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语调作为传统财务信息的必要和有益补充,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以2008—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媒体报道对MD&A语调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体报道显著增加了MD&A语调操纵。进一步分析表明,管理层对于媒体正面报道进行了更多正向语调操纵以迎合投资者预期,而对于媒体负面报道倾向则实施负向语调操纵。此外,产权性质、超额薪酬和审计监管环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获取超额薪酬的自利动机增强了管理层借助媒体报道操纵语调的倾向,而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国有企业以及审计监督削弱了媒体报道与管理层语调操纵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股权质押爆仓事件频频出现的背景下,以2014—2019年我国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股权质押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揭示了外部审计监督对该影响的调节机制。研究发现:大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且质押比例越高,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外部审计监督可以明显抑制股权质押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质押企业通过销售操纵、生产操纵和费用操纵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外部审计监督主要通过抑制生产操纵行为和费用操纵行为来抑制股权质押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上述结果在真实盈余管理滞后一期、增加控制变量以及替换外部审计监督衡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未来管理中应在股权质押融资前严格审核,融资后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投资行为;警惕高比例股权质押企业;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的力度,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更好地识别并抑制企业通过销售操纵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这一路径,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在过去的二三年问也甚嚣尘上,美、欧、日等以所谓的“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为依据,要求人民币升值,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违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简称IMF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简称WTO协定)中的义务。但本人翻遍《IMF协定》,找不出一项条款可授权某西方金融大国以自行立法认定我国为“货币操纵国”并对我横加指责和制裁。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上市公司利润表为基础,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对总体财务指标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找出对利润操纵行为敏感的会计报表项目,据此可以设计出一套对已操纵的信息具有强烈警示作用的指标体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2003年沪市A股首亏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利润操纵行为;为了防范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必须从规范公司内部治理、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外部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存在操纵盈余的倾向,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存在失真的问题,这些容易误导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从而对资本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防范盈余操纵需要从削弱上市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缩小盈余操纵的制度条件空间、提升盈余操纵的发现概率、加强对操纵盈余的惩处力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6.
利润操纵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润操纵,主要可分为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和利润平稳化三种形式。其方法,从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看,有明显违反会计准则的利润操纵方法、会计准则规定范围之内的利润操纵方法、会计准则规定范围之外的利润操纵方法;从利润来源看,有收入操纵、成本和费用操纵、利得操纵、损失操纵。从经济学角度看,利润操纵的原因主要有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会计自身的模糊性、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的供给不规范、会计信息的需求不足及利润操纵的收益大于成本等六个方面,治理利润操纵便要从这六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操纵市场行为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操纵市场行为的定义、法律性质与分类等基本问题是充分监管、有力处罚和有效预防操纵市场行为的基础性问题。操纵市场行为应当定义为以欺诈致使他人从事证券交易为目的,制造虚假的证券交易或者其他虚假现象的行为。操纵市场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是垄断、恶意投机,而是证券欺诈。操纵市场行为可分为交易型和非交易型两大类,合同型和行动型操纵市场行为不应成为独立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6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行修订所提供的自然实验机会,考察了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对高管薪酬激励的影响。以2005—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发现,在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办法变更后,央企通过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将非经常性收益计入经常性损益的行为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表明,存在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嫌疑的央企主营业务并未呈现出持续改善的迹象,再次支持了会计科目归类操纵假说。此外,研究还发现会计科目归类操纵程度与高管薪酬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管利用会计科目归类操纵获得了薪酬收益。因此,监管部门在制定央企业绩考核办法时,应考虑会计科目归类操纵的可能影响,尽可能将薪酬业绩指标基于企业不易进行科目归类操纵的业绩指标;同时,通过加强会计和审计监管,来防范和抑制企业的会计科目归类操纵行为,以增强央企业绩考核办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操纵利润行为歪曲了企业的盈利状况,隐藏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企业操纵利润现象的成因、手段及社会危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遏制操纵利润行为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转嫁风险,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情节严重的行为。本文对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罪与非罪的界限、既遂与未遂、共同犯罪、该罪与诈骗罪等犯罪的界限等问题,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的制约作用是永恒的,即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反抗主流意识形态之时,依然摆脱不掉它的操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存在程度差异性。通过分析中国传统译史上的典型译例,可以发现:一方面译者翻译行为摆脱不掉意识形态的操纵,另一方面译者总是发挥一定程度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差异与意识形态的制约等文化因素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资产减值准备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计提的过程中,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已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必然性、历史沿革、存在问题与原因等进行分析后,提出要防止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需要从市场经济的培育、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会计制度的完善、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华人时刊》2006,(8):79-79
新华社布普塞尔消息:欧盟委员会6月28日决定提高罚款标准,以打击市场垄断的操纵价格等不正当市场竞争行为。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因素。对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历史和现实的动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各层监督机制、财务报表使用者及财务报告的需求等问题剖析 ,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改进的三时期市场操纵模型,说明证券价格涨跌幅限制制度可以降低公众对个股期望收益率的预期,增加知情交易者实施价格操纵的成本,从而减少操纵行为发生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利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建立Logit模型、Probit模型以及Logistic模型等分析了涨跌幅限制制度与市场操纵和价格波动性之间的关系,验证了减少操纵行为是监管当局采用此制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八项规定"引发的国企费用归类操纵行为严重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文章利用"八项规定"实施前两年(2010-2011年)和实施后两年(2013-2014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了考察内部控制和独立审计对国企费用归类操纵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发现:相比于内部控制指数较高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指数较低的国有企业的费用归类操纵行为更严重;相比于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国有企业,聘请非"四大"的国有企业的费用归类操纵行为更严重.研究表明,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均可有效抑制国企费用归类操纵行为.研究结论对于治理国企费用归类操纵行为,提升"八项规定"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6—2013年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现金增资为研究对象,探讨上市公司在实施现金增资前是否存在盈余操纵行为以及在现金增资前后,股价是否因为盈余操纵而出现异常波动。研究发现,在现金增资前2年,部分上市公司有显著的盈余操纵行为;在现金增资前后股价出现异常波动,且有盈余操纵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操纵证券市场是严重的证券欺诈行为,而其引起的民事赔偿责任缺乏可操作的法律规定.操纵市场的民事责任问题应从操纵市场的界定、归责原则,赔偿主体、损失的确定方法等几个方面重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朝鲜战争是联合国成立后爆发的第一场大规模国际性战争,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组建联合国军入朝,参与了战争的全过程,并在民间救济、停战谈判等方面发挥了作用。联合国干涉朝鲜战争既是美国及其盟友操纵的结果,也是联合国与朝鲜问题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联合国的决策虽有瑕疵,但履行了相应的法律程序,具有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承认联合国干涉朝鲜战争的合法性并不意味着否认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合理性与功绩。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盈余操纵行为被市场或监管机构发现的概率,公司可能会选择承担盈余操纵所产生的税负成本。相应地,在客户主导的审计市场上,审计师可能会因自身承担较低风险而配合客户的纳税型盈余操纵。以2012—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异常审计收费及审计意见是否在纳税和非纳税这两种类型的盈余操纵中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客户为操纵盈余纳税和不纳税都降低了公司的盈余持续性,且纳税型盈余操纵可能造成公司未来更大的经营风险,更有可能损害投资者利益,但审计师会通过提高审计收费和发表非无保留审计意见应对客户的非纳税型操纵盈余行为,而不太重视更为隐蔽的纳税型操纵盈余,以规避客户的流失,这种现象在透明度低的公司中更可能出现。研究揭示了竞争压力下审计师权衡风险后对客户纳税型盈余操纵的"纵容"行为,有助于监管部门提升对公司中较隐蔽的纳税型盈余操纵及相应审计师行为的关注和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