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学术研讨会主要研讨了8个问题并取得一定成果。一是探讨了十三行对广州城市风格形成的影响,并在专题研究上取得进展;二是十三行促进广州城市发展的研究更加详实;三是广州城市的主体——人物研究有所深入细化;四是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十三行促进广州的经济发展;五是突显了十三行在文化传承上的作用,明确了十三行对岭南文化的贡献;六是重视十三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七是资料及基础建设取得进展;八是体现了多学科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的深入,十三行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但在十三行历史地位的评价上仍然分歧明显。对十三行历史地位的评价关系到能否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将其定位为岭南文化品牌、是否体现先进文化等关键原则,成为学术界不可回避并急待解决的任务。目前有关十三行历史地位的代表性观点,有褒有贬,似乎贬多于褒。其实,从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分析,广州十三行无疑是中国开始接触与融入世界的一个起点,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3.
广州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三行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广州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基地和中心.西方医学最初以十三行为依托之地,以传入牛痘术为突破,以引进现代医疗体制为发展,在广州扎根并逐步向中国各地发展.西方医学进入广州后,在医疗机构及队伍建设、医疗管理、医疗救济等方面为广州市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医疗保障,使清代中后期广州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得以初建并不断发展,为近代广州城市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深入进行广州十三行的研究,由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举办的“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2009年11月15—17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福建、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会议就广州十三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史的回顾、  相似文献   

5.
“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11月中旬在广州举行。这是首次以十三行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的研究更加广泛,十三行与社会变迁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行商及人物研究更加细致,十三行商馆区及历史地理研究有所突破,十三行与文物艺术的研究更加丰富,十三行研究社会层面有所拓展,文献研究有所加强,等等。  相似文献   

6.
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州十三行是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史转折点上最有影响的外贸”特区”。开辟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乃名城历史文化遗址整饬利用的最好模式。其规划理念、景观设计、交通组织、开发途径 ,文章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十三行博物馆是彰显千年商都广州城市精神之魂的最好载体;十三行博物馆的内涵与外延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现实性意义;选取十三行商馆遗址构建专题博物馆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筹建十三行博物馆并不需要大拆大建,并能更好地保护历代普遍遗产,促进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与复兴,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十三行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区,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品牌。  相似文献   

8.
十三行与瓷器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瓷器输出较之前代,范围更广、规模更大。十三行设立前,广州瓷器加工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十三行设立后,行商从景德镇、佛山石湾等地购来各色瓷器,在广州本地仿西洋画法加以彩绘,销售至欧洲各国,十三行瓷器加工制造业获得充分发展。“广窑”的广泛存在是瓷器加工制造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广州的瓷器匠师和瓷器加工场是加工制造业形成规模的条件,广彩瓷的产生是迎合欧洲市场需求的结果,纹章瓷装饰工序产地转移是十三行瓷器加工制造业中心地位确立的表现,欧洲的时尚需求是瓷器加工出口的市场。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线式的瓷器加工制造业,凸显了十三行在中西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鱼翅作为滋补和海鲜珍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中国鱼翅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广州十三行在鱼翅海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决了国内消费需求,丰富了社会生活,也使广州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食在广州"的美誉添上奢华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广州十三行是由诸多商行组成的商会组织,商行及人物是十三行研究的主体领域,学界对十三行商名录已有较为齐备的统计和简介。近期经过发掘考证英国收藏的东印度公司档案文献,发掘出来不为人知的"德源行",增加了十三行商的成员,也为清代海外贸易体制变化提供了新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十三行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成绩斐然,本文从古典小说《红楼梦》、《蜃楼志》及当代小说《开洋》入手,试图发掘十三行及其行商在古今小说中的文学形象,以期待为十三行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及材料。  相似文献   

12.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辜鸿铭曾经享誉德国,期间,相对于德国哲学界和神学界对辜鸿铭的高度关注,汉学界反应比较平淡,对他的评价也不高。联系到辜鸿铭对西方汉学的激烈批判立场,德国汉学界对辜鸿铭的冷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广府文化在古代中国外贸体制中的地位。第一,三度一口通商彰显广府在中国外贸体制中最突出的地位。第二,历代外贸体制在广州的先行先试充分表现了广府对于中国外贸体制的贡献和地位。第三,通过广府外贸地位的文化分析:地理环境和海外市场分析;海洋文化传统最早形成和成熟;海洋文化精神的强固,论证广府在中国外贸体制中获得显赫地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5.
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行商名声享誉全国,尤以潘、卢、伍、叶四大家族为盛。潘家除了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外,在文化事业上也贡献良多,后代文人辈出。文章试从制度、社会、经济及家族观念几个方面考察,试图找出潘氏家族屡出人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从江南区域史研究出发,可以看到江南地区对外贸易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国内相关成果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涉及江南对外关系史的研究多数局限在中外关系史领域,没有将之延伸到江南区域史的讨论范围;其次,江南区域史研究者对相关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进展关注有限。为此,从对外关系史的视角,江南区域史研究有以下两方面值得进一步推进:一是要深入探寻历史上江南对外贸易对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二是要把江南放在东亚乃至世界的范围中加以讨论,在东亚及全球视野下思考江南社会所具有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脉络,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唐朝中前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成为中国最早接纳穆斯林的城市之一。唐、两宋时期伊斯兰教在广州飞速发展,可惜战争割断了其在广州的发展。始建于唐朝中前期的广州怀圣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该寺见证了伊斯兰教在广州的兴衰史。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大变革为背景 ,对辜鸿铭通过中西文明的比较 ,向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并向西方世界宣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推动中学西渐所做的工作及其影响进行了阐述 ,认为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卫道士和布道者  相似文献   

19.
世界贸易格局变动中的中国因素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世界贸易格局变动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的崛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与合作,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影响世界贸易格局变动的重要因素.这种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动,又反过来对世界和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在鸦片战争前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和信息中心,英国作为对华贸易的主要西方国家,为满足邮政通信的需求,推行了不同形式的客邮体制,对清代中期中英关系产生重要影响.这不仅是侵略中国邮权的见证,也为深入中外邮政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