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6 毫秒
1.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历经求知、爱情、审美、从政、事业阶段,象征西方知识分子300年来的精神历程,其体现出的"浮士德精神"内涵丰富,影响深远。马克思非常喜爱歌德,对《浮士德》多有引用,并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一生积极进取,对人类充满仁爱,可谓对"浮士德精神"的承传;浮士德精神中过于强调个人权利、经常陷于灵肉矛盾的弊端,则被马克思以战胜庸人习气的方式所克服,显示出马克思对浮士德精神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两面神思维与《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歌德的《浮士德》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这一辩证法思想不仅仅是传统思维模式的产物,同时还是歌德在现代科学主要思维方式之一的两面神思维方式的运作下写成的。具体说来,《浮士德》中的辩证法思想,并不仅仅体现为成与毁、善与恶和爱与恨等两个不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的统一;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认成与成、毁与毁、善与善、恶与恶同质事物(或方面)之间的对立与统一的合理性。歌德的《浮士德》正是在不同质事物间矛盾对立统一的揭示中,看到了同质事物间也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因而将两种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具有现代思维特色和艺术风格的艺术精品。可以说,正是两面神思维模式的运用,带来了《浮士德》辩证法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文学里,德国文学的“宙斯”歌德的巨著《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博士的形象是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并称的杰出典型①。这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一直是《浮士德》研究中着重论述的一个课题。直到今天,人们还在评说,还在争论,还在探讨。在历来的评论中,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浮士德性格是个矛盾性格。这当然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6.
歌德《浮士德》中的神秘现象及主人公的巫士身份,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评论界应有的重视。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现象加以论述:1.巫术的动机:歌德从被视为异端的神秘主义著作及活动和基督教正统观念中接受了关于“巫术”的矛盾界说:前者认为它是超自然的力量,后者认为它是“否定”、“毁灭”的代名词。2.影响的焦虑:这两种界说交叉影响着人物形象和主题,作者对浮士德既爱又厌恶,既肯定又否定。3.欲望与毁灭。伴随着浮士德欲望追求的是一系列的毁灭意象,歌德采用巫术题材的意义正在于对正统、秩序、权威乃至文明的反叛与否定。  相似文献   

7.
歌剧中的人物关系是一种性格关系,"是由于情感、性格、志趣、欲望、利益、地位等差异或对立而形成的戏剧冲突的有机组合.歌剧中人物关系的实质是戏剧冲突"在歌剧<浮士德>中,以玛格丽特的悲剧为核心,人物关系主要有三类,1、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关系,2、玛格丽特与浮士德的关系,3、玛格丽特与梅菲斯特及其他人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浮士德>中地狱和天堂的象征性心理体验,进一步论述了二重矛盾心理结构的本原,并确定了二重心理结构对人类创造力的积极作用,同时从歌德自身的矛盾心理中去诠释主人公矛盾心理的根源,进而肯定了歌德的生命力追求.  相似文献   

10.
歌德的《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圣经”。每个时代和每种文化里都有“浮士德式的人”。浮士德形象在华演变以及哲学与社会思想层面的接受研究,与中国百年来的社会主题、时代精神的风云变幻紧密相关。浮士德形象是一个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汇的文化空间里,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终级意义的人类的代表;浮士德精神作为一种恒动力量,为一代代中国青年提供了战斗的思想武器和奋力前行的精神支柱。基于中国梦视域下的浮士德精神研究,对塑造当代青年的完整人格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强化他们对中国梦整体构想的理解,坚定立身行事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浮士德》是融艺术、哲学、宗教为一体的博大精深的艺术作品,它以其丰富的辨证法思想构筑与整合了浮士德式的立体、可感的"神性人物",同时又沉潜着带有丰富巨大的包容性的思想坐标与精神历程.本文主要从矛盾的二元对立统一的正反两方面来剖析其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内涵,感受其超越时空的鲜活明朗的生命律动.  相似文献   

12.
歌德有一个长达60年的“浮士德情结”,他的悲剧《浮士德》用一个诡异的人物和故事传达了近代欧洲新精神价值建构的消息,开创了浮士德题材史上的新加工方向。这一切是在德意志民族的文化心理激流冲击下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而马娄与浮士德的毁灭都是超我运作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歌德以浮士德在知识、爱情、政治、艺术、事业等领域的探索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西方知识分子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雨王亨德森》对浮士德精神进行了传承与发展:尽管亨德森沿袭了浮士德对人生意义的五条探索道路,但他为西方知识分子找到的人生价值并不雷同于浮士德的既有结论.通过将“观念小说”《雨王亨德森》与“哲理诗剧”《浮士德》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洞察西方知识分子几个世纪以来追求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浮士德是一位受启蒙运动思想影响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反对封建思想,主张重视个人的自身价值,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然而,格蕾欣却是固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的平民少女。她与浮士德世界观的差异,反映了十八世纪的欧洲,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突出了浮士德身上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浮士德精神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浮士德形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关浮士德精神的评价以及浮士德的生活历程,全面分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及其内涵,指出:不满足现状、执著地追求真理、重视现实和实践,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构成了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的精神就体现在他的生活历程之中,对其精神魅力的阐释,不能脱离主人公的生活和人类的历史发展,否则必定会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7.
<正> 歌德在他的世界名著《浮士德》中,着力描绘了一场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这场爱情悲剧,构成了《浮士德》第一部的中心事件。诗剧《浮士德》描写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浮士德的精神性格的发展过程,和他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历程。一部《浮士德》,概括了几乎自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几百年间资产阶级的发展历史。用郭沫若的话来说,它“是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歌德自己也称它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然而,《浮士德》的意义,还不仅在于它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反对封建现实,不断探求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过程。浮士德为达到“智慧  相似文献   

18.
《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整部作品围绕浮士德对自我生命意义和人类理想的紧张探索与追求,以找寻新的精神信仰和信念支撑。浮士德正是作者所寄托的这种求索精神的典型体现。歌德将自己几乎一生的生命追求体验和思...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极大声誉的著名作家,歌德一生塑造了众多的文学人物形象,而少年维特和老学者浮士德无疑是这众多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他们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真、善、美的社会理想.然而,面对人生的不如意,维特在绝望中自杀,浮士德却选择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出现反映了歌德的矛盾人生:既渴望寻求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又对残酷的现实表示妥协与无奈.  相似文献   

20.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