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养分,积淀着异常丰富的心理背景.文学作品中常常有着大量直接的民俗或者暗含着的民俗心态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民俗样貌,而且在小说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思想主题揭示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沙汀作为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就有许多民俗描写,这些描写为沙汀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本文从环境、方言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来展现民俗在沙汀小说中的特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还乡》是哈代小说中表现乡土精神力量的顶峰。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关照,原型类型的深层抵牾是小说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荒原”的人格化象征与作家的命运观同构,大量的民俗描写对表现作家主旨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家族小说中思考民俗描写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20世纪前期家族小说具有典型意义的《四世同堂》和《京华烟云》,用个案剖析与整体研究的方法,对家族小说作饮食文化、婚丧习俗、服饰民俗、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20世纪前期家族小说中民俗描写的作用是饮食文化刻画国民特质、婚丧习俗折射作者思想、服饰变革包藏现实生活、节俗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4.
江苏南京的朱文与韩东是新生代作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以文本研究方法对二人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小说在性爱的描写、“游走者”的刻画、写作立场、叙事策略以及“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既有相似点,又存在许多相异之处。在此基础上,认为他们以其各自的精神立场和个性写作使新生代小说呈现出另一种价值与深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关于女性“白衣”和“红妆”两种服饰的描写包涵着对行性的修辞意蕴。作为孝服标志的“白衣”往往隐喻着“素洁”,而一贯作为吉庆象征的“红妆”则暗涉着“热烈”。同时,在《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世情小说中,红、白两种服饰还暗涉着高低贵贱。另外,就审美色调而言,“白衣”通常给人以“冷艳”之感,而“红妆”则给人以“丽”之感。所有这些描写大都不是作者的信笔所至,而是在特定民俗作用下的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虽是一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的男性小说文本,但也描写了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多是为作者所肯定的良母、贤妻、节妇、烈女,成为小说宣传“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的不可或缺的另一人物系列。作者突破“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站在肯定的立场,以钦敬的态度、干净的笔墨来描写女性,从而提高了女性形象的道德品位,使《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中不可多得的、肯定妇女的正面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雷德和小说创作中,他具体生动地描绘了畲族的一些民俗事象,如语言习俗、节日习俗,人生礼仪习俗,体现了畲族民俗特点及其历史变迁,而这些民俗描写使雷德和小说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俗既影响作家的创作,又构成创作的内容本身。胶东新时期以来的乡土题材小说造就出的文学"胶东"中,民俗书写构成了小说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特定的民俗形式、特定的民生内容,又折射出特定的地缘文化精神。社会现代化引起民俗变更,也带来乡土小说视阈的新变。新时期以来胶东乡土题材小说中的民俗书写,坚持知识分子的大地民间立场,体现乡土民间关怀,实现了精英与民间的对接,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性的冲突及融合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俗小说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2 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为“乡土文学”、“地域文学”、“田园小说”、“乡镇小说”、“农村题材小说”等。本文认为 ,“现代民俗小说”作为一个创作倾向术语 ,可以概括民俗与小说结缘这一文学现象 ,可以涵盖上述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并在文学史上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成因  相似文献   

10.
《黑骏马》是一篇反映草原游牧文化的“文化寻根小说”,其在形式、内容和艺术感染力上都有独到之处.是专业文艺与民俗学相结合的一个较成功范例。小说在人物塑造、结构与情节构建、环境描写语言三个方面都运用了民俗的方式和效果,尤其是对蒙古古歌《钢嘎·哈拉》的使用,成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11.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民间动物造型不仅是一种民间美术,更是于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上显示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它的存在和发展与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联系着,本文主要分析了民间动物造型艺术与生产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俗和装饰游艺民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间知识分子的生存与个人成长都离不开民间社会的文化环境。同时,民间知识分子也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为民间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者相辅相成,血肉相连,从而形成了一种鱼水关系,不可须臾分离。  相似文献   

14.
新民间语境中的民间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的发展,新的民间语境渐次形成。在新的民间语境中,民间美术的创作、传播、接受和功能等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为顺应新的民间语境,需要对民间美术的创作和传播作出自觉的调适和革新;同时,对新民阊语境的自觉关注,将有助于民间美术研究理论的完善和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民俗与文艺学之间存在着独特而不可忽视的联系,它为美学提供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铸成了文学审美的民族心理。民俗不仅是文学的背景材料,更是文学民族性、人文性、情感性的审美体现,应该说,民俗对民族文学的审美心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莆田妈祖民间美术是妈祖民俗文化的载体,其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了妈祖民俗的各种事象;兵造型是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物质形态;其品类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莆田妈祖民间美术造型是妈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来源干民俗,是民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从表现主题、造型体系和思想根源等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间美术;而民间美术也贯穿于整个民俗之中,二者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民俗“内容”与形式结构的统一表现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文艺民俗的审美价值表现在:浓染地方风采,创造独特氛围,建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信仰是一种文化中的文化。贵州民族民间信仰承载着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冲撞和融合,并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起着非物质资料保存、传播媒介,道德价值体系构建和精神彼岸引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藏族民间故事分为书面记录的故事和口头流传的故事两种。书面记录的故事主要源于《尸语故事》 ,它自印度传入藏区以后 ,大部分故事已被藏族化、本土化 ,散发着浓郁的藏区文化气息。口头流传的故事有原始观念的古老和社会现象的记实。故事中的灵魂寄附观念、一妻多夫制、丧葬习俗等 ,蕴涵着丰富的藏族民间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