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青海、河北等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些地方。绝大部分地区的蒙古族人民都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有些地区的蒙古族人民兼通汉语,青海省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藏语,新疆的蒙古族有些人兼通维吾尔语,还有少数蒙古族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而转用了其他民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不但是蒙古族人民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其他省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伦理文化是蒙古族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传承蒙古伦理文化对蒙古族来说意义深远。本文分析了蒙古族伦理文化的历史教育、道德潜化及民族认同等三种功能,并以此说明蒙古族伦理文化传承在当今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蒙古族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展现着蒙古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她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展现着蒙古族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丰富的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就这些方面来看,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价值是十分可贵的,因此可见对于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意义深...  相似文献   

4.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基本特征中包括着民族语言文字。民族语言文字是祖辈经过数年的总结创造的,它也代表者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现今的很多蒙古人已经不会说蒙语,也淡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现在占多数的城市蒙古族为例,研究民族语言文字运用较少的情况,从而警示传承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类型。蒙古族谜语是在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土壤里滋长出来的艺术鲜花。它直接反映着蒙古族人民的社会历史、思想文化、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因而,研究蒙古族谜语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蒙古族谜语,它首先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孕育成型,尔后经过文人的搜集整理,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和创作。如果我们把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之间问世的蒙古族民间叙事诗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服饰是游牧文明的标志性符号,蕴含着厚重的生态文化意涵,成为几千年游牧文明的实践成果和经验积累的文化遗产。重复审美意识是分析游牧文明的独特视角,文章通过蒙古族服饰的图案、色彩、形制的重复表现形式,探寻蒙古族服饰背后所隐含的生态文化内涵和逻辑结构,认为重复审美意识是蒙古族服饰传承发展、经久不息的源泉动力。当今时代,深入发掘游牧文明的生态内涵和游牧民族的审美心理,构建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共生反哺的理念,才能推进草原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运用共词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统计2000年以来有关蒙古族教育研究的文献,总结研究热点,掌握研究动态,探索未来研究趋势,并得出相关结论:一是,关于蒙古族教育现有研究可归纳为五大研究领域,即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民族教育与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蒙古族教育发展与地方课程研究、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民族教育政策与蒙古族基础教育研究等;二是,蒙古族教育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蒙古族双语教学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以及基础教育研究等方面,并且研究热点间联系密切;三是,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蒙古族学校教育与文化传承研究处于研究网络的边缘,研究热点分散且不稳定,需进一步探讨。今后,为促进蒙古族教育的发展,缩短与教育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应加强蒙古族教育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政策制定及制度细化研究、蒙古族基础教育的教育平等权与自主权研究、蒙古族学校双语教学转型及教学模式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蒙古族聚居区进行行政管理要深入了解蒙古族文化。这不仅仅指汉族领导同志,蒙古族领导同志也未必都有深入的了解。笔者认为蒙古族文化教育对政府管理牧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有利于政府在蒙古族文化土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有利于政府决策上考虑保护蒙古族文化、有利于政府在政策上对传承发展蒙古族文化给予扶持、有利于政府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经典的一部分,现如今发展草原旅游业促进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传承方式提供了新一个平台和渠道;本文阐述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和特征,开发草原旅游业和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分析发展草原旅游业对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发展旅游业将保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马头琴是我国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目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文化的传承,对于保护和保持蒙古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本文试从传承机制这一角度来探讨蒙古族马头琴文化在传承中所具有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民俗图案是蒙古族民俗艺术的一个分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民间图样。它具有各类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宗教艺术符号的特征。图案大致可分为自然纹样、吉祥纹样和几何纹样三种。在海报设计中蒙古族民俗图案的整合运用,主要侧重蒙古族民俗图案的提炼、创意、更新以及个性化。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见诸史籍算起,蒙古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至少有一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但蒙古族的真正崛起、强盛、拥有文字和文化,是从十三世纪初才开始的。在构成蒙古族文化的诸因素中,始终存在着汉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学者。蒙古族的崛起及其语言文字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我们祖国的北方草原,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最初在《旧唐书》中被称作“蒙兀室韦”。在《新唐书》作“蒙瓦”。在宋盂琪《蒙鞑备录》里作“蒙古斯”,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旋律舒缓悠长,结构独具特色,歌词内容哲理性强。蒙古族民歌大都饱含了沧桑、寂寥的艺术之美,蒙古族原生态民歌更是把这种内在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科尔沁原生态民歌这一充满游牧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演唱形式,述说了蒙古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文明,用其独特的歌唱方式、独有的歌曲内容,演绎着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繁衍生息的足迹和赞美大自然、祝福天地合一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4.
四川兄弟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及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除汉族外,还有14个兄弟民族。在语言文字使用方面,回族、满族早已使用汉语文、蒙古、布依、白、傣、壮等民族虽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大多数都使用汉语文。土家族有土家语,但四川操土家语的是极少数,土家族无本民族的文字。僳僳族、纳西族各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他们除操本民族语外,一般都能讲汉语。羌族约有半数使用羌语,半数使用汉语,羌族无本民族文字.苗、彝、藏大多数使用半民族语言文字,彝语、藏语是四川使用人口最多的兄弟民族语言,对这两种语文的使用及研究也最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之一,它以独特的美妙音律、风格和科学的演唱方法追求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但是随着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化的迅猛发展,蒙古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而长调也正在失去生赖以生存的环境。而且现代主流文化对蒙古族传统艺术的冲击,也使得越来越多的蒙古族年轻人对长调民歌失去兴趣,转而着迷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这些因素都使长调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对长调文化的现状、困境其及传承问题的分析,对如何保护与传承蒙古族长调文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综观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在文学原理的普及和文学民族性的理论探索、蒙古族当代作家作品批评、蒙古族诗学理论研究、蒙古族当代文学的宏观解读等方面尤为突出。要想构建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语境,探索蒙古族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生长点,首先,必须强调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独立地位和健全品格。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不应像过去的批评那样追随于作家的创作之后,成为蒙古族当代文学作品的附庸,而应具有超前性和预测性。其次,必须强化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多元共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事实,新的蒙古族当代文学批评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三句谚语,是久传于蒙古族民间的简炼通俗而富有哲理的语句,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语句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它从各个侧面积聚和反映出我们蒙古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精神文明,风俗习惯和聪明才智。然而,由于历史的多种因素,蒙古族三句谚语在过去大凡口头流传,世代相习,没有文字记载,因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沉下又浮起,往往不被人们所瞩目。而使这些珍品拂去灰尘,重放光彩,这是我们民族民间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研究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以蒙古族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市场调研对蒙古族传统图案进行搜集、整理,利用图案处理软件及符号学方法对图案进行修复、单元提取、预编辑等处理。运用Access软件在windows系统下构建了蒙古族图案数据库,以此为基础逐步实现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表现,这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祝赞词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一种重要的传统体裁.婚礼祝词中保存着蒙古族人民婚礼习俗的传承,婚姻伦理的思考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这个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语言的相通显得尤为重要。在汉语文学被广泛学习和接受之时,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学亟需得到大众的了解与关注。但能够运用民族语言文字且又兼通汉语文字的研究者并不是很多。多年从事蒙古文学发展史研究的巴·苏和教授,是一位能用蒙、汉两种文字写作的蒙古族学者,在其多年蒙古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得到蒙古学界的公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