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确处理乡镇党委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现代《官场现形记》”的所谓“官场系列小说”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悄然流行。这些小说着意描写一些“官场人物”投机取巧、阿谀逢迎、圆滑世故的“为官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前一部分人的灰暗心理,从而拥有为数不少的读者群。有的领导干部学习理论、  相似文献   

2.
胡子宏 《决策》2011,(5):95-95
10多年来,林林总总的官场小说,基本分为三个阶段:“高大全”的主旋律类、细致入微的“官场原生态”、良莠不分的“揭露黑幕类”。河北著名作家贾兴安的长篇小说《县长门》,却凸显出一股久违的纯净的阅读感。  相似文献   

3.
文化     
《领导文萃》2011,(8):140-141
中国“官场小说”风靡 个人野心、政治阴谋以及对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详细描述融合成被称为“官场小说”的一种文学现象。王晓方在这类题材的小说中树立了王者地位,已经卖出了300万册标题引入注目的作品,其中包括《驻京办主任》。12年前,  相似文献   

4.
胡林翼曾经感叹:“本朝官场中,全以《红楼梦》一书为秘本,故一入仕途,即钻营挤轧,无所不至。”清人好谈官场秘籍,盖风气使然。其实官场这一套用世之学,套句现成的话,也是古已有之,而且并不“于今为烈”。《庄谐选录》“官诀”条云:今日做官,灵巧圆滑四字缺一不可。有机必觉之谓灵,随缘能转之谓圆,用术不穷之谓巧,遇难不滞之谓滑。苟精熟此四字,做官无不得意者。这属于总则性质,同书另一条“官诀”讲得略为具体:今日官事,应之之道有三:曰应酬,曰对付,曰敷衍。应酬者,宦途进步之所系,得失存亡之所关,不得不以全力赴之也;对付者,己心所不欲而意…  相似文献   

5.
官场刮起迷信风,是一个应当警惕的现象。《求是》杂志评论说:“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意识有所动摇,逐渐弱化……一些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值得高度注意。”为此,本期“社会纵横”对一些深陷在封建迷信泥潭中的官场“迷奴”典型进行一次搜索,供读者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领导决策信息》2012,(3):17-I0001
2012年0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一个整版的报道,揭露当前弥漫于官场的所谓“酒文化”现象。并有此一问:官场“酒文化”酿出了什么?文章说,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11-11
在中国“官场风水学”并非新鲜事物。多位风水师都认为.官员信奉风水的情况非常普遍。风水师与官场政治的结合.是大陆新一轮风水盛行的最大特点。二者的相互依赖.成为大陆风水业的“潜规则”。10月2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援引2006年一项对17个省区市900名县处级官员的调查显示.“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信”风水的官员,  相似文献   

8.
哭泣,也是一种政治权术。 4月19日台湾《中时晚报》的一篇题为《官场一片哭海,哭得话题连连》的新闻特写,就以生动的笔触把台北官场流行的“高官哭泣现象”刻划得入木三分。 台湾官场最近几年泪流成河。男女高官都有哭泣的记录。这篇  相似文献   

9.
黄力 《领导广角》2003,(7):36-36
2003年第三期《随笔》刊登了“三湘女巨贪”蒋艳萍的若干“语录”。每段“语录”都有发人深省之处。一番“零距离接触”之后,她对她的情夫之一、原湖南省邮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张某曾说过一番贴心话:“我对官场比谁都窥视得透!现今是什么世道?物欲横流啊!这股浊流已漫延到官场每  相似文献   

10.
王运宝 《决策》2009,(11):10-13
官场小说已经构筑起一副“现代官场生态全景图”。但官场永远大于“官场小说”,文学是现实的艺术提升,不可能全部复制官场现状。  相似文献   

11.
“回扣”成风,是清朝末年官场上的一大景观。《清朝野史大观》卷一说翁同和被慈禧太后罢官,是因为慈禧太后快要过生日,“是年9月,有旨交户部提款百万,搭排云殿之彩栅”,翁同和当时坚决不同意,认为“颐和园一彩栅之价,何致需百万之巨”。这其实是书生之见。一来慈禧崇  相似文献   

12.
官饭难吃     
汪朗 《领导文萃》2011,(15):123-125
世上什么饭最难吃?官饭——官场之饭。说官饭难吃,并非指其滋味不佳,尽管这是事实。清代负责为官员聚餐提供饮食的光禄寺之厨艺,曾有幸进入京城“十可笑”之列。有一文人陈耕石探望主管光禄寺的朋友时,考察过此处饭菜,并写下了一首《黄莺儿》:“蹄子小多毛。秤梗鳗,着腻烧。海参倔强蹄筋跳,鱼虾寿天,鸡鹅寿高。冬春米饭黄而糙。  相似文献   

13.
明代,虽身处贿赂盛行、争权夺利的官场生态,像于谦那样志存高远的贤臣却依然坚守节操、修身如玉。他在《无题》中剖心表白:“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自古而今,这种重名节的品格,成为中华文化的清流,即使处于世俗的烟尘中,依然如沁人心脾之暗香,令人信从。  相似文献   

14.
王运宝 《决策》2009,(11):26-27
官场外的人,或者不懂得官场门径的官场新人,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如何有“秘笈”功效。真正官场老手,并不会跟着一部小说去学。  相似文献   

15.
《办公室业务》2011,(12):10-10
中国官场存在一种“低调”之风,突出表现是很多干部信奉中庸之道“和稀泥”,不左不右随大流,攻坚克难往后拖,棘手问题不敢碰。在目前的换届期间表现更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担当越多,责任越重,  相似文献   

16.
偶翻《明朝小史》,看到这样一段记述:“帝(明太祖)治贪官,法律甚严,赃至六十两以上,俱剥皮贯草。凡府州县卫所衙门之左,特立一庙祀土地,为剥皮场,名其庙曰:皮场庙。又于公座旁,置一剥皮贯草之袋。”明太祖朱元璋将贪官剥皮贯草,并将剥皮贯草之袋置于官员的公座旁,虽是警戒,但显然过于残暴。然掩卷而思,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惩治的决心之大还是值得肯定的。想想明初有“吏治澄清者百余年”的记载,当然不会毫无根据。明承元后,能够扭转元末官场的腐败风气而有百余年的清明政治,与朱元璋的狠抓严打是不无关系的。由此笔…  相似文献   

17.
陈福民 《领导文萃》2007,(11):161-163
所谓“官场”,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帝王集权政治相互作用之下的产物。它类似于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奉行着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肯说破的种种“潜规则”。维持这个官场的要害是一己的私利,为了私利厮打得你死我活却没有人对公共事业负责(为了这个私利,高士奇不是连皇帝老儿都敢糊弄吗?)。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的腐败令法国人痛恨不已,所以有“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的激烈讽刺。  相似文献   

18.
老言  赵新生  洪亮  陆奇 《决策探索》2004,(10):27-28
领导班子换届,干部调动本来是正常的事情。可是,在一些地方的官场上却出现了这样的不正常现象:新领导上任后便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换”风——换思路.换规划、换秘书、换驾驶员、换车子、换办公室、换办公用品、换通讯工具……有的立足未稳就着手换“衙门”(重建办公楼)。这种“换”风之祸危害极大,事关地方党委、政府的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刹住官场“换”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龙敏飞 《决策探索》2009,(21):12-12
最大博士群不在高校在官场,说到底还是一种学术不端,当行政力量可以换取学术头衔时,学术界的浮躁之风、各种不合情理的学术氛围,也自然而然出现并泛滥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近日在杭州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据了解,官员凭借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博士考试中“脱颖而出”,甚至有的官员连正式的大学毕业学历都没有,却能一帆风顺摘得“博士帽”。  相似文献   

20.
《新唐书》推崇名将李光弼: “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然而李光 弼遗留后世的名望与影响却远 不及与他并列“李郭”的郭子仪。 其中关键即在于郭子仪不但深谙人臣之道,善于笼络部属、同僚,面对政敌尤能隐忍等;反观李光弼则只知兵家战事,全然不顾人情世故。此二人身后际遇之殊,正是传统官场文化的最佳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