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读张觉同志《“恣君之所使之”中“所”字之我见》(下简称张文,刊《淮北煤师院学报》1991年第8期),颇受教益。张文分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两种观点:一是将“所”解释成“指示代词”,另一是将“所”解释成“疑问代词”,认为这两种看法“乃是一种误解”,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该句的“所”字应是语助词。我们觉得,张文对前二说的分析乃至结论都是正确的,但其新看法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首先,语助词虽无实在的词汇意义,但必须有明确的语法作用。“恣君之所使之”中的“所”字到底起到什么样的语法作用,张文并没有明确交代。张文认为“恣君之所使之”的正确含义实为“恣君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大义觉迷录》为依据,详细论述了雍正帝的政治思想:当“天下一统”之时,”君臣之伦”占据上风,“华夷之分”已无实质上的意义,“君臣之伦”突显,即所谓君要行君之德,臣要行臣之德,而清朝的皇帝都是有德之君,施行德政,因此天下之人理应臣服于清朝。  相似文献   

3.
《容美纪游》载,顾彩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二月初入容美土司,于七月初始出。其间时与司主田舜年游宴唱和。将别时,有《别田九峰十韵用藏头体》一诗。关于“藏头体”,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于“离合诗”附及,谓“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结合此诗,即每句首字藏于前句末字中,须离析而出。原注说:“书作圆圈,循环读之”,则连起止,亦不易定。我在整理《容美纪游》时,曾对此诗细加研读,将各句所藏之头一一析出。本拟再作一注解,但限于书之体例,只好作罢。后见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之《…  相似文献   

4.
张峰 《社区》2012,(11):19-19
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成功人士”,成功之后如何看待自己,是自鸣得意自命不凡还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映现的是这个人的眼光。“舒舍予,字老舍,现年40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3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相似文献   

5.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6.
1.夫设情有宅,置言有位,宅情日章,位言日句本条有两个“宅”字、两个“位”字,词性不同,表意亦有差别。前一“宅”字和“位”字,皆作名词,且是指处所的名词,表明情志。语辞所应安放的位置。后一“宅”字和“位”字,均充任动词,是寄寓、安置的意思;“宅情”、“位言”组成动宾结构之后又名物化了,也指寓情之处、置言之所,乍看与前面二字似无甚差殊。但是,后面的“宅”、“位”二字,自身仍属动词,是确实无疑的c弄清词性,训字析句自会更显明晰。2.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旬无法也;旬之清英,字不妄也本条的6个自然…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8.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传统谏德散论》序──略论古之“谏”与今之“批评、监督”罗立斌谏,古汉语;释义是:以正言直人之非.一正一直两个字,正是目的,原则性必须坚持;正是方法,灵活性可以研究。古代的“谏”,多是用于下对上、臣对君,所谓“谏柬者,别善恶以陈于君”。历来高明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主谓间之“而”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时使用一个“而”字,这样“而”字常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承接连词“则”,或陪从连词“之”.本文仅就这种情况试作探讨. 一使用在假设分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被解为用如假设连词“如”的.如: (1)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相似文献   

11.
人君南面术:周秦道家学说的核心蔡国相周秦道家学说的全部内容可用一个“道”字来涵盖,而“道”的本质又归之于“无为”二字。长期以来,探其精义者不可胜数,其中不乏很多真知灼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某些人的傅会穿凿,对这一学说的理解便有了深浅广狭之别,迁强晦涩、...  相似文献   

12.
“庄周贷粟”是庄子的经典故事之一。其中若干问题值得重新思考。其一,庄子往贷粟的监河侯非魏文侯,也非监河工官。从当时侯爵及司水官制出发,结合庄子与魏惠王交往,及惠王迁都大梁后大力开发黄河水利,监河侯应如章太炎所说为魏惠王;其二,战国贵族养贤背景下,惠王“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的许诺非全是虚言。但因与庄子无利害关系,也有明显简慢之意;另外,君“馈粟”于士人是当时养贤之风下的常事。庄子坦然贷粟,又与其“人间世”的入世心态有关;最后,“道中失水鱼”之喻,表现了庄子“逍遥游”的“无待”与“人间世”不能“无待”的矛盾。尽管如此,庄子仍以“逍遥游”包容、化解“人间世”产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之字结构”是指古代汉语中“主语 之 谓语”这种语法形式.如:1、季孙之爱我,疾灰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2、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荀子·说林下》)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相似文献   

14.
儒家奉行“君为臣纲”,臣子万事以君为尊,即使劝谏也会采取温柔敦厚的原则。其实不然,孔子提出“勿欺也,而犯之”的事君之道,臣子在君主犯错时应该正面谏言,由此可知儒家是提倡直谏的。这种直谏传统在历代忠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历史中记载的里革、汲黯等人无不受到儒家忠谏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商颂·玄鸟》云:“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自来注家多将“厥后”解为“诸侯”或“四方诸侯”。如郑玄笺云:“方命其君,谓遍告诸侯也”。朱熹《诗集传》:“方命厥后,四方诸侯无不受命也。”近人因之,其说实有可商之处。按诗意,“方命厥后”者为古帝,如“厥后”是指“四方诸侯”,则“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即谓上帝授命四方拥有九州,这显与史实与诗意不合。余意“厥后”者,厥君也,厥王也,亦即指成汤。其证一,“后”通君,通王,则“后”亦可指成汤。《尔雅·释诂》:“后,君也。《诗·大雅·文王有声》:“王后丞战,”《毛传》:“后,君也”,“王后”犹言君王;  相似文献   

16.
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罢织一相闻。 只应不惮牵牛妒,聊用支机石赠君。 ——《李义山集》 一、《海客》取材于神活传说,在材料取舍上“别有用心” 《海客》摘首二字为题,实际上也是一首无题诗。这首无题诗取材于神话传说。 据《博物志》:旧说天河与海通,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浮槎。有人乘槎而去,至一处,遥望宫中多织妇,一丈夫牵牛饮之。问:“此是何处?”曰:“严君平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也。 《荆楚岁时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行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客星犯牛、女。”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状字假借”提到名词做状语的一种比况用法,看其对两例的解释:《孟子·梁惠王上》:庶民子来。——“子来”者,如子之来也。“子”名字。先乎动而成为状字。《孟子·万章下》: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犬马畜伋”者,犹言“畜伋如犬马”也。“犬马”二字名字,置“畜”之先而用如状字。名词的这种用法后来古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提到,如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一册)“词类活用(四):名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状字章》是最复杂的一章,人们又常把状字同现代汉语的副词等同看诗、分析,因而问题愈来愈多,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马氏为状字下的定义是:“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害者,曰状字。””又说:“状字之於动字,亦犹静字之故名字,皆所以肖貌之者也。”“描画人物类其状日貌”(《洪武正韵》“容,容仪也。”(《玉篇》)也就是说“用来描画动作、状态的样子的实字,称为状字。”马氏还强调状字同静字一样都是用来描绘事物样子的字,不过静字用来描绘名字的样子,而状字用来描绘动字的。所以《马氏文通》的状字应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晏建怀 《社区》2011,(32):41-41
在“朕即天下”的封建时代.宋真宗给宰相“封口费”而未采取极端手段,也算是个“仁慈”之君了。 官员追求政绩,或为摆平“劣政”的负面影响,常常不惜血本.通过掏“封口费”来扫清舆论障碍。其实,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千年以前的宋真宗为了搞所谓“封禅泰山”大典,就给自己的宰相王旦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相似文献   

20.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