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词作定语可以直接修饰名词构成粘合式偏正结构,也可以加“的”构成组合式偏正结构。现当代语法学界对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动词 名词”偏正结构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动词 的 名词”组合式偏正结构以及两种结构的比较研究涉之不深。《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名著,也是第一本用北方方言的代表北京话来写作的著作,因此该书可以说是现代北京话的前身。本文以之为研究资料,对其中出现的动词作定语的情况进行穷尽式的调查,从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角度全面分析描写动词作定语时句法、语义及语用上的特点,为动词定语的历时发展提供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句法角度分析了"多/少+N"结构。发现"多/少+N"结构类型有:名词性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名词性偏正结构或动宾结构。可以通过语义替换、语法功能等进行判别。"多/少+N"结构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充当主语、谓语、定语。  相似文献   

4.
内部修饰关系不明显的“N1的N2”结构仍应归属名词性偏正结构。理由是:(1)判断句法结构类别的标准是表层句法特征,而这一结构的表层句法特征与名词性偏正结构更为接近。(2)范畴有原型范畴和非原型范畴之分。把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具有家族相似形的“N1的N2”归入名词性偏正结构一类,看作名词性偏正结构的非原型范畴,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解释。(3)还可以从形式得到验证:这种非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与原型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有着相同的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5.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 ,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 ,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 ,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 ,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对动词直接作定语作了界定,认为界定的主要依据是确定该结构为偏正结构,且该结构中的前一个词语具有动词功能.在此基础上,从动词的内部结构、动词的音节结构、所修饰名词的语义特点以及动词与名词的紧密程度等入手,就动词直接作定语的偏正结构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阐释了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量词是汉语中带有鲜明特色的一类词。量词可通过与数词、指示代词结合或重叠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这常为人们所论及;但量词可以受定语的修饰限制,则不为人们所关注。据本文考察,量词受定语修饰限制主要表现为“数词+定语+量词”、“定语+量词”两种语法结构框架;量词带有定语是其体词性特征的体现,而非名词特性的残留。  相似文献   

8.
“的”的有无与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语义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研讨的问题是 :“N1+N2 ”同它加入“的”后所生成的“N1+的 +N2 ” ,为何同是名词性偏正结构 ,但二者的语义却存在有差异 ?然而 ,也并非所有无“的”的名词性偏正结构都可以生成这种语义不同的带“的”名词性偏正结构来 ;那么 ,具体的情况是怎样的 ,其原因又何在 ?对于这些问题 ,本文不但从语义上给予了阐释 ,也从句法形式上给予了辨析。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 ,偏正结构修饰成份的增加或取消对中心语的语法功能没有影响。这篇文章考察了形名偏正结构充当句子的谓语、定语、状语时 ,修饰成份形容词的增加或取消对中心语语法功能的影响情况 ,并探讨了这种影响的原因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刁晏斌对“定语+人称代词”的看法有一个深化过程,他后来支持汉语固有说,而魏志成是持“日化”说,汪化云、张凤琴、冯鸣持“综合说”.有些“定语+人称代词”的“定语”非单一的“体词性”或“谓词性”,而是综合性的.持“综合说”的学者有一共同处,即承认汉语有“定语+人称代词”现象,但数量很少,这不符合汉语事实,“五四”前的汉语中有大量的“定语+人称代词”现象,因此,“定语+人称代词”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1.
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有出现或隐或现、不出现三种情况,从三个平面的语法现出发。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我们把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隐现的动因归纳为“句法上的制约性”、“语义上的搭配性”和“语用上的限定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的定中型偏正结构,其公认的语序为"定语 中心语".事实上,汉语中一直存有"中心语 定语"结构形式,它由盛而衰,并在现代汉语中得以发展,衍生出新的表达功用.  相似文献   

13.
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 “的 ”有出现或隐或现、不出现三种情况 ,从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出发 ,对这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把指示代词修饰名词的偏正结构中“的 ”隐现的因归纳为“句法上的制约性 ”、“语义上的搭配性 ”和“语用上的限定性 ”。  相似文献   

14.
提到“之”字结构,往往要涉及到人称代词“其”、因为“其+动词”这种结构常和“之”字结构相对应地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例如: 1.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遊》 有些语法论著认为人称代词“其”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只作定语,它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名词,而是“名词+之”。因此,例1的“其入”就是“师之入”,“其”代替的是“师+之”。例2的“其负大舟”就是“水之负大舟”,“其”代替的是“水+之”。 “其入”和“其负大舟”是偏正结构,“师之出”和“水之积”也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5.
间接修饰定语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语是名词性偏正词组里中心语的附加成分,是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人们根据定语对中心语的作用,一般把定语分为修饰性的和限制性的两种。这样概括地谈论定语,当然是比较简单的。可是一接触到具体的句子,问题却并不简单了,尤其是修饰性定语,其语义指向同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请看: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形式到底有多少种,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迄今得以公认的有二: 在定语末用“者”使之后置。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可使报秦”末用“者”而后置于中心词“人”。 数量词作定语而后置。例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定语“一双”分别后置于中心词“白璧”和“玉斗”。 下面,试谈一种还不为人们重视的后置定语现象。  相似文献   

17.
前言 现代汉语的定语、状语是修饰语。在句子中起形容、修饰、区别、限制等作用。其语法意义在于限制或描写中心语。如何正确区分定语和状语,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至今仍未圆满解决。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语法学界的同仁。 1.当前语法学界的观点 1.1 什么叫定语、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持这样一个观点:“名词前的修饰语是定语;状语是修饰动词的。”这与“中学暂拟语法系统”的观点一脉相承;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下的定义是:“名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定语;动词性偏正词组中的修饰语叫做状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是:“定语是  相似文献   

18.
结构助词“之”有一种作用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词。“之”字所连接的定语和中心词,在意念关系上相当复杂。但是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修饰关系、限定关系、领有关系、同一关系。 一、修饰关系 修饰性的定语主要是描写中心词所指的事物的性状或说明它的数量。例如: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时常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多数都是短语充当定语后置,这种后置的形式,往往是中心词后出现以“者”收束的短语充当定语。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蒲松龄:《促织》)“好事”为“少年”的定语,由动宾短语充当。 2.“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马中锡:《中山狼传》)“应弦而倒”是“禽”、“兽”的后置定语,由介宾短语充当。  相似文献   

20.
文言句法分析中,“定语后置”说颇为通行。它是杨伯峻先生在《文言文法》“定语、状语和补语”一节中提出来的:……定语还一般在中心词之前,但也有在后的: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聊斋志异·促织》) 这句的主语实是“少年”,谓语是“养一虫”。“村中”是定语,“好事者”也是定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