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前年,施德福等同志发表了《杜林哲学体系剖析》一文(见《北京大学学报》1978年第二期),去年,马鼎璋等同志又发表了《<反杜林论>哲学编的基本线索》一文(见《吉林大学学报》1979年第一期),对杜林哲学性质和恩格斯对杜林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摆出了  相似文献   

2.
<正> 恩格斯的光辉著作《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反对杜林主义斗争的产物,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总结。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方面,说明恩格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分配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杜林论》中。他在同杜林作斗争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杜林的见解,从而使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思想的阐述。首先,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为了规定他所设想的经济公社社员工资的高度,所提出的“‘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时指出,按照杜林的办法去做,每个社员每天做六小时工,公  相似文献   

4.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认为:平等的本质是经济状况的反映.并从三个角度依次对杜林的平等谬论进行批判:批判杜林抽象的研究对象无助于实际平等问题的解决;批判杜林抽象、先验的分析方法不能探寻事物的规律、性质以及特征;批判杜林平等话语只会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当前,解读恩格斯平等思想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是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的.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是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也是真理过程的运动规律.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真理的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第一次深刻地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法思想.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则针对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只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绝对真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唯心主义一万年以后还存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存在唯心主义的科学论断 ,觉得是一个怪问题 ,难于理解。其实 ,只要认真分析一下 ,并不难懂。随着将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以及阶级的消灭 ,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根源逐步消灭了 ,但是还存在着认识论根源。这是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第三章《分类·先验主义》中 ,批判了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阐述了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杜林抬出纯数学这张王牌为自己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辩护 :…  相似文献   

7.
论杜林哲学     
一个多世纪以来,杜林作为一个过了时的批判对象早已被遗忘了。但是,由于《反杜林论》是一部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为要深入理解《反杜林论》哲学编的基本思想,掌握恩格斯对杜林哲学批判的实质,就不能不对杜林哲学的本来面目,予以如实的阐述,给予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伟大领袖毛主席最近作了关于理论问题的重要指示,并号召我们“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重温恩格斯在《反杜休论》《分配》一章中对杜林“经济公社”的批判,对于我们认清林彪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实质,分析新资产阶级产生的经济基础,反修防修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正当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工人运动蓬勃高涨的时候,马克思主义最危险最狡猾的敌人杜林,从唯心主义先验论出发,臆造了一个建立在“普遍的公平原则”基础上的“经济公社”,疯狂地攻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对于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一一驳斥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庞长富同志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一年第九期发表题为《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的文章中,主要的观点,就是认为物质与意识只有同一,没有对立,所以不是对立统一关系。我觉得不仅这个根本观点值得研究,而且他的全部论据都是值得研究的。第一,错误的理解经典作家的原意。庞文引证了两段主要语录。一段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的语录。一段是列宁在《唯批》中批判马赫主义的语录。以此来说明经典作家“否认”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主张物质与意识“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它们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关系。”其实恰恰相反。恩格斯这里不仅批判杜林  相似文献   

10.
持唯物主义真理发辩证逻辑精微──《历史唯物论科学体系和领导与决策研究》读后王佩琼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继承和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及历史唯物论,但是无论唯物辩证法还是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都还没有来得及形成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革的实质恩格斯写于1877年的《卡尔·马克思》和发表于1883年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文,都明确地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恩格斯为什么没有把马克思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看成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没有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吉林大学哲学系,召开了关于杜林哲学性质和恩格斯批判杜林哲学实质的讨论会。分歧意见如下: 一、关于杜林哲学性质 一种观点认为,杜林哲学是折中主义的大杂烩,其主要倾向是唯心主义,或者说唯心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反杜林论·哲学篇》中恩格斯之创见"真正人的道德",主要批判了杜林在"道德与法"问题上所宣扬的"抽象永恒道德论",同时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正> 恩格斯所著《反杜林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和杜林的哲学论战,是该书的基本内容之一。近几年来,哲学界对这场论战的实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一) 《反杜林论》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众所周知,“这部著作决不是什么‘内心激动’的成果,恰恰相反”,它是德国社会阶级斗争及其在党内的反映。这个时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在哲学思想战线上,主要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斗争;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重点是开倒车的新康德主义,要扫荡的是惹人讨厌的折衷主义。杜林哲学是在创造体系成风、折衷主义横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  相似文献   

15.
1、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扬弃与超越,标志着一种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诞生. 当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不是与旧唯物主义绝对对立的,因为与对待其它哲学形态一样,马克思没有也决不会对旧唯物主义采取简单的否定和抛弃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21,(5)
晚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以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以自然辩证法为试金石详细阐述了他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卢卡奇将历史和自然对立起来,因此,使"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实证主义方法产生了理论错位。在恩格斯那里,自然和历史实际上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自由必须以必然为前提,人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自然和历史之间、客观必然性和主体能动性之间以实践为中介的辩证关系,任何将马克思主义某一方面的理论极端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7.
杜林哲学的性质是什么?这是《反杜林论》研究和教学中经常引起争论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对于这个问题,聚讼纷纭,各异其论,莫衷一是。 关于杜林哲学的性质,恩格斯和列宁早已有精辟的分析和科学的论断。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分歧,真伪莫辨,众说难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注释和宣传中存在着的主观主义学风和实用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 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且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马恩选集》第4卷第224页)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已经从“自发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演变史中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19.
关于哲学唯物主义的意义,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曾提出明确的解说。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亦即:“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以上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0页)  相似文献   

20.
1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下简称《起源》),其目的在于以唯物主义历史观阐述美国学者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因此,很多学者都将摩尔根的理论视为恩格斯研究家庭问题的基础。实际上,对恩格斯的家庭研究影响最深的学者并不是摩尔根,而是巴霍芬。甚至可以说,恩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