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殖民权权益遭受重创,又加上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面对此种形式,英国国内又展开了一轮激烈争论,最终出台“圣诞节备忘录”,做出向中国“妥协”的姿态,迈出英国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一步。英国的举动是为确保继续殖民中国而采取的无奈的主动行为,被其他列强孤立、遭中国革命所打击、迷惑中国民族解放力量等均是英国的考虑。英国“非殖民化”本质上是英国殖民他国悖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民族宗教是道教,日本的民族宗教是神道教,同时两国又是多教共存、多元崇拜。在道教、神道教和多教共存的深刻影响下,执着追求现世幸福成为中日两国百姓幸福观的共同特征。这种追求现世幸福的内蕴的外化形式,就是中国人梦想"福禄寿"三星高照,而日本人执着信仰"七福神",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想得到现世的利益和幸福。  相似文献   

3.
在东亚国际体系由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如果说甲午战争发挥了彻底解构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作用,那么日俄战争则起到了最终完成重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过程的作用。甲午战争后,大清王朝进一步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清帝国遗产的狂潮,把更多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在争夺在华权益和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俄国成为日本和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为了确保在华利益和东亚主导权,英美等欧美列强支持日本对俄开战。在日俄战争中,日本击败强敌沙俄,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日俄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正式划分了势力范围。至此,在东亚地区正式形成了以欧美各国、日本、沙俄为中心,以近代条约规范各国关系的东亚殖民条约体系。  相似文献   

4.
僧格林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主战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以他抗击西方殖民侵略的历史功绩为基础,探讨了他在两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指挥清军爱国官兵抗击西方殖民侵略所具有的意义,认为这不仅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且也是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文章叙述了“五卅”运动中英国和日本处理惨案的态度 ,分析了英国积极寻求日本的合作而日本采取双重政策的原因。认为 ,英、日两国在这场运动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和黄遵宪、梁启超、严复一样,章太炎、孙中山代表了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的封建观。章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前近代中国"去封建远",日本"去封建近",两国近代化的基点有别。孙氏"封建"论的基本点是:"中国两千多年前便打破了封建制度",继起的是"君主专制",以"民主共和"取代之是民权革命的任务。他们的"封建"论,不仅是融通古义与西义的新名"封建"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真切认知民主革命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英美在“反共”的共同目标下结成了“特殊关系” ,但英国梦想充当西欧“领头羊”和保持庞大殖民帝国的企图同美国战后的全球称霸战略计划充满矛盾和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争夺对西欧的控制、对待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等问题上 ,其实质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8.
英日结盟是20世纪初英日两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权宜之计。由于相互的利益需要和地缘政治的因素,一强一弱的英国和日本通过同盟暂时稳定了两国关系。但是,“一强一弱”本身就预示着同盟带有致命的缺陷:如果两国国力发生变化,英国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日本为谋取扩张机会的不同目的势必会引发它们之间的矛盾与争夺。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同盟的解体则是英日两国的基本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以致无法协调的结果。文ujj从日英缔结同盟之初入手,分析了同盟在两国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以及印度五国对丝绸之路的名称、路线、地点的命名均有所不同。在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四国的纪录片中,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方式和维度各有差异。同时,四国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中蕴含着各国对丝绸之路话语与影像符号的协商与争夺。各国的政治诉求在纪录片中以审美形式表现出来,在获得更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获得更多观众的审美认同。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作为中国东北经济门户的海关也成为日本侵略的对象。日本通过操纵伪"满洲国",向各海关派遣日本顾问和封锁税收,将积存各银行之税款没收,以"优越力"驱逐各关税务司,强制接收各关。与此同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梅乐和所代表的英国等国对日实行的"绥靖政策"以及国民党政府的对日妥协,均对日本的侵略野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坦赞铁路是毛泽东时代中国最大的援外工程之一。为了修建坦赞铁路,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坦赞铁路的建成不仅有利于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促进了坦赞两国及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给中国带来了经济和政治利益。2006年是坦赞铁路通车30周年,回顾和总结这段历史,是对先人最好的纪念,也有利于后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英美"特殊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一关系对两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布莱尔担任英国首相期间,继承了传统的双边关系,同时也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殊性。总体来看,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仍在强化,两国在双边互动与国际合作中联系更为紧密,在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等领域的合作得到深化。同时两国在传统国家利益和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上,也存有很多分歧。从根本上说,布莱尔时期英美"特殊关系"是二战以来双边关系的纵向延伸,是在整体国际环境衬托下,双方共同利益驱动的、既相互需要又互为利用的一组特殊意义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1697年俄日关系启幕至1855年《俄日下田条约》签订,两国早期关系历经一个半世纪的演变。1815年,两国在平息军事冲突和解决人质危机后相互默许边境划分构想,为缔约奠定了历史基础。1852年,俄日关系的相对稳定状态随着东北亚局势变动被打破,为缔约创造了现实条件。两国在谈判中以退让促成和解:俄国以土地让步争取到日本开港通商,政治利益让渡给经济利益;日本则以开港通商保全国体,经济利益让渡给政治利益。妥协性是《俄日下田条约》的突出特征,揭示了条约的实质和俄日早期关系的本质。对俄国而言,《俄日下田条约》是因殖民竞争中的力所不逮而在东方采取的权宜之计;对日本而言,则是避战止戈的近代外交尝试,是幕府逐渐放弃锁国的主动对外探索。  相似文献   

14.
殖民扩张是近代俄、美两国的重要主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殖民统治政策不同,殖民扩张对俄、美两国的经济、政治现代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俄国,殖民扩张与农奴制、沙皇专制统治相连,因而殖民扩张滞缓了俄国现代化进程;在美国,殖民扩张则促进了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中印两国"现代化"思想发展的历史以及不同的对外反应模式表明,两国文化传统在三个层次(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的稳定性上存在着差别。印度在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层面有清晰和稳固的边界,保持了文化相对独立性,而社会组织形式相对灵活,经历了从分裂自治到殖民统一再到议会民主制的转变;中国文化更看重伦理、纲常等社会组织形式,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变化较大,而社会组织形式难以发生根本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要想在21世纪崛起,首先就要实现科技振兴。"科技立国"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尽管中国和日本两国基本国情不同,日本科技立国与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日本的一些做法对我国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的。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期,基于远东地区在战后格局中的特殊地位,美苏两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此各怀鬼胎。日本政府宣布对《波茨坦公告》"默杀",美国随即将两颗原子弹投向日本,苏联乘机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予以毁灭性打击,日本遂宣布投降。军事失利、外交失败、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是导致日本投降的现实因素,而日本民族的等级观念和天皇制的保留是日本投降的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早在十七世紀中叶,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魔爪已經开始伸入緬甸。到了十九世紀,英国对緬甸发动了三次殖民战爭,終于在1885年占領了緬甸的全部領土。1886年,英国强把緬甸归并于它的殖民地——印度,从此之后,英国帝国主义便通过它的印度殖民机构,对緬甸人民进行着极其残暴的殖民奴役和統治。緬甸人民为了爭取从英国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长期坚持着英勇頑强的反英斗爭,其中,1930—1932年緬甸人民的大起义,便是緬甸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规模最巨大的反英武装起义之一。这次大起义充分地暴露了英国殖民制度的丑恶和腐朽,沉重地打击和动  相似文献   

19.
维也纳会议后,如何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以及如何处理英国与欧洲大陆和英国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坎宁与卡斯尔累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坎宁不赞成卡斯尔累提出的欧洲各大国的“定期会议制度”和“大国协调”原则.将目光从欧洲引向新大陆,反对干涉欧洲和拉美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以此来为英国谋求经济利益。坎宁与卡斯尔累外交政策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发展要求英国的外交政策有所转变,同时这种外交政策的调整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美英立场迥异。美国坚持"自愿遣返",而英国赞成"强制遣返"这一由《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原则。两国围绕"阿迪斯报告"和战俘"甄别"、"梅农方案"以及"以打促谈"产生了较大分歧,也进行了艰苦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分歧与协调有助于停战协定的早日签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