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以往论者释儒,罕有联系子夏姓氏者,释君子有两种含义:有德者、有位者.进一步分析可说君子有四种含义.就已然性而言,除了以往所谓两种,还有第三种有德又有位者.第四种是孔子教育弟子君子应当如何如何,尚不具备已然性,就理想标准而言比较接近第三种含义.其实,无论两种还是四种,都是后人结合《论语》具体语境所作的分析,而在孔子心中和《论语》中,君子大概只有一种含义:有德又有位者;小人则是其反义词.儒在孔子时代,还是一种行业,这一行业包括承继了巫、史、祝、卜等王官知识技艺而以教师、治丧、相礼、占卜等为职业的所有术士.君子标准加上儒之职业性,就是所谓“君子儒”.子夏作为卜氏后裔、卜偃后人,出身于由贵族沦为民间术士而世代为人占卦决疑的贫寒之家.“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是孔子针对子夏的出身,对其进行入学教育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与小人是一对相互对立的范畴 ,二者具有不同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内涵。孔子认为君子寻求善道 ,小人追求私利 ;君子崇尚道德 ;小人推崇武力 ;君子见利思义 ,小人见利忘义 ;君子崇仁遵礼 ,小人弃仁违礼。孔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在近代被视为歧视女性的铁证。孔子被后人敬为万世师表,从其一以贯之的思想看,“难养”并非指犬马一般的喂养,而更应该是教养。“女子”和“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区别的对象,在教育的方法上亦应有所不同。春秋时代礼坏乐崩,女主干政、小人为君,孔子此说实为感叹教育女子与小人之不易。  相似文献   

4.
说“小人”     
小人的“小”.既不指年龄,也非指地位,而是说小人思想素质低、道德修养差。小人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至今没有确沦。但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注意到了这类人物。在他那篇《论语》中.十多处提到小人,诸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在孔子的笔下.小人的臭名早就远扬了。  相似文献   

5.
"小人"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种特有的现象,往往与"君子"对举,在先秦时期,经历了由位到德的变化,成为社会评价和审美评价的标准。汉唐时期,不攻小人,国家强盛。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唐末的牛李党争,都是由于君子和小人的激辩而产生的党争,致使国家衰亡。宋明时期对小人大加攻伐,宋代产生了庆历党争、元佑党争、蔡京对新党的迫害以及庆元党禁等几次党争,并伴随宋代始终。明代围绕着大礼仪开始了君子和小人的激辩,因此而影响了明代的政治格局,明末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加速了明代的灭亡。其实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小人成了持不同政见者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对于孔子所言的“君子不器”,后人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观点基于“专”与“通”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不局限于一才一艺,而要博学多能;另一种观点基于“道”与“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要不拘泥于“器”,而要以“道”统摄“器”。前一种观点用“器”去解释“不器”,使得“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丧失;后一种观点突显了君子的超越性和独立性,合乎孔子对君子志于大道的界说。“君子不器”蕴含着“学者”追求成为君子的次序。这一次序展现着“道”与“器”的辩证法:从“本体论”的角度而言,行道在先,学艺在后;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艺在先,行道在后。现代教育是专业教育,在对培养学生对“大道”的把握上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种种问题。“君子不器”中的教育思想提醒我们要从“道”出发,以“道”为目标,培养“向道”的君子。  相似文献   

7.
<正> 现代不少学者长期以来把《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当作纯阶级概念看待。如说:“孔子从其特定立场出发,区分了与历史上奴隶主奴隶两阶级不同的‘君子’‘小人’两大身份等级的阶级关系和地位。”另有人说。“处于剥削地位的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君子’处于被剥削地位的另一群人,孔子称之为‘小人’。”在最近出版的著作中,持这种观点的也不少。如说:“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这是说‘仁’这一道德品质是统治阶级(君子)的道德品质,被统统治阶级(小人)是说不上‘仁’的。他所讲的‘仁’不包括劳动者。”总之无论是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即“君子”,其人格特征是“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指出因材施教,是孔子在对君子的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是君子的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统一。孔子的君子观以及孔子培养君子的方法,在今天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君子人格观的诗性言说方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君子”,是孔子理想的现实人格;“君子”人格观,成为其伦理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君子人格,孔子使用了理性言说的方式进行理性阐释,从而体现了先秦时代的哲人所具有的理性高度。同时,他还使用了诗性隐喻的言说方式阐述君子的人格、评价和教育弟子,从而使其言说呈现出一种原始“诗性(智慧)”的特征,并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君子”出现率高达107次之多。字典辞书以及《论语》的多种译注本大都是从“德”与“位”两方面或者偏向于某一方面对“君子”的文化内涵进行界定的。笔者认为,此种界定是不全面的,“君子”的文化内涵呈多样性展开,具有五个方面的文化特质和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使“君子”最终成为了孔子政治追求与文化理想多元组合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探讨“君子”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其合理而有用的内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