跨学科教学的价值,但对跨学科教学内涵了解不够;实施上,普遍认为跨学科教学困难,实施多为“一带而过”的浅层方式;效果上,跨学科教学评价开展不足,难以满足对跨学科教学效果的良好期望等问题。研究认为:受传统分学科教学观念束缚,跨学科教学知识基础薄弱,跨学科教学条件不足等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研究针对培养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素养提出建议:教育部门需要加大跨学科教学理念引领,促进小学全科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高校需要改革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知识结构;学校需要提供跨学科教学的资源,健全跨学科教研机制,积累小学全科教师跨学科教学的经验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体系”与“系统”的两个不同概念入题,论证了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系统的区别,并提出领导科学的学科体系是由领导科学的原理、应用理论、领导实践、领导效能和领导法规五个部分组成。文章从学科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的必然逻辑联系,以及学科体系与本学科的逻辑起点、基本问题、研究对象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本质联系。证明了领导科学学科体系的正确。  相似文献   

9.
从区分“法律部门”和“法学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认定,只存在分散于各相关法律部门的各种国际经济法律规范,而不存在独立的综合性的“国际经济法”法律部门;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跨国经济法律问题,需要采用综合的方法研究各种国际经济法律规范在调整跨国经济关系中的特殊性和关联性,从而也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国际经济法”法学学科。  相似文献   

1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81年,1982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学生,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成为福州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获“工业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4年获“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2005年成为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2005年成为福建省重点学科,2006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素质高、实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  相似文献   

11.
“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词,发轫于“景观”,经历了“景观”向“文化景观”的嬗变,其总体涵义指彰显文化属性的实体景观。“文化景观”的指涉范围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成为跨学科联系的高频词汇,如与文学地理学所建立起的跨学科互动。这种互动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人文地理学关键词“文化景观”,与文学地理学关键词“文学景观”之间相联又相离的关系;其二为“文化景观”自身包含的人文地理学科方法论,与文学地理学学科研究方法论之间,形成了互视、借鉴的有机模式。跨学科互动的双向审视,既修补了文化景观研究中偏离本体研究的不足,也成为检验文学地理学的学术话语权及现实功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2.
廉政学科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廉政领域发展为一个专门的、独立的学科,将十分有利于本领域理论的发展、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反腐败实践的深入。对学科要素和学科条件等方面的分析表明,廉政是可以发展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高度复杂性使得廉政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突出特点,从中国现行的学科目录体系来看,廉政学科横跨7个学科门类。因此,廉政学科发展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中期目标是发展为一个一级学科,且较优选择是归属于管理学门类;近期则可以在多个相关学科下设立廉政方向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举学的学科性质是最近几年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学科与专学或研究领域之间的差异,只代表知识发展中的不同的发展方向,而没有研究层次上的高低之别.作为专学的科举学研究必须摆脱偏狭的学科研究范式,走向开放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4.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涉农法律的立法目标、立法原则、立法内容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对农业法体系的逻辑自洽提出了更高要求。法教义学和社科法学作为我国法学研究两种典型范式,将其嵌入农业法领域审视农业法体系独立性,可更加直观地考察农业法体系的张力与限度,进而廓清农业法体系自主、体系扩容、体系补强路径。农业法应跳出现有部门法尤其是经济法部门的桎梏,在传统部门法体系之外单列作为专门性独立法部门,以体系自主性来加快《农业农村基本法》制定,为未来农业法法典化做准备条件。农业法作为跨部门法、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集成体系,以体系扩容统合农业法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证立农业法体系独立性提供理论支撑。在诸如行业法、领域法等条块集合研究、点状集成研究日趋关注背景下,农业法可在体系自主性前提下,吸收其理论范式,补强行业法治、农业农村重大改革问题等方面的制度整合。  相似文献   

16.
论经济哲学的学科性质和一般研究思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济哲学是一门通过结合法产生的结构性跨学科的综合学科,应当从“动态”、“交叉”、“综合”上把握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哲学的研究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目前可做的工作有:从思想发展史角度梳理经济学与哲学的关系;研究当代理论经济学中重大的哲学问题;研究当代全球性的涉及哲学与经济学的重大问题。开展经济哲学研究需要建立两个联盟:经济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盟;理论工作者与企业家的联盟。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应在广义人类学这个综合性平台上整合新的研究成果,以打破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各学科界线的分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关注元问题与理论逻辑的建构,应打造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向跨学科和纵深化方向发展,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8.
管理学科是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身的综合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因此这门学科的设置和发展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宽阔,所需的知识更加广泛。就工科院校而言,“宽基础、重应用”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诞生与发展离不开传统中的四个方面: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翻译教学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人文社会科学对翻译的关注与研究。翻译具有学科交叉的特性,但不能由此导致翻译研究这一学科的问题意识漫无边际,其学科体系也不能缺乏自己的特色。翻译研究学科应当在全球化、大数据等新时代特征中保持独立的学科意识,并且有必要在梳理传统翻译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论,理清体系中的逻辑关系,明确自身的研究边际,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是知识行动者基于特定的学科制度框架所从事的跨学科性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活动。学科制度精神的惯性约束和学科制度结构的刚性壁垒,阻滞了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话语霸权以及现代学科疆界林立的大学丛林,则为阻力的生发提供了土壤和养份。为了推动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还需要多管齐下: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人才,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培育知识行动者;在体制内和体制外推动多中心治理为特征的跨学科学术建制的建立;运用协作式或整合式方式推动跨学科研究计划、目标、概念的共识;扬弃传统科学思维方式,为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意识形态支持;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在体制内优化跨学科研究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