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硕鼠》) 句中“逝”字,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注云:“同‘誓’(用近人张慎仪说,见其所著《诗经异文补释》,张据《公羊传》徐彦疏引此诗作‘誓’)表示坚决之意。”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补充注释”云:“通‘誓’。”均强作假借字释之,值得商榷。按“逝”与“誓”禅母月韵,古字音同,本可能通假,但无明证。《说文通训定声》云:“逝,往也,假借为‘誓’。”杨树达《小学述林》卷一云:“盖《三家诗》有作‘誓’字者,此诗本表示决绝之辞,《三家》作‘誓’,用本字也;《毛诗》作‘逝’,  相似文献   

2.
清·阮元在《经传释词·序》中说:“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颜氏家训》虽有《音辞篇》,于古训罕有发明,赖《尔雅》、《说文》二书,解说古圣贤经传之词气,最为迫古。然《说文》惟解特造字,而不及假借字;《尔雅》所释未全,读者多误。”阮氏认为清·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填补了解说古圣贤经传虚词难释”的空白,这是中肯的。虚词难释者,主要原因之一是难于准确地训释其通假(亦谓假借)义。王引之《经传释词》虽敲开  相似文献   

3.
《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知”字毛公无传,宋以来注家多解作“知觉”。 此句郑玄另有解释。郑氏笺云:“知,匹也。……,乐其无妃匹之意。”孔颖达疏云:“知,匹’,《释诂》文。下云‘无家’‘无室’,故知此宜为匹也。”孔氏解说甚为明白:“知”训为“匹”,出《尔雅·释诂》,诂有所自。三章诗结句分别为“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指没有配偶,符合风诗常例。  相似文献   

4.
“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可“训诂”一词何时出现,还是个问题。现在一般训诂书上说,“训”“诂”二字最初单用,根据是《尔雅》有“释训”“释诂”篇名;又说二字最早连用是西汉毛亨《诗经估训传》。可《诗经诂训传》是“诂训”而...  相似文献   

5.
寤寐思服 《诗·关睢》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释”思之也,郑笺释“事也”。后世多从毛传而无(?)(?)(?)释“服”为“思之”,先秦典籍中并无旁证(?)(?)(?)(?)(?)。“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春秋时代(及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问熹《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的极是。释“服”为“思之”就属于这种情况。 查服、甲文、金文、篆文形体大同小异,皆为强迫奴隶从事劳作之意。故《说文》释“服”为“用”,《尔雅》释“服”为“事”,《广雅》释“服”为“行”,为“任”。杨树达先生在其《积微居小学述林》“释服”条中,考证甚详。(?):“古文服字皆用为职事之义,故旧诂多训为事,此事字,当如今日通言谋事之事。……而综合彝铭,诗(?)《书》诸例,以职事释之云。”看来先贤释“服”为“事”实为的解,并无释“服”为“思之”者。 或以《尚收·康诰》“要囚,服念五六日《论语》释(?)(?)思之证,而服念之服,仍以释”事“为官服念(?)“从事思考”、“进行考虑”服念二字虽连文,却非联合关系,实为动宾关系。新《辞源》不从旧注,释服念为“反复考虑”,态度是审慎的,解释是合理  相似文献   

6.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7.
说“寤寐思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之“服”,《毛传》释“思”,《郑笺》释“事”。后世多从《毛传》而无异议。但释“服”为“思”,先秦典籍中无旁证。王力先生说:“解释古书要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如果某字只在《诗经》这一句有这个意义,在《诗经》别的地方没有这个意义,在春秋时代(乃至战国时代)各书中也没有这个意义,那么这个意义就是不可靠的。”(见王力为向焘《诗经词典》写的序文)这话说得极是,释“服”为“思”就属于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释“屋漏”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近听有人把“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中的“屋漏”讲成是“屋子漏雨”,实为不妥。 《辞海》释“屋漏”一词说:“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的地方。语出《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郑玄笺:‘屋,小帐也;漏,  相似文献   

9.
高亨先生《商君书注译·垦令第一》 :“声服无通于百县 ,则民行作不顾 ,休居不听。”亨按 :声服当作声技 ,技服形近而误。声即声乐 ,技即今语所谓“杂技”。说详新笺。笔者按 :“技”、“服”除了皆从“又”外 ,字形并不很相近 ,要误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且即使在《新笺》中 ,高氏也没有提供直接的书证 ,如果严谨一点 ,也只能说“服”疑为“技”之误。其实“服”未必是误字 ,《诗经·小雅·六月》“共武之服” ,《笺》、《尔雅·释诂》并云 :“服 ,事也” ,窃以为“声服”之“服”亦当训为事。又《诗经·大雅·灵台》“瞍奏公” ,《传》 :“…  相似文献   

10.
雀形目黄鹂科的黄鹂(Oriolos chinensis diffusus)是一种形色美观、鸣声悦耳的小鸟。它在古代有许多别名。《尔雅·释鸟》说:“皇,黄鸟。”郭璞注:“俗呼黄离留亦名搏黍。”陆玑《诗草木虫鱼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鹙黄,一名楚雀。齐人谓之搏黍,常葚熟时来在桑间,故里语曰:‘黄栗留,看我麦黄葚熟。’” (见《尔雅》邢《疏》及《毛诗正义·葛覃》孔《疏》所引)  相似文献   

11.
《诗·周南·桃天》:“桃之夭夭,有(艹贲)其实。”《毛传》:“(艹贲),实貌。”段玉裁《诗经小学》云:“(艹贲)蒉,实之大也。《方言》‘坟,地大也。”《说文》‘颁,大头也。”《苕之华》《传》‘坟,大也。’《灵台》《传》‘贲,大鼓也。’《韩奕》《传》‘汾,大也。’合数字音义考之可见。”俞樾《群经平议》与段氏旨同,并进而挑明“贲与坟、(艹贲)字异而意同。”由此则“(艹贲)”之义训可明。近人于省吾先生从文字学角度证成“贲,古斑字,文章貌”,“有(艹贲)其实”即“有斑其实”,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并谓《鱼藻》“有颁其  相似文献   

1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13.
谈声训     
一、什么是声训?“ 声训亦称“音训”。声训就是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词义,是训释词义的方式之一。例如: ①《易·序卦》:“晋者,进也。” ②《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③《尔雅·释言》:“颠,顶也。” ④《说文·衣部》;“衣,依也。” ⑤《释名·释天》:“风,放也,气放散也。” 例①“晋”“进”同音,例④“衣”“依”同音,均以同音字为训。例②“庠”“养”叠韵,“校”“教”叠韵,均以叠韵字为训。例③“颠”“顶”双声,例⑤“风”  相似文献   

14.
向来治《尔雅》者,多重对其词语意义的疏证,而对体例的研究则不那么重视。实际上,对《尔雅》体例的深入研究,也是批判继承《尔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尔雅》体例的分类问题略作探索,以就正于方家。《尔雅》把2219个训列大致按义分为十九大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但编纂者并没就此而止,在十九篇篇内也基本上按义层层分类。如后篇(后十六篇略称)《释亲》《释天》《释地》《释丘》《释水》《释畜》七篇就在篇与训列的中间环节标明了类目,以示篇内的按义分类。我们试举《释地》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5.
《诗经·周南·苤苢》是一首小诗,也是名篇,许多选本都选了它。但对它的解释至今仍有纷歧,试作新解,共资探讨。 苤苢是什么,现在认识比较一致,各家都以为是中药中的车前草。但古代颇有不同说法,这些不同说法对近人仍有影响。①在古代典籍中,《诗·毛传》与《尔雅·释草》相同。《毛传》说:“苤苢,马舄。马舄,车前也。”孔颖达《正义》说,《毛传》根据《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周代礼乐制度,对《诗经·周颂·载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篇中若干关键词语的训释,对于《诗经》与其他先秦典籍的解读有普遍的意义.本文认为,诗篇中的“媚”字,是一个表述先秦时代“和合”哲学思想的重要词语.本文还对周代礼乐制度中的礼俗关系作了一定的释述.  相似文献   

17.
<正> 历代诸家释“训诂”,有涉及方言的,也有不涉及的。郭璞在《尔雅·释诂》的注中明确地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就涉及训诂和方言的关系。而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只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入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但是此说虽然在字面没有提到方言二字,而在“古今异言”这四个字里,不能说不可以包容方言,只不过是提法笼统,没有强调方言罢了。所谓“古今异言”,可以这样理解:古与古有“异言”,今与今有“异言”,古与今有“异言”。在同代的“异言”里,主要是指方言同通语的差别。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18.
郭璞(276—324)训诂语言中,有一些训诂术语,有的是继承前人的用法,有的则是郭氏的创新。如: 美恶不嫌同名 《尔雅·释诂》:“徂、在,存也。”注:“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又“肆、故,今也。”注:“肆既为故,又为今,今亦为故,故亦为今,此义相反而兼通者。”这是郭璞认为反训的用例。现存训诂著作中,郭璞最早谈到反训。“美恶不嫌同辞”,见于《公羊传·隐公七年》:“《春秋》贵贱不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何休  相似文献   

19.
《尔雅》凡一十九篇,前三篇解释语词,采用“同义类聚”的编排法,相当于今《同义词词典》;后十六篇解释专科词语,涉及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可谓囊括百科,无异于一部“百科词典”。一十九篇即一十九义类,每一义类又分若干小类,有的还明确标目。《尔雅》“同义类聚”,囊括百科及其结构层次,在中外辞书发展史上,均属首创,已得到辞书研究者的充分肯定。然对《尔雅》释义的方法作细致的分析、归纳,这项工作似做得还很不够,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次尝试。说及《尔雅》的释义方法,往往仅择其大端言之: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前者如《尔雅·释诂(上)》(以下只注篇  相似文献   

20.
语言女学~大I、I、年“场次,是复合盘词吗?···“·……汪磊(1.32)“无以,、“有以.新解·~····一田雨泽(1 .34)艺术媒介: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王向峰宋炜(1,36)司马迁作《史记》未采《战国策》说 ‘’“‘’“’‘·…’‘·················……徐克文Q.41)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求是······……朱明抢(1。47)应该重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胡国瑞(l。51)莫泊桑与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比较 ’‘’‘””””.”二’……’·‘······……王森(1。貂)娜拉和林道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