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岁父亲抱着一个弃婴回家时,他理解母亲的怒骂和气愤,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嗫嚅着说,怪可怜的,冰天雪地地被扔在县卫生院外面。母亲冷眼看着襁褓里的孩子,撇下一句,那你就自己管。母亲摔门而出后,他伸出手抚摸孩子的脸蛋,她竟然对着他笑了一下,他欣喜地叫了起来,他从父亲怀里接过她,仰着头对父亲说,以后我看着她。  相似文献   

2.
不熄的红烛     
张瑞洁  刘植完 《老年人》2005,(12):30-31
我6岁时,生父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了。3年后,母亲指着一个瘦小的哑巴男人对我说“:快叫爸爸。”我狠狠瞪了他一眼,冲着母亲嚷道:“我爸早死了,我没爸!”继父虽然听不清,但我的表情他读得懂,他一个劲地对母亲打手势,意思是说“:别为难孩子!”我不叫他爸爸,也不叫他叔叔。同一个  相似文献   

3.
雨薇刚从国外回来,她说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希望我能帮她解开心头的郁结。在宾馆大厅,美丽的雨薇紧握手中的茶杯,平静地诉说了她与自己母亲不堪回首的爱恨情仇。我听后喟然长叹,又感到一阵惊恐。一幅"依偎图"竟惹得母亲大动肝火我母亲黄宪梅是中南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她天生丽质,再加上保养打扮得当,40多岁了风韵犹存。我是独生女儿,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从小就是母亲的掌上明珠。我爸爸是个小公务员,在我母亲眼里没什么份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给母亲开车的司机王鹏程渐渐成了母亲最信赖的人。王鹏程是个身高1.80米、长得很帅气的小伙子,每次见到他,我都忍不住多看他几眼。1997年8月,我考上了北京某外国语学院。寒假我回家的时候,妈妈总叫王鹏程过来吃饭。这时我才知道王鹏程已成了妈妈的干儿子,于是我们俩就成了干兄妹。1999年9月下旬,我们那个城市发生了一起抢劫银行的案子。干哥哥王鹏程开着  相似文献   

4.
送走94岁的婆婆才一个多月,王周生92岁的母亲也躺在了医院里,她因脑溢血昏睡了好些天。这天晚上,王周生在病床旁边和护工说话:“我有两个母亲,一个是婆婆,我叫她妈妈,一直叫到她走的那天;另一个是我的母亲,我们启东乡下叫‘姆嫚’。  相似文献   

5.
母亲说,当护士刚把我们俩抱到她面前的时候,我第一个睁开了眼睛,顺手在他脸上轻轻挠了一把,还在襁褓里的他顿时疼得哇哇大哭.从那时开始,我们之间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 他比我早出生8分钟,我得叫他哥哥.不过,他天生体质就弱,发育得慢,和我在一起时总是受我欺负.小时候,我没少从他手里抢糖果吃.大家都说他的性格像爸爸,我像妈妈. 家里自从有了我们俩,就再没有一刻安宁的时候.从学会说话开始,我们不是在一起吵嘴,就是撸起袖子打架.  相似文献   

6.
刘仪 《伴侣(A版)》2011,(10):42-43
正一我打电话对母亲说,我要结婚了。母亲在电话那端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她迫不及待地问,男孩叫什么名字呀?我说叫Rick,一个在中国的一所大学里执教的美国人。我解释了半天,母亲才明白Rick是个人名,她幽幽地说道,孩子,你出什么风头?好好的中国人不嫁,干嘛和一个外国人结婚?咱祖祖辈辈都没做过这么"出格"的  相似文献   

7.
读字典     
文革初期,没有书读,父亲对我说去学一门手艺吧,艺不富人,艺不穷人。那时父亲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供销社工作,月工资才32元,要养活一家六口,也希望我早日学成手艺人,为他分担生活之重,便领我到他工作的村子拜师学做篾。母亲出生于大户人家,她和父亲的认识不同,她说没田不叫富,没书不叫智,要我不能放弃了识字读书,让我带上一本字典。  相似文献   

8.
张正 《老年世界》2013,(2):13-13
一大早,还没有起床,就被电话铃声吵醒,那边传来母亲的声音。母亲说,父亲刚刚出门到城里来了,说要检查身体,让我在单位传达室等着,把户口簿带给他。父亲和母亲住在老家乡下,户口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户口簿平常由我们保管。我问检查身体要户口簿干什么,母亲说她也不知道,父亲一定要你带给他。  相似文献   

9.
王纯 《老年世界》2014,(18):20-20
小时候,我以为母亲是不喜欢我的。 有一次,邻居婶子来家里串门,她们在屋子里一边纳鞋底,一边聊天。我在隔壁房间里写作业,却把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婶子说:“闺女这次又考了第一名吧?这孩子就是聪明。”母亲答道:“学习好有啥用呀?不如你家小子,这么小就能帮你干活了,那天我看他在地里施肥,有模有样的,真带劲。”婶子说:“我家小子能干,才13岁,干活能赶得上他爸了”。我偷偷听着她们的聊天,愤愤地想,母亲就是重男轻女,我做得再好她也不会喜欢我。她还总是对我说,你要是个男孩多好。还有,她嫌我不如妹妹漂亮活泼,当着别人的面叫我“书呆子”。  相似文献   

10.
妈妈银行     
《中外书摘》2014,(12):72-74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钱庄、钱庄”,心想钱庄就是专门装钱的一间屋子,一定是角子洋钱挤得满满的,像我家专门装谷子的谷仓一样。有一回,一位住在城里的叔叔来乡下玩,我听他对母亲说:“大嫂,你有钱该存银行,不要存钱庄。”母亲笑笑没有做声。我问她:“妈妈,钱庄和银行有什么两样?”母亲很快地说:“钱少的叫钱庄,钱多的叫银行。  相似文献   

11.
前几日,我打电话问候母亲时,察觉到了母亲嗓音里的异样,得知她感冒了.我打算请两天假,回去看看母亲.母亲一再阻止,怕耽误了我的工作."放心吧,不会耽误的啊."说完,我挂断了电话. 看见我来,母亲自然高兴,张罗着要给我做好吃的,父亲也推掉了与老伙计们的棋局,等在家里迎接我.母亲照例是大厨,我和父亲负责打下手,饭菜很快就上了桌.吃过饭后,我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聊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傍晚时,李阿姨来叫母亲去跳广场舞,母亲笑着说:"闺女在呢,不去了."当时我正在玩手机,赶紧说:"我在也不影响你去跳舞呀."母亲摆摆手说:"你专程请了假来陪我,我哪能自己去跳舞?"我说不过母亲,只好由着她去.  相似文献   

12.
一 黄昏时分,我从外面回来,离老远就看见家门口坐着一个人. 那人看见我,扶着墙站起来,呆立了片刻,忽然大声地叫起来:“小晴——” 是母亲!我又惊又喜,紧走几步,忙不迭声地说:“妈,是我.” 几年没见,母亲苍老消瘦了许多,她头发花白,脸上的皱纹像拥挤的河流.望着她温暖的面容,我心里一酸,眼泪流了下来. 母亲也落泪了,她喃喃地说:“小晴,跟我回家吧.”  相似文献   

13.
她的目光,倔强而慈爱,我知道,她主意已定。我伏到她的腿上,眼泪打湿了她的裤子。1接到她的电话,我愕然。她说:"惠明,家里农活忙完了,我想去你那里住一段时间,帮你带小宝……"我再无话可说,这一次,她是非来不可。她并不知道,军子离世前一个月,我们已经离婚了。也就是说,作为军子的母亲,她和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把这件事告诉各自的家人。他不愿意说,而我不知道如何开口。一年前,他爱上  相似文献   

14.
珍爱拥有     
母亲总爱唠唠叨叨的。对于她不厌其烦的叮三嘱四,我很是反感。连母亲叫我雨天带伞,天凉加衣之类,我都爱理不理。我还时时同母亲顶嘴,惹她生气。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静静地离开了我,面对凉雨,再没人嘱我打伞,面对天寒,再没人督我加衣,我才懂得母亲的絮絮叨叨之中,隐含了怎样一种深爱。阿峰是我好友,我们曾经甘苦共享,一同度过了许多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但因为一次误会,我却同他吵得天翻地覆,誓不两立。后来,我知道是自己错怪了他,却又不愿主动认错。然而,阿峰却在一次突来的车祸中,不幸丧生异地。我不但痛失了一位难觅的好…  相似文献   

15.
正外婆本来是想把真相告诉他的,突然什么都不想说了,只趴在他跟前呜呜咽咽地哭。外婆一辈子不曾嫁人。外婆不是我的亲外婆,她是子衿姨的娘。我母亲从小就和子衿姨要好,她们两家住对门,数着日子一起长大的。我小的时候,母亲忙着做活贴补家用,常把我送到外婆家去。子衿姨很疼我,视我如己出。在我歪着脑袋想该如何称呼子衿姨她娘的时候,子衿姨摸摸我的头,笑盈盈地说:"叫外婆。"  相似文献   

16.
送母亲出嫁     
父亲病逝后 ,我把悲痛欲绝的母亲接到万县 ,与我这个长子一起生活。虽说家里经济不太宽裕 ,但完全能够满足并无奢求的母亲的需要。我把母亲送进老年大学 ,她学画画 ,很快就入了迷。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 ,寡居了5年的母亲也从丧偶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性格开朗 ,从老年大学回家后 ,总有说不完的话。后来 ,还有意无意地讲起了老年大学学员找老伴的故事。母亲当趣事来谈 ,我们当笑话而听 ,并没有多想什么。再后来 ,母亲笑着提起 :“滕校长这人真逗 ,说要给我介绍对象 ,也不问人家愿意不愿意。”我听了还是没有在意。不料 ,年底的一天 ,母亲趁着我一人在家 ,郑重地对我说 :“滕校长给我介绍了他的一个战友 ,叫黄绍和 ,也当过校长 ,现在离休了 ,你说去不去见面?”我正准备出差 ,就顺口说 :“可以呀!”转而想到这是一件大事 ,得细细思量 ,又说 :“好事不要着急 ,还是等我回来再说吧。”母亲没有吭声。几天后 ,我出差归来 ,妻子悄悄跟我说 :“妈妈在滕校长家与那个人见过面了。听妈的意思 ,双方还挺满意的。”我这才感到箭在弦上 ,已经非同小可了。年近花甲的母亲还想再为人妻 ,我首先想到的是面子往哪里搁。当晚 ,我急忙把弟弟叫来...  相似文献   

17.
母亲的留念     
侯正 《老年世界》2008,(1):22-22
母亲拿出两块钱,叫我买两节电池,说她想听听收音机。我对她说,收音机烂得听不成了。我拿过那个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把前后烂的地方指给她看,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还说外边是烂了一点儿,可里边还行,装上电池还能听。她告诉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有时就想听听收音机。  相似文献   

18.
小云 《老年人》2013,(10):34-34
从广东回老家湖南参加侄女的婚礼,看到一年未见的母亲似乎苍老了不少,想着独居的母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孤寂生活,心里就非常难过。回广东前我提出让母亲跟我去广东生活,母亲未有同意,她说":我这般年龄怎么敢出远门,死在外头都没人收尸。"母亲身体不好,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于是我便宽慰她说:"妈,你心好命大,活到百岁没问题。"不曾想,我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却把母亲惹哭了:"我哪里说得上命好,崽女都不在身边,连个伴都没有,哪天要是发急病死了,谁也不会晓得……"母亲情绪失控,我知道她常年独居,缺少亲情的抚慰,一分孤独占据着她的心灵。说起来母亲一辈子是被我们几个崽女拖累了。父亲去世那年母亲才四十多岁,母亲害怕自己再婚我们做儿女的心无定所,一次次与幸福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19.
蒋英姿 《老年人》2006,(8):26-27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嫁给夏自然两年了,我还没登过他家的门,更没见过他的母亲——我的婆婆。不是我端儿媳的臭架子,而是婆婆对我的职业不满意,因为我是从事保健按摩行业的。她总认为她儿子找了个按摩女,有辱她家的门风。夏自然没少劝过他母亲,可是老太太顽固不化,就是不认我这个儿媳。久而久之,我们婆媳之间就仿佛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从无往来。端午节快到了,夏自然给他母亲寄去了两百块钱,又打电话要他弟弟到县城去取。他弟弟在电话里说:“咱妈不缺钱用,只是很想你,天天念叨着。老人家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了,经常这里痛那里痛,尤其是右…  相似文献   

20.
找母亲     
报纸在显著的位置报道了一则新闻,说是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小区里流浪着一位老母亲,她说自己有一个叫芬的女儿。记者问她住所、姓名,她却一无所知。现在她患病了,宿在一幢楼房下的自行车棚里。 报道刊出后,新闻部的电话响个不停。先是有一位女士在电话里说,那个老人肯定是自己的母亲,她患老年痴呆症在三个月前走失了,家人四处寻找,已经花了不少钱了。说着她就在电话里哭了。记者便安慰她,让她赶快去认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男士打进电话,说那位老人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年前在火车站走失了,她患有轻度的记忆障碍症,家人已经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