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皮埃尔·布迪厄的人类学研究及其成就,是当时法国社会与政治条件的结果,更是他的人生阅历及学术旨趣的直接产物。他的人类学成果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其学术思想的灵感来源和认识论反思的基础,而且促成了他“从规则到策略”的转变。可以说,人类学研究是布迪厄一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萨林斯是一位思想丰富多变的人类学大家。在其学术生涯早期,他是一位新进化论者;在其学术生涯中后期,他是一位文化(结构)决定论者。萨林斯学术思想转折,与其学术经历密切相关。1967—1969年两年的法国游学,不仅让萨林斯初步领略了以莫斯、斯特劳斯等人为首的法国社会人类学学术思想的魅力,而且使其实现了学术思想的自我的扬弃与超越,逐步从一位新进化论者转变为一位文化(结构)决定论者。  相似文献   

3.
莫斯科大学的民族学教学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莫斯科大学自然科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爱好者协会的活动就开始了。1884年,在Д·Н·阿努钦的领导下开办了地理学和民族学教研室。而且当时他还努力建立了规模不大、但设备良好的大学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博物馆。阿努钦的学术思想对于研究所谓的“三位一体”,即必须把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这三门学科的力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把握住人类学与知识全球化、后现代认识论的关系,从人类学与文学的相互作用这个新角度着眼,透析出20世节纪文学创作观念变革与文学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动力.在文学创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发现如何激发出"人类学想象",体现在从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整个20世纪文学发展之中;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再整合作用;并对其代表人物弗莱的理论遗产进行全面剖析;对人类学知识与文学研究的最佳结合点--神话学做了点面结合的示范性阐述;结合神话学传播中国的过程,论述和总结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中国本土化实践经验,特别是"三重证据法"的提出,为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动“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世界民族研究室于 2 0 0 4年 7月 2 7日邀请社会人类学著名学者阮西湖研究员以“世界民族研究的继承与发展”为题举办讲座 ,对学科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追溯、评估和预测。阮先生强调 ,从事世界民族研究必须遵循三项原则 :深入实地调查 ;善于发现、观察和解决问题 ;树立学术胆识 ,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创新。他还指出 ,作为国家培养的世界民族研究人员 ,应具有为国效力的责任感 ,树立自己的学术优势 ,建立扎实的学术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布迪厄用"实践"调和了传统人类学有关结构与行为、文化与人之间的二元对立观.以实践理论考察社会文化现象,布迪厄提出了"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处于一个不断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变迁.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分析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现象,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制度理论及布迪厄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亲属制度理论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的核心内容;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石是以女人为中介的交换,列维-斯特劳斯区分了交换的两种基本形式:即限定性交换和一般性交换;基于这一理论的局限性,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布迪厄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鄂东永丰村舞龙灯习俗,并依据布迪厄关于实践研究的核心概念--惯习、结构和场域等展开论述.文章指出,舞龙灯习俗从惯习看,是村庄历史图腾的再现;从结构看,是村庄精英集团的盛会;从场域看,是村庄势力范围的界定.这三者共同作用,促成村庄认同意识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传统的壮族绣球并探寻绣球产业化发展的历程,试图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综合各项与绣球工艺发展相关的文化因素来分析绣球这一艺术样式传承与变迁的主要原因,进而对绣球工艺如何在当下发展提出了积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既有的费孝通研究中,乡土中国这一概念获得极大的重视,大量的研究皆沿袭从乡土到小城镇再至区域发展与全国一盘棋的线索来对其学术思想与方法进行解读。然而几乎未有研究注意到费孝通对于中国山川的关注,而恰恰是这种对于中国山川关注的前后变化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由此入手不但可以对其有关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的研究形成更为全面与整体的认识,而且也促使我们思考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这种两重性决不可偏废其一,它们的平衡无论是对学科的建设,还是对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及中国人而言,都将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一个学者最好的纪念就是对他学术心路的追忆、对其作品的肯定和对其衣钵的传承,这应当是我们作为研究者的一种追求和共识。2019年8月29日,著名回族史学家杨怀中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于一个以学术为志向的学者而言,肉体的生命结束了,但学术生命没有终止,先生身前所著的学术著作、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会因后来者的阅读和传承而得以延续。文章以杨怀中先生的《回族史散论》为切入点,回顾杨先生的系列著作,梳理杨先生的学术心路、学术遗产和为学之风,以期在先生学术著作和为学之风的勉励中前行。  相似文献   

12.
王启龙  杨洋 《民族学刊》2020,11(1):105-111, 145
乌瑞(Uray Géza,1921-1991),匈牙利著名藏学家、语言学家,他在藏语言、藏族历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乌瑞的学术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藏学启蒙时期(1940-1948),藏学研究初级阶段(1949-1973),全身心投入藏学研究阶段(1973-1991)。其对藏族方言、古藏文的研究包括对藏文动词结构、藏文词后缀的探究;其对藏族的研究主要通过对古藏文历史文献的考证,以探讨吐蕃时期的历史制度等。乌瑞的研究成果体现其丰富的文献基础和扎实的文学功底。他对古西藏文献学的一些难题和有争议问题有着颇为审慎的判断力,这使他成为一代典范。目前,国内学界对乌瑞的研究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3.
瞿林东 《回族研究》2006,1(2):25-40
白寿彝先生的学术思想集中表现为社会责任和理论追求;其成就反映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民族史和宗教史等许多领域;他的学风和文风作为精神境界和表现形式,则深深地浸润着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白先生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史学家。探讨他的学术思想和史学成就,具有学术史的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秀大瑶山考察对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秀大瑶山考察是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开始,他一生中的一些重要学术成果与大瑶山考察有关,他的学术研究方法在大瑶山考察中得到首次应用和体验。大瑶山的考察改变了费孝通一生学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霍巍 《西藏研究》2006,3(3):97-101
文章是对新著《上古西藏与波斯文明》一书的书评。文章对书中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作了学术性的评述,并对这部新著中所涉及到的若干重大学术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从中亚文明研究的视野对这一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与意义阐发了一些观点,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苏杰 《回族研究》2020,(1):78-84
黎光明是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学人。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情谊与学术传承,虽辗转粤、京、赣、川多地而未曾稍衰,体现在引入学术研究之门、奠定学术成长之基、"拉回学术研究之轨"等方面。文章根据《顾颉刚日记》《顾颉刚书信集》及相关史料,略述顾颉刚与黎光明的师生交谊,再现一代文史大家如何对待和培养学术传人的生动过程,展示传奇回族学人黎光明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从教学风格、学科建设思想和学问情怀三个方面对费孝通先生一生探索的榜样意义进行阐发。费先生在教学上倡导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从实求知的教学理念,在学科建设上坚持面向实践、学以致用的学术导向,在学术追求上达到将家、国、天下自觉统一起来的极高境界,他宏富的著述、深刻的思想和崇高的追求,是值得后人永远珍视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8.
马占明 《回族研究》2011,(3):115-121
金天柱是清初回族学者,曾在清翰林院任教习,期间著述《清真释疑》一部。与明末清初其他“回儒”们相比,在同儒家的关系问题和对待释道的态度上,金天柱有其独特之处,但却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他唯一的传世之作也鲜有学者关注。本人在马来西亚攻读博士期间,选择《清真释疑》作为博士论文进行了研究,并译成英文,现将部分研究成果加以整理...  相似文献   

19.
杜靖 《民族论坛》2012,(4):16-27
庄孔韶的历史观,经历了早期进化论线性时间观、中期文化变迁论历史观和后期反对现代性线性思维的"意义的历史"观之变换。他对传统与现代性关系的思考也经历了从学院派人类学向应用人类学领域之衔接。他的整体历史人类学主张是中国人类学未来发展中一份不可多得的学术资源。当然,也存在进一步理论提升的空间。庄孔韶人类学实践中的"理念观"、"文化观"和"历史观"三者之间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必须从内在深层关联上予以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回族学界对王岱舆的宇宙发生论、认主学等问题探讨较多,但较少对于其关于妇女的伦理思想加以讨论。本文拟在前人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岱舆的妇女伦理思想进行初步的考察分析,以展现其所建构的伊斯兰教妇女伦理体系,以及说明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本文主要涉及儒家伦理学说)中女性观的横向联系,在此基础上,来阐释伊斯兰教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